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江畔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充分依靠中国和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相融、文化互相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中,河西走廊被定位为向西开放的前沿窗口,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首要解决的便是其城镇化率低、区域产业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讨论河西走廊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
为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路径,本章将从河西走廊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城镇化概况、经济发展现状三方面来梳理河西走廊区域概况。
河西走廊是含甘肃省的武威、张掖等河西五市以及凉州、敦煌等19个县市的区域统称,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km,宽数千米至二百千米,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堆积平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200mm左右,风力较大,但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祁连山有大片冰雪层,灌溉水资源储备丰富,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其农产品得以进入世界市场,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一直有重要的地位。如今,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人均出收入、人均农业产值均有涨幅。
自2000年后,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发展失衡。根据2018年甘肃省人口数据显示,嘉峪关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为25.2万人,城镇人口23.6万人,城镇化率为93.65%,城镇化率远高于其他四市,金昌、酒泉、张掖、武威四市城镇化率分别为70.47%、61.52%、47.55%、42.31%。总体来看,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差距较大,武威、张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差距并未消减,反而有所上升,城乡二元结构显著,但各城市有差别,如作为资源型城市,嘉峪关市城乡收入差距比不断缩小,而金昌市则不断增大。
嘉峪关市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9.62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长显著,第一二产业增长放缓,有衰退迹象。张掖市201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7.71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第三产业增长尤其明显。金昌市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3.3亿元,以第二产业增长为主。武威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69.27亿元,增长速度同比最慢。河西走廊地区生产总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无论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产值、互联网用户数量均高速增长,具有很高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但若想维持生产总值逐年稳固增长状态,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1]。
河西走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为其未来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点。本章将从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扩张矿产销售市场、促进能源转型升级三点阐述。
目前,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空间扩张要掌握的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加强内部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交互空间开放,重要的是理清河西走廊地区与外部空间、河西走廊地区与国内空间、河西走廊省区与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空间互动关系。目前,河西走廊地区主要以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丰富,甘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古迹与建筑类资源特色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莫高窟、中国最大的室内泥态卧佛—张掖大佛寺卧佛,兰州白塔山、黄河水车等,自然风光旖旎,旅游业开发空间也十分广阔。
河西走廊位于古丝绸之路枢纽地带,在历史上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将河西走廊地区与国内外市场联系起来,使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经济区,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西走廊地区天然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区内有玉门石油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河西走廊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日后能源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照时间长、强度大,风力资源优厚,光伏发电与风能发电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结合当下势头正盛的新能源产业,前景光明[2]。一带一路为河西走廊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机会,同时让河西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被外人所知晓,有利于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推进、消长与共的两块内容,与区域的发展路径息息相关。西部地区因为存在粗放的经营方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能力削弱。针对河西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从提升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宣传力度,促进产业国际化,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几个方面提出河西走廊的发展路径。
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河西地区应做到结合实际地提升自身定位,凝聚自身特色,尽快确立发展目标,旗帜鲜明地在国家倡议的大路上驶进。河西走廊地区属于资源导向型发展地区,未来的战略重点应放在产业多元化与受众国际化两方面。基于河西走廊地区各区县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两方面考虑,政府应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设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果蔬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该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定位应紧贴产业集群化、内部链条化、产品个性化、效益导向化。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由旧式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助力一带一路的绝佳春风,将河西走廊地区的产品尽速输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3]。
要善用河西走廊的通道优势,通过宣传攻势强化该区域与全球市场的联动关系,助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河西走廊特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拍摄宣传片或纪录片来吸引客源,同时维持旅游市场的安全稳定,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开拓亚洲、中东欧等国际市场,出口优质农产品,是河西农业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例如,高台县建成占地面积广大的绿色蔬菜产业园,东部沿海的蔬菜市场不断扩展。瓜州县的枸杞、甘草和蜜瓜等农作物销往全国各地[4]。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进行旅游宣传农产品销售,是加强宣传最好的方式之一。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能源丰富的地区,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开发强度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不得不提,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荒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河西走廊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迅速降低,造成植被枯死,加之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土质疏松,风力侵蚀作用明显,不合理开发利用必然会加剧荒漠化,最终导致可利用耕地减少,农业减产。同时,工业发展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可忽略。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环保,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上应积极发展节水喷灌、滴灌技术,合理开采地下水和引水灌溉,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发展低排放低耗能产业,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5]。
总结:在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倡议中,河西走廊地区应稳定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相信该倡议的落地能使原本现代化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的河西走廊地区高速推进各类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早日实现沿线国家与辐射地区多领域、跨领域互利共赢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