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包统分的高校就业政策文本探究

2019-07-12 09:40郭韵奇中共益阳市委党校
消费导刊 2019年39期
关键词:分配毕业生政策

郭韵奇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面临着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然而,由于我国受到长期的战争影响,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如何用好既定人才和培养人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统包统分政策由此出台。统包统分政策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分析

(一)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最初阶段,我国全面向苏联学习,采用苏联模式治理国家。这种模式强调国家对一切的计划和控制,也就是计划经济。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苏联教育模式包括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苏联采取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计划和控制,招生分配等活动都通过国家安排。作为向苏联学习的新中国,在教育模式上,同样采用这样的方式,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采用的是集权式管理,大学各个方面的工作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由此形成了“统包统分”结果。虽然此后掀起了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反思以及作出了一定程度改变,但“统包统分”模式依然保存且运行了很长时间。

(二)新中国建设需要人才

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建设成为执政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地方重建离不开人才,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成为新中国建设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但建国之初较长时间里,建设新中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动乱,国家教育陷入长期停顿,培养出来的人才整体规模不大,导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文盲率很高,导致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可使用人才数量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发展需求。通过国家力量,在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同时,对现存有限人才进行合理分配,将人才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统包统分”成为了当时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二、相关教育政策文本

(一)初步形成时期的教育政策文本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动乱,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数量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因此,如何用好既定人才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在1951年实施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首次确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由国家分配的总方针,此后不断调整和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重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和需要的”,确定了“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分配方针。再到1956年国务院进一步将该分配方针完善为“根据国家需要,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一般照顾”,初步形成了我国有关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政策。

(二)分成分配时期的教育政策文本

195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了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旧由教育部或者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其他的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这实际上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领导的体制,原来由中央政府单一领导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地方政府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大学生就业分配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保留一部分毕业生,实际上形成了“分成分配”方针,即中央政府分配一部分,地方政府分配一部分。1960年的《关于1960年至1962年高等学校理工科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报告》中,对“分成分配”方针做出了相对具体的安排。针对“分成分配”出现的问题,周恩来于1962年提出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办法的意见》并获得中央书记处通过,其中强调当大学毕业生在“实习期满后发现使用不当的,由人事部门负责调整。”更进一步完善了分成分配政策。

(三)曲折反复时期的教育政策文本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大学教育政策受到了严重冲击,探索和实施了十几年的大学生毕业政策基本上被抛弃。1966年,由中共中央、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等多个部门联合作出的《关于一九六六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分配大专院校毕业生,必须面向基层,面向工厂,面向农村。”意味着原有包当干部分配政策发生了变化。在196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彻底打破大专院校毕业生一出校门只能分配当干部,不能当工人,农民的旧政策”。较之以前的大学生毕业后能获得干部身份,66届和67届的大学毕业生只能当工人和农民,不再拥有干部身份。同时在1967年到1970年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变为“统一由学校所在地的省和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负责进行,必要时,地区之间可以互相调剂的办法”,中央政府放弃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配权。1970年,中央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这批学员的毕业分配采取“一般返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的原则,特殊需要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政策。

(四)逐步打破时期的教育政策文本

文化大革命结束,高等教育逐渐恢复,1977年开始招生大学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再次提上日程。1981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对于高校毕业生分配采用“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83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报告》,教育部以此开始试点供需见面的就业政策,作为对原有就业政策的局部调整。直到1985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统包统分模式最终被局部打破。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建国之初实施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有效解决了人才分配问题,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分配毕业生政策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政策
政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助企政策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