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懿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北京 100037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踏上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教育信息化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
该计划指出,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2.0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它通过移动互联、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顺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普遍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营造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与其他同学协同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发挥出来,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势必要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组织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以便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2.1 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高校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环境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所形成的学科教学观,会影响到他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科教学观[3]。当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时,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部分高校教师,或出于自身技术能力所限,或出于对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担忧,并不愿意马上做出改变。因此,不少教师,对技术革新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能力新要求所带来的“课堂教学革命”缺乏紧迫感,对课堂教学革命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变化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他们对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危机意识不强,缺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2.2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教育信息化时代中,TPACK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知识框架。TPACK由七个不同维度的要素组成[2]: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以及整合了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
徐春华等人[3]的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教师经过教学实践,能够不断提升CK、PK和PCK水平。因此,他们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学科知识与教学策略的运用。但对TK知识的应用就会比较少,且倾向于层次比较浅的技术应用。他们虽然也了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但很少能将其全面、深入地整合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处于初级阶段,多数还在使用一些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手段,如设计PPT课件、录制讲课视频、使用计算机考试系统等。此外,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的知识与方法,如综合运用TPK、TCK和PCK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获取学生的真实学情反馈等。
2.3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控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的骨干教师大都集中于65后至80、90后,他们工作的年代正好赶上信息技术进入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几年,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并非IT专业人士,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想要为己所用的确是力不从心。教师们必须终身自主学习,并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学科领域和教学情境去接受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才能掌握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3.1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围绕观念理念转变、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22项改革措施。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不可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将不断加快,这是当今时代的大主流、大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各行业各领域创新性人才的主力军,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在信息化智能时代的课堂上教师职能和角色的转变[4][5],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不从思想和行动上紧跟这种趋势,将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不远的未来将不再能适应智慧课堂信息化讲台的需要,最终将会被请出课堂,淡出卓越教师的圣台。
3.2 建立信息化教学科研立项 高等院校的两大主要功能就是教学和科研。虽然不同院校对教学和科研各有偏重,但二者都不可偏废。但不可讳言的是,对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是有冲突和矛盾的。要么由于精力方面的原因,不能将教学和科研都做的很好;要么由于资源或能力方面的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科研项目,或苦恼地做着自己不太擅长的科研项目。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这些教师解决这一困惑吗?答案就是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作科研项目来做。根据TPACK理论框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育信息化及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且必须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利用TPACK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信息技术这三种核心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将三者充分整合的化学反应。由于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TPACK是一种“结构不良”的知识,它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都属于“劣性问题”[2]。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普适性,会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需要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因此,学习和应用TPACK知识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教学变革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值得作为科研项目来做。这样,就能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目的,既有助于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3.3 开放心态,不断学习 教师们要开放自己的心态,不能固守自己熟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拥抱新知识、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新时代,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将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合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并且根据自己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实际教学情境,将TK与PK或CK相融合,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技术转化”,打造出具有个性和质量的“金课”。
3.4 借助外力,提升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移动互联、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层出不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信息技术,就算是业界的专业人士也只能是术有专攻,对于高校教师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就是教师的明智之举。要走出去多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或专题论坛,或者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及懂得技术的学科教学专家请进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化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成立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已经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了,而是大到整个教育界、整个高校,小到一个院系、一个教研室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多方力量长期为之努力才能达成的颇具挑战性的目标。所以,单打独斗已经是不现实、不明智的做法,成立本学科、跨学科甚至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非常必要。虽然各高校的学生水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但对于某一学科特定的知识内容而言,适于展现和结合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却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横向合作、团队作战将带来可期的效果;借此,还可以优化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1 做好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高校要在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方面,为师生搭建好平台,做好技术和资源的支撑。
4.2 制定教学科研保障制度 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共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政策保障。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对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伟大实践,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大举措,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和挑战性。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科研来立项,应调拨部分科研经费予以支持;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制度,让教师在做好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并收获科研成果。
4.3 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列入绩效考核指标 高校应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列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创新和自我提升的长效机制;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中,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逐年提高,形成良好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生态。
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要将自己的角色从“老师”向“导师”转变,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倡导者、引领者和监督者,带动学生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幅提升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量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