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景杜娟
(甘肃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定西 748100)
下肢静脉血栓即为血液在静脉腔之中不正常凝结,致使血液回流不畅而造成的一系列体征与症状,属于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受血液回流阻碍的影响,患者肢体可出现水肿、疼痛等问题,且在未得到及时干预的情况下,也容易引发血栓后综合征,在栓子脱落时,存在诱发肺栓塞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严重的威胁,为此做好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1]。目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上,可通过预防性用药、按摩、被动运动等方式进行,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探究更为有效的预防方案,该次研究以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妇产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采用常规预防方案与气压治疗仪预防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联用气压治疗仪干预效果更为理想,故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妇产科手术患者计200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方案对照组(n=100)与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实验组(n=100)。对照组患者年龄 23~56岁,年龄均数(43.5±8.2)岁,术式包括子宫全切术6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1例,卵巢囊肿剥离术25例,宫外孕病灶清除术17例,剖宫产31,实验组患者年龄25~57岁,年龄均数(45.1±8.4)岁,术式包括子宫全切术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0例,卵巢囊肿剥离术26例,宫外孕病灶清除术15例,剖宫产32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妇产科手术患者;(2)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正常;(3)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2)合并重大脏器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3)凝血功能异常或合并全身性血液疾病患者;(4)不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性用药、按摩、被动或主动运动。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调高患者患侧肢体,以25 cm为宜,并配和使用弹力绷带。使用小剂量尿激酶,从患侧肢体远端进行静脉滴注,同时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按摩,主要使用掌推法与拿法,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并做好对长期受压部位的保护。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训练,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以肢体内外旋、屈曲、伸展为主,2次/d,每次时间持续30 min。如患者术后伴随严重疼痛,也可进行被动运动,以加快血液循环[2]。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预防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气压治疗仪进行预防,患者回病房后即可开始。在操作时,首先连接电源,对仪器的工作性能进行验证,待其性能稳定后,要求患者取仰卧位,保持肢体的放松,而后将患者的下肢放入套筒中,抬高下肢,并戴好压力套。打开电源开关,模式选择为ABC模式,治疗完成后注意对患者的血运情况、肢体颜色与感觉等进行观察与记录。第一天预防性治疗1次,第二天开始每天使用2次,持续7 d[3]。气压预防治疗的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使用时间控制在20~30 min内。
(1)对比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设定为显效、有效与无效3个级别,其中术后3~6 d,患者下肢皮温、颜色正常,未感疼痛,无肿胀症状,行走能力正常,且保持1周,判定为显效。患者伴随下肢酸胀、隐痛,但体温正常,腓肠肌试验结果为阴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判定为有效。下肢伴随剧烈疼痛,肿胀显著,体温升高,腓肠肌试验结果为阳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以及频谱信号,判定为无效。(2)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D-二聚体水平。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设定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预防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组间对比[n(%)]
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组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组间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D-二聚体(ug/mL)对照组(n=100)实验组(n=100)t值P值14.58±3.24 11.31±2.61 7.859 6 0.000 0 1.87±0.23 0.84±0.14 38.253 2 0.000 0
静脉血栓属于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健康有严重威胁,如果因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很容易致使患者死亡,为此做好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来看,与血流减缓和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的损伤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女性盆腔的静脉密集,且流速较为缓慢,故术后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受肢体压迫影响,容易增加血栓的发生率。另外在手术之后,由于盆腔的损伤,患者的血液粘稠性将明显增加,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且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将减弱,这也是妇产科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而受手术影响,患者体内将大量释放出凝血酶,而由于术中失血、失液以及禁食水的影响,将加剧血凝倾向,进一步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另外麻醉药物本身也会对患者的血管形成刺激,可造成血管内皮受损。由此可认为,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较多,并发症发生率高,为此应该做好预防工作。结合快速康复理念,术后应该减少禁食禁水的时间,并在患者体征稳定之后,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而在常规预防方案下,虽然预防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并配合按摩与运动加快了血液的循环,但在临床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在采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时,其能够通过气压作用实现对患者下肢的挤压与按摩,能够实现对肌肉、血管以及淋巴管的有效刺激,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将高于正常流速2~3倍,不光加强了局部微循环的血氧供应,也能够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肢体肿胀,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上具有显著效果。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在使用气压治疗仪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该方案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