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洁
摘要:优势视角理论认为人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智慧和潜能,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人们战胜生活中的困境并促进其积极发展。优势视角理论立足点更加宏观、全面且深入,将其应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领域,可改变治疗模式长期影响下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假设和认知,有效避免和消除治疗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有着变革性的转变与创新。优势视角干预模式在实现缓解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同时,可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对青少年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行为问题;优势视角;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X(2019)03-0046-09
青少年行为问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指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违反法律规范、公序良俗或社会期待的行为。这些行为危害青少年自身或他人的安全与发展,主要包括青少年可能出现的情绪困扰、认知失调或行为障碍。目前,各界对行为问题的定义尚无统一界定,但当谈及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时,却表现出了极大的重合,而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大多也以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综合来看,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抑郁、焦虑、自卑等情绪困扰,或者暴力、攻击行为、吸烟、饮酒等行为问题。
目前,治疗模式在青少年行为问题实践领域已发展出多项以实证为基础的干预方案。这些方案均取得了颇为良好的成效,并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中日趋成熟。心理学取向的技能流程(Skill Strea-ming)项目通过教授青少年应对行为问题的具体技能和方法,增加青少年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困扰。理情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Therapy,简称REBT)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简称CBT)对缓解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焦虑、破坏行为、非理性行为、学业成就低下、暴力等行为问题有显著的积极效果。替代攻击行为训练(Aggression Replacement Training,简称ART)可提升青少年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使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治疗模式的理论和实务假设,青少年行为问题是因自身功能或所处环境中存在违常或缺失造成的,因此,以此为导向的干预核心目标是矫正问题或补足缺失。虽然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干预已获得了可观成效,但是纵观整个20世纪,对青少年的消极态度和问题导向始终占主导地位。
诊断干预模式逐渐暴露出其消极效果。Henin-ger和Hinshaw发现医疗诊断式的专业取向及干预服务对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关注,会通过与青少年的日常交流和工作接触,不断有意或无意地向青少年及其家庭传达低期待,这种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过程会加重标签和污名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Moses认为,诊断的经验让青少年感觉到了来自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而生活中家人、同辈、老师及其他专业人员的"xN别对待”会让青少年产生自我怀疑并降低自我价值感,同时青少年还会因“疾病”而饱受流言蜚语的困扰。另有研究证明:聚焦修正青少年行为的治疗模式干预不仅无法真正持续、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反而还会因集中干预,为青少年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行为问题提供机会;也就是说这种医源性(iatrogenic)的影响反而加重了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在治疗模式缺陷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在青少年行为领域的探索获得新的重要发现。发展神经学(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认为,相较于其他年龄层的人,青少年更喜欢从事危险行为是因为青春期时大脑内部突触(synapses)过度产生或丰富造成的;而随着大脑不断发育,青少年会逐步表现出理性而成熟的思考及行为。这帮助我们揭示了那些试图改变青少年知识信念、认知行为等教育性介入无效的原因,更颠覆了传统治疗模式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前提假设和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超越病理导向和治疗模式的优势视角理论开始产生及发展。该理论摒弃治疗模式对人的消极预设,聚焦服务对象优势和潜力,主张利用优势推进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帮助服务对象不断地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提升服务对象自主利用优势资源解决困难的能力,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最终回归期待的理想生活。
在青少年行为问题领域,优势视角模式通过探索优势帮助青少年重拾信心,逐渐消除行为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再由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引导青少年设立人生目标或理想,積极培养青少年探索优势、利用优势的能力,以个人理想和优势作为促进青年改变的核心推力,帮助青少年消除行为问题的负面影响,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最终实现其积极健康地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非凡意义。对于个人来说,青春期是个人生理与心理快速变化与成长的时期,在此时期养成的认知与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群体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前景与未来。所以,面对青少年行为问题,仅依靠治疗或矫正等消极的补救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从青少年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实现解决青少年行为问题和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双重目标,以此保障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一、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治疗模式干预特点与问题
(一)治疗模式的基本观点
社会工作治疗模式的干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至专业形成之日。1917年,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诊断》一书将医学中“诊断”“治疗”等概念融合社会工作视角加以解读,形成了判断和解释服务对象及其行为的依据,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在治疗模式中,社工通过“诊断”的过程,判断服务对象人格或心理的“问题”、“障碍”或“疾病”,深入探究病因,最后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或修正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总体来看,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遵循以下线性过程:定义/诊断问题一确定归因一制定方案一实施干预一结案。
(二)治疗模式干预的特征
致力于解决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治疗模式都有着相似高度结构化的工作过程,即先将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从学校、社区等场域中筛选出来,进行专业诊断后,再根据其诊断结果将他们分派到相应的干预项目、治疗团体、司法部门、特殊教育学校等专业部门进行后续干预,以实现缓解或消除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核心目的。除此之外,治疗模式干预还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1.问题导向
治疗模式根据诊断结果,将具有类似问题、障碍或疾病的青少年进行集中治疗,可有效阻隔外界环境对青少年产生的诱惑和不良影响,同时增加青少年同侪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创造有利于改善或消除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环境氛围。诊断结果可以帮助社工在较短时间和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快速了解青少年的现状,准确发现青少年最为严重的紧急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制定干预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导向的治疗模式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整个干预始终以青少年存在问题或疾病为核心,社工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向青少年及他人传递和强化其存在错误或缺陷的概念,产生消极的标签效应。。其次,治疗模式一般将消除服务对象存在的某些具体行为问题定为工作目标,但通常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往往伴随出现多种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干预设定忽略了青少年行为问题背后复杂的多因素背景。即便实现了干预目标,也有可能只是暂时缓解或消除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面症状,并不意味着产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更不能够保障青少年会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直接针对行为问题
治疗模式从前期诊断到后期结案始终以青少年行为问题为核心,整个干预过程焦点突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较为有效地缓解青少年眼下的问题或危机。在干预过程中,社工可随时根据观察到的青少年行为问题做出及时回应,记录青少年行为问题现状和改变情况,为实务者的评估工作提供清晰可循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直接针对性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也许可以立即看到成效,但是干预效力的持久性是值得考量的。Johnsen和Friborg通过对1977-2014年的70项相关研究进行后设分析(Meta-Analysis)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抑郁障碍患者产生的积极作用会日益衰减殆尽。究其原因,此种直接针对行为问题的干预在设计与执行时并不强调关注青少年内在状态的转变,干预目标和评量标准也多以青少年外显行为状态为基本根据,所以青少年即便只是机械地学习了教育课程内容,社工的评量结果也可能是良好的;但事实上,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并未得到实质改善。
3.标准化、结构化的实务过程和方法
治疗模式干预从诊断、干预、评估、结案到追踪都是高度结构化的。实务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化流程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其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功能性强等特征有利于社工和青少年较快进入并适应干预,提高整体效率,可广泛运用于其他同主题的干预中。
但是,越是明确清晰的标准化实务过程和方法,就越可能缺乏灵活性和弹性。这不仅使干预的适用范围受到挑战,还会使社工过于关注和遵循“标准”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限制社工和服务对象潜力及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在干预过程中,服务对象很难有自主、自决去探求重建或做出改变的机会。
此外,在实际干预中,“标准”还会因复杂多样的环境及人为因素随时受到挑战;尤其当人与标准出现冲突时,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标准为本”?社工由此会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
4.专业工作者角色
治疗模式中,社工处于主导位置,他们在结构化体制中制定干预计划、控制干预进程、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对干预中的青少年进行监督和管理。由于社工在整个过程中担任统筹、管理、教导、控制的角色,所以社工的专业水平是影响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
Feldman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中,实务工作者水平不足是导致干预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治疗模式的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已注意到这一重要因素,并且一直严格执行对社工的定期培训和督导,但社工在专业关系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干预成效的关键依然取决于实务者水平。而在现实中,实务者的水平会因个人能力、资源环境等现实因素影响而参差不齐,很难保持在一个统一且稳定的状态。这是治疗模式先天存在且无法避免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治疗模式的消极影响
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通过诊断的过程,被贴上“问题”或“疾病”标签,标签中蕴含的消极暗示影响青少年产生负向的自我评价;同时,对行为问题的诸多刻板印象让人们习惯以消极的方式对待此类青少年,甚至来自他人的同情和关心,也是一種负向强化“疾病”观念的方式。除了强调青少年自身问题或缺失会带来标签和污名效应外,关注他们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会引导青少年关注出身的不幸,对所处环境感到失望和无助;加之以弥补缺失和修正问题为目标的服务,更可能从侧面强调了其被补偿者和接受者的角色。这种不注重个体自身能力及主观能动性的干预,不仅造成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性和优势,连受助青少年自身也会受此影响而逐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很难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更难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模式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或隐患。对于不同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民族背景的人来说,其以“治疗”和“矫正”为核心概念的干预可能并不适用,甚至存在引发冲突的因素。例如青少年的纹身现象,在当代的主流社会的认知中是不被广泛认可的,甚至有时还会被定义为青少年行为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或其他地区,纹身却有可能是一种传统文化习惯。
在治疗模式的干预中,无论是青少年还是社工都处于在问题行为出现后采取应对措施的被动状态,他们所能享有的资源和服务也均在当今专业发展现况下能够提供的范围之内。但在现实情况下,有限的标准化干预条件很难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或触及到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根本,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些干预看起来是无效或者无法持久的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青少年一生中产生行为问题的风险一直都在,即便已存在品质良好的干预服务,我们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在青少年身边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可能出现的未知困难。总之,单纯依赖外界补足或矫正的方式,终究不是解决青少年行为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远策略。
二、超越治疗模式的优势视角干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优势视角干预模式的基本观点
优势视角关注个人与环境中潜在的资源与优势,相信个人及其所处环境中蕴含着未被发现的优势与资源,充分尊重并强调服务对象的自主性;主张以服务对象的理想(aspiration)和目标为一切干预的初衷、起点和原始动力,将寻找、运用、整合优势与资源作为干预策略,协助服务对象摆脱过去不幸困境的牵绊;同时帮助服务对象连接优势资源,为实现理想创造更多的条件和可能性。在累积足够的优势和资源后,由社工引導服务对象为实现理想或目标做积极的思考和准备,培养服务对象在实际行动中运用优势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引领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朝更加积极的方向改变,最终实现复元,回归理想生活。
(二)优势视角干预模式的前提假设
1.人都有改变的潜能
优势视角认为世间万物成长的本质是变动,个人成长是人内在潜能与外部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断探求自我实现而做出改变的努力。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着改变的潜能和做出改变的可能性。
2.人都有优势
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潜能和内在智慧,这些能力可能因困难而暂时难以展现,但却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行为、正确的引导方式而重新获得;除此之外,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可以作为促进个人优势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
3.人都具有自我治愈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认为人类是积极发展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我纠正以及自我治愈的复原能力。抗逆力(resilience)是支持个体前进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受“疾病”“问题”等困境的影响,呈现妥协或停滞的状态,但每个人的复原力始终会支撑他们面对眼前的困境和苦难。
(三)优势视角干预模式的实务原则
1.个人有能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
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有希望和目标,他们向往幸福的生活,且蕴含着无限的优势与潜能,这些潜能像‘咏动机”一样不断促使服务对象学习、改变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对象可能因困难而不愿相信、甚至怀疑自身的能力。这时需要社工通过发现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优势,来鼓励他们重拾信心,使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用希望和优势来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引导其走上正向的发展道路。
2.焦点在于优点而不是问题和病理
优势干预不会追究服务对象问题或疾病的成因,更不会采用治疗模式中“治疗”或‘矫正”等方法去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是以服务对象优势为核心,聚焦其自身的天赋和潜能,探寻运用优势促进服务对象自主f生得以展现的有效方法。经过优势干预的服务对象可以发展出一个以优势为基础的身份,他们具备运用优势资源的意识,并开始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或困难。
3.服务对象是助人关系的指导者
优势为本的干预崇尚“案主自决”原则,主张在不伤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的权力。优势视角相信服务对象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尊重他们选择理想生活的权力,并力求让服务对象参与干预的每一个决策过程;在优势为本的干预中,服务对象可以在包括“探索理想”‘讨论目标”‘促进抉择”“完成决策”“付诸行动”的所有干预过程中充分行使他们的决策权。而对于最终“理想生活”的定义,并非来自社工的专业界定和判断,而是由服务对象自主选择出的最佳生活状态。优势视角所追求的干预效果也许在他人看来并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服务对象最为满意的结果。
4.助人关系被视为基本且必要
优势视角把服务对象与专业人员的关系看做是至关重要的,认为真诚、同理和相互尊重的专业关系是开展一切干预工作的基础,服务对象和社工是地位平等、相互陪伴、共同决策的工作伙伴。优势视角所倡导的理想专业关系是可以实现服务对象目的、互惠、友善、相互信任、增权的助人关系。
5.外展是较佳的干预方式
在服务对象熟悉的生活领域进行工作,易于营造轻松和舒适的干预氛围,缓解办公室带来的紧张感和严肃感;更让社工有机会看到不同情境中服务对象的真实面貌,增进彼此的交流与了解,逐渐消除距离感,推进服务对象与社工的建立更为良好的信任关系。
此外,积极采用外展的方式,可以帮助社工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人际网络、社区环境生活状态,寻找出蕴藏在服务对象生活世界中的优势资源,有利于社工对服务对象做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量。
6.社区是一个资源的绿洲
社区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其中蕴含许多宝贵的资源。优势视角要求社工与服务对象通力合作,寻找社区中那些潜在的资源和机会,共同思考利用优势资源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或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社区资源可分为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两类:正式资源指的是由正式组织或部门提供的生活补助、心理咨询、医疗救助、法律服务等;非正式资源主要指蕴含在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亲属、邻里、同事、朋友等能够提供的物质援助与情感支持。
(四)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
优势为本的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主张以优势为土壤孕育希望的种子,激发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根本上刺激青少年做出主动改变的动机和信心;同时将优势作为他们付诸改变的行动策略和主要方法,引导青少年用实现希望和目标的行动逐步替代问题行为,在改善行为问题的同时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优势视角的干预主要涉及五个主题。
1.改变或重构认知
帮助青少年分析目前处境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与青少年共同探索行为问题背后的意义,使青少年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自己及环境;对青少年认知和行为进行重构,补足青少年的认知缺失或澄清认知偏差,从而消除行为问题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以更加正向、客观的角度看待自身及环境中的问题或不足。
2.培养应对能力
在逐渐影响青少年对现状认识的同时,培养青少年形成内在自我纠正的能力,以及面对生活逆境的免疫力,提高青少年与困境和平共处的能力。社工可以组织青少年开展小组活动,鼓励小组成员分享个人经验,通过共享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同侪间的交流与共鸣,并及时介入给与得当的专业反馈,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对目前处境的正向理解和认知。社工也可以通过个案辅导,和青少年服务对象一起回顾个人历史,探索青少年应对问题与困境的正向经验和潜在能力。此外,社工还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提供正式资源的支持,如适当的示范课程、知识讲座、拓展训练等,让青少年可以從多元渠道学到多样化的应对技巧。
3.挖掘和运用优势和资源
优势为基础的干预方法聚焦寻找、挖掘、连结那些隐藏于服务对象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中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帮助培养青少年建立有效地应对机制,提升他们运用优势满足个人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优势视角干预中,社工首先通过不断协助青少年在不同领域寻找优势资源,拓展青少年对优势的认知范畴,增加他们对“优势”“资源”“潜力”有更多元、广泛的理解;然后启发青少年服务对象对运用优势资源解决生活困难做积极的思考;最后协助青少年付诸实际行动,使青少年在主动的实践中养成优势思考的习惯,同时又在优势思维的指引下锻炼个人能力。
4.设定行动目标
优势视角认为,人类行为或多或少都具有目的性,他们会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采取行动,而人们正是因为有目标,才能够更好地生活。优势视角把目标视为促进服务对象实现复元的内在希望和重要驱力,将帮助服务对象寻找目标、实现目标作为整个优势干预过程的中心,并把目标作为引导服务对象行动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目标也许跟他人的期待不同,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拒绝或反对。社工应认清这些差异的存在,同时注意维持环境文化与青少年权益之间的平衡,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设立真实的目标。
在优势干预中,社工会先鼓励青少年从眼前想要改变的事情开始,制定一些短期的、易于实现的小目标,利用青少年实践目标的过程,提升他们连结、运用优势资源的能力;再通过反思和体会的环节,挖掘和肯定青少年的优势与能力,逐步提升青少年自信心,激励青少年朝着更大目标或梦想努力行动。
5.探索希望与梦想
优势视角发现对未来心怀希望与梦想的人往往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更容易从伤害中恢复,设立更多的人生目标并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行动。所以优势为本的干预将希望视为干预核心,要求社工认真寻找服务对象的梦想,同时积极探索希望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将希望和梦想作为引领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
在干预的过程中,社工可以围绕梦想主题开展个案辅导工作,与青少年共同思考实现梦想的计划,同时注意保护青少年自我决定的权力以及发挥能力的空间,增加青少年对自己命运与未来的掌控感;然后再与青少年一起规划实现梦想的行动策略,集思广益寻找更多、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完善青少年的理想蓝图;通过增加青少年梦想的距离感和现实感来发挥梦想的激励作用,使其即便离开干预,也能在希望和梦想的鼓舞下不断学习和改变,引导青少年在正向且积极地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行为问题青少年干预:从治疗模式到优势视角模式转变
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潜能、内在的智慧,不管青少年处于多么艰难的困境,他们依然具有优势;优势可能从未被发现,也可能因困境而暂时难以展现,但都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而重新获得。这些优势可以帮助青少年战胜生活中的挑战并且促进其积极发展。
优势视角对行为问题的基本观点超越了治疗模式对行为问题本身及其病理的关注和讨论,把青少年看作是有优势、潜能和复原力的人,认为面对问题和疾病、困境和挑战的关键是青少年自身及其所具备的优势资源,而非出自专业判断的干预方法。优势视角拓宽了青少年领域的实务干预知识,并一直力求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检验理论概念与实务工作的有效性;相较于治疗模式,优势视角的干预有四点重要的积极转变。
(一)优势导向
治疗模式下的研究和实务以关注问题或缺陷的消极角度看待青少年及他们所在的环境,干预主张运用因果关系推论出问题或疾病的成因后再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实现消除症状或解决病因的目标。优势视角与之不同,其承认青少年确实存在疾病和问题,但认为干预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是追寻原因或解决方法;而是运用优势的力量与作用来转变或消除“行为问题”所带来的消极认知和不良影响,培养青少年与之相处的能力,养成优势导向的思考方式以及运用优势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此实现在缓解行为问题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功能。
(二)运用优势
个人优势是一套受文化影响的、有价值的个人能力及特性;对于不同的人与环境来说,优势没有普遍的固定特征,但一切可以促进个体做出持续调整和积极转变的因素都可以被看作优势。例如,优势可以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不同活动场所中的资源(学校、家庭、社区等),也可以是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亲属、朋友、老师、邻居等),或是青少年的个人特质(兴趣天赋、同侪团体、灵性信仰等)。以上优势都可以整合到干预中,作为帮助青少年服务对象走出困境、解决行为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用来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三)委婉迂回的干预策略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确具有行为问题,同时也承受着其所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优势视角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这些确实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方法不必是直接要求他们做出改变,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通过妥善利用青少年自身优势来实现缓解或消除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
具体来说,优势视角导向的社工聚焦青少年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和青少年服务对象共同探索优势的过程,逐渐转移他们对自身问题或环境缺失的关注,改变过去受病理导向引导而建立的不真实认知,借此逐渐去除标签和偏见,从而更加客观看待自己及环境,帮助青少年重拾信心,为激励青少年做出改变积蓄能量。与此同时,社工与青少年一起探索目标和梦想,并不断鼓励和引导青少年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与合作,探寻自身和环境中存在的优势与资源,作为实现目标和梦想的方向、动力和策略。在这种方式与思路的作用下,青少年认知和行为的重心将逐渐转移至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轨迹上,在其为追逐梦想而努力采取行动的同时,自身存在的行为问题自然而然会被青少年视为发展障碍而自愿放弃或修正。
(四)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
与治疗模式相比,优势视角模式中社工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不再处于领导位置,服务对象则变成了专业关系的主导者。在优势为本的干预中,青少年可以自主参与设立个人目标、控制活动进程、决定使用方法、制定行动策略等过程。社工在其中的重要责任是和青少年一起,以他们的意愿为基准,尽可能地为青少年提供引导、启发和支持,确保在他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之后,能够做出自决的选择,回归理想生活;同时,在干预过程中,社工也应尽力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信息,连接各方资源,发挥积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不难看出,在优势导向的专业关系中,专业工作者的角色和地位被削弱,他们不再对整个干预起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是助人关系中的辅导者、协助者、资源提供者。
优势视角的助人关系削弱了社工对干预的领导权力,有效降低了因社工个人素质而影响整个干预结果的风险。此外,优势视角始终以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意愿为核心,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决的能力,增加了青少年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感和掌控感,从根本上刺激青少年发生积极的内在改变,对青少年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四、由治疗模式到优势视角模式转变的
价值与意义
优势视角聚焦在人的优势、能力和希望,不关注缺陷和疾病,现已有许多研究成功地证实了优势的力量与作用。Seligman、Park和Peterson发现,人类的优势能够缓解心理疾病带来的伤害,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个体优势更是他们积极发展的重要指标,善于发现和利用优势,有利于青少年缓解行为问题、重视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功能。
在青少年行为问题领域,优势为基础的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物质滥用、自伤、暴力等行为问题,缓解焦虑、忧郁等负向情绪困扰。最重要的是,优势为本的干预可以持续有效地影响和提升青少年发掘并利用自身优势去应对问题的能力。
优势视角的干预模式除了可以有效改善和消除青少年行为问题外,更有价值的意义在于,其不仅可以实现治疗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还能够补充治疗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使经历干预的青少年获得额外的积极经验和能力。这种正向的影响力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长远幸福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改变认知与行为,建立更加客观、积极的价值观
优势干预中所强调的挖掘和利用优势资源的过程,可以使青少年服务对象通过不断发现自己及环境中的优势而逐步建立自信,从而有效改善青少年对自身处境的认知,摆脱之前問题或困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更加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和环境。
此外,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干预还可以挖掘出青少年更多优秀的人格特质和环境资源。在社工的引导和支持下,经历过优势干预的青少年有着明确的目标意识,他们开始跳脱以往的认知行为模式,逐渐养成优势取向的思考习惯,学会运用优势来满足自身需求或解决问题,并且对未来与梦想有更多积极的憧憬与规划。
(二)激发青少年自我意识,发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优势视角认为,服务对象自身及其环境中蕴含的优势、潜力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其一直强调的“善于运用自身及环境优势”,并非简单地把自己和他人看做用来实现目的的工具,更深层的含义是力求通过积极理性的方法,运用优势将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干预中社工始终以优势为核心导向,尽可能使服务对象在任何可能和可行的前提条件下,发现并相信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与崇高价值。而经过优势干预的行为问题青少年,不仅改善了自身的行为问题,更能够从认知上改变对自我的看法,并且逐渐发觉和肯定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
(三)蕴含对未来的构思与深远影响
优势视角的理论和实务认为与其待行为问题出现后,站在被动位置依靠外界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如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利用自身力量应对行为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可以解决青少年当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更能够帮助青少年独自应对其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而青少年的目标与梦想则始终会引领他们努力前行。优势视角干预推进青少年认知和行为产生本质上的积极改变,让青少年在看到优势与希望的同时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并对人生目标、方向和道路做更深远的思考与规划,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发展和长远幸福。
五、结束语
优势视角理论和干预的立足点更加宏观、全面且深入;对于具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优势视角干预的目标与核心不局限于解决青少年行为问题,而是围绕青少年服务对象的福祉展开。在改变青少年认知和行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向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注意培养青少年抵御风险、满足需求的能力,力求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
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颠覆了治疗模式长期影响下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消极认知。相较于治疗模式,优势视角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有着变革性的转变与创新,不仅为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提供了一套新的实践方法,更扩充了青少年行为问题干预的理论框架和实务知识;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青少年行为问题领域更加深入的发展,也为其他专业在整合优势资源配置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议题上提供启发与参考。
优势视角重视和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始终将服务对象福祉放在首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推进治疗模式向优势视角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为行为问题青少年连接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营造益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环境;在缓解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同时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对青少年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