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前科普形势分析及发展新定位的研究

2019-07-12 10:49宁学斯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科普

宁学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一、科普形势分析

在研究科普发展定位前,我们要对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挑战做一个明确分析,确定科学普及在现阶段中国的必要性,了解科普的发展程度及现阶段所处的位置,研究分析在新的时代下对科普提出的新的要求是尤为必要的。

(一)科普在中国的定位。开展更广泛的科学传播,是科普工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但不局限于如此。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教育和开展更广泛地科学传播,仍然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普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但是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能使科普推动生产力,作用于科学研究。如何在新时期想方设法的将科学传播给大众这是科普接下来要思考的工作,如何在新技术引领下的今天运用新技术传播新技术是当下的重点。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即教育,这其中包括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学校中仅有单纯的知识传播,极少有探究式的学习和智慧的启迪,科普不仅仅要做到“灌输”知识,更要注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启迪,在科普过程中找到被教育者的个性化优势,对智力进行良性启迪和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科普的重要性。中央领导提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等重要”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我国科普工作意义,功能定位和发展的理念,也为科普未来的发展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正处于科学技术的竞向发展时代。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创新是发展的源头,而科学普及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

(三)新技术对科普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新环境都对科学普及产生着极大影响,尤其是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这些新技术的诞生也带给科学普及诸多挑战与机遇。

新技术下的新生活方式改变刺激大众对科普的需要。以前人们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变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互动,其获取科学普及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新兴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未来的科普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紧密联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需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能够打破传统科普的局限。科学普及作为人们了解科技主导下的生产、生活和生存趋势,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受众有了对科普的需求。

新媒体的负面传播影响推动政策法规的更新。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及虚拟性为伪科学和骗术的传播同样提供了条件,可能误导社会和公众,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普工作中及时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极大程度规避预防伪科学的传播。

二、新时代下科普发展定位

(一)科学普及地位应与科技创新“等量齐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科学普及工作者应树立科学精神,各媒体、传播平台应对文化进行深度传播普及,着力把握生产生活相结合。科普将科学技术进行深度传播教育,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培育摇篮,使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持续创新的发展。没有科普,科学技术就没法深入大众启迪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发展,创新便没有了源动力。

同时,科普应重视理论研究及基础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理论研究。当前对于科普的理论研究较少,传统意义的科普重实践而轻研究,没有丰富的理论作为工作的支撑,使得科普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方向不明确,研究人员缺乏对科普的理论研究及理性思考。科学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有理论支撑得以快速发展,科学普及也应该有自己的基础学科研究及理论研究,然而目前科普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多。新时代的科普需要更多基础理论研究,只有把握科普的本质特征,才能掌握其客观规律,更好的开展科普工作。

(二)科学普及应适应未来时代发展要求。科普应新技术来降低科普成本,丰富科普效果。例如,新技术带来的科普虚拟场馆展示等,丰富和完善科普展示机制与方式,利用新技术保障实体空间与网络环境同时进行科普工作,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甚至模拟操作等方式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增强科普的生动性、可及性和广泛性。

科普机制应随新形势变化而推陈出新。无论是科普法还是科普机制,一般在制定过后便再无实质改动。然而时代特点变化多样且迅速,相关法规及政策必须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节奏,来保证新生技术能够有效的服务于科普,并根据时代需要适时适度做出调整,改进原有落后机制。如果机制与法制没有跟上科普本身的发展速度,那科普工作势必造成负面影响,或者发展缓慢。

科普工作形式及内容应不断创新发展。科学传播学研究应有效的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普工作者应有专业的素质,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和投入科普事业,使政府、科学界、教育界、新闻媒体、企业界之间进行统一协调,良性互动。推动政府与社会全面合作,释放民间的科普能量,引导和促进民间力量在科普中发挥作用,大幅度提升科学共同体、社会组织、科学家和公民自身的科普能力,使科普事业主体更加多元。同时,更加注重应急科普工作,对突发的自然风险和社会危机的防范与规避知识进行普及。不仅如此,科普在工作形式及内容上应积极探索新的方向,不断丰富现有科普工作。

(三)科学普及应落脚于服务大众群体。科普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科学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服务大众,让人民生活得以提升,科普的意义亦在于此,科普的发展方向应走人性化道路,致力于服务大众生活,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让公众容易理解、接受最新的科学技术,公众理解科学的前提是科学亦要理解公众,服务于公众。新时代的科普将重心倒向公众,并服务于人民,强调以公众的科学技术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应用于推广、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在新技术支持下,人人是科普的源头,每个人都有义务向别人科普。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科技知识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使科普活动变得更为多元和广泛。

三、结语

新时代下新的科普形势已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重新定义及认识新时期的科普工作。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发展永无止境,科普工作亦需与时俱进,坚持传承、创新和构造新的科普方式、科普理念。让科普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也跟上科技创新的脚步。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学技术科普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