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统战视野

2019-07-12 02:27于贵平
党政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于贵平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提供了一种全新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观由民族性、阶级性向世界性和人类性的迈进,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性;国际统一战线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响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身份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演讲,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向全世界传播。他从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出发,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多年来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这一代世界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为此“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① 。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一种新文明观和新型的世界性统战视阈,这与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②的口号,在思想境界上是一脉相承的,其重大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要求,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架构一种现实的、通向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人类共在共处的共同体形式和道路。

人类性是指关于人类共同(通)性问题的一种进步和发展方向,人类性是相对民族性、阶级性而言的,表现的是人类普遍的文明诉求和文化特质,在这里,民族性、阶级性是个别,世界性、人类性是一般,人类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民族性体现人类性。《共产党宣言》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③在这一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解决人类共同(通)性问题指出了进步的方向和发展的前瞻性。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科学的共同体理论与发展理念进行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结合变化中的时代要求与不断积累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对其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与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④这一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中国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又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还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指明方向和道路。

一方面,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宏观实践路径和战略决策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尽可能形成国与国之间“最大公约数”的对接。在理念上,要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意义,强调在相互依存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和相关性,凸显其和平与发展观上人类共通性的意义。在实践方法上,要结合各地区特殊情况和各民族的实际需要,形成符合当地发展规律的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层次与环节,不断细化其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要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观纳入其理论体系并作为重要支撑。如,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崇高目标为基本要求,推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树立相互搭台、相互补台的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的利益观;以义利兼顾、义先于利为基本准则,树立坚持正义、秉持公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义利观;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建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以积极作为,共同担当为基点,树立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新责任观;以增进互信、弥合分歧、深化合作为基础,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弘扬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全球治理观。正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词中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从民族性的角度而言,习近平指出,“近年来,在欧洲、北非、中东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再次表明,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反恐是各国共同义务,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加强协调,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危机需要应对,根源值得深思。如果不是有家难归,谁会颠沛流离?”⑤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从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终极目标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共赢思维的特点。2013年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说,“广大留学人员要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2013年习近平会见来北京述职的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时说,“澳门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在祖国内地发展进程中,澳门将继续与祖国内地同进步、共发展。”2015年,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指出:“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对于一切违背和削弱这个思想政治基础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政治底线,不能动摇。除此之外,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⑥习近平的一系列讲话,均真切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统战思想:“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以尊重、维护和照顾而不是牺牲和无视同盟者的利益为前提,使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思想进入新的境界,是中国人民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从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着对矛盾的同一性的追求,它把谋求“统一性”作为历史发展整合的目标,其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即多样化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统一,體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新气象。

注释:

①⑤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②③⑦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58、12、36页。

④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47、48、7页。

⑥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华网,2015年5月20日。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