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财》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2019-07-12 13:21:58陈兵郭宜家
消费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个人理财遗产理论课

陈兵 郭宜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传统上,大学中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诚信教育等,教育部规定大学所有专业都要必修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来加强育人工作。

然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明显的局限:学生对思政课程普遍不感兴趣,思政课程育人成效不佳。特别是90后、00后一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更加不感兴趣,在智能手机时代下,思想政治类课程是“低头族”的重灾区,学生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一些文献中的调研以及笔者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都表明,即便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式灵活,但学生的“抬头率”仍然不高。显然,通过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不够,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成为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海高校自2014年以来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中国系列”课程,由名师主讲国家改革发展成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正是由此升华而成的课程教育理念。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二、《个人理财》课程特性

1.综合性强。《个人理财》课程核心内容包括投资规划、住房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退休规划、税收和遗产规划等各类理财规划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家庭财务分析管理和理财规划书撰写等综合理财规划内容。课程内容涉及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保险学、税收学、遗产、社会保障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很强。

2.实务性强。《个人理财》课程内容与个人家庭生活联系紧密,同时,课程紧密结合中国金融市场,讲授各类理财工具与理财产品,讲述理财规划的原则和实务操作流程等,课程的实务性很强。

3.实用性强。《个人理财》课程不仅要学生把握正确的理财理念,还要了解基本的理财知识,掌握必要的理财技能。课程的学习既能为理财师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能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理财实践,因而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从《个人理财》课程讲授内容来看,主要是关于个人理财的知识、产品、技能等,似乎看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那么如何挖掘《个人理财》课程思政元素,从而提升育人工作的成效呢?

三、《个人理财》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个人理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必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诚信品质、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提升育人成效。

(一)职业道德

《个人理财》修读的主要是金融专业学生,学生将来主要面向金融行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从业,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必要。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经过约15年发展,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资管子市场,很多投资者都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按照监管要求,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金融机构要先对投资者进行风险属性评估,然后再按照风险匹配原则,依据投资者风险属性推荐相应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但在实践中,一些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投资者风险属性,给投资者推荐超越其风险承受力的理财产品,甚至推荐非正规理财产品(飞单),针对这种现象,举一些金融机构违反监管要求和理财师职业操守的案例,学生往往对理财师职业道德有更切实的体会和理解。

(二)社会责任

《个人理财》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这对他们为了立足社会非常重要。比如,在保险规划实务中,保险机构常常开发一些投资功能强,保障功能弱的保险产品,保险代理人常常给消费者推荐投资连结保险等投资功能强的险种,或者推荐消费者给幼儿投保终身寿险,把孩子作为家庭保险的核心,针对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保险机构应该开发何种保险产品,保险代理人在拓展保险业务中,如何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险理念,帮助家庭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险规划,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诚信守法

诚信守法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在家庭税收筹划中,往往会涉及如何避税节税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诚实纳税、合理避税、偷税逃税的关系,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纳税观,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守法的意识。

(四)三观教育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传统思政课程在三观教育上成效往往不足,通过课程思政来加强三观教育成为新的探索渠道。

在《个人理财》课程中,实际上有不少内容涉及三观教育。比如在财务自由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财务自由通常指个人家庭通过非工资收入就满足了家庭支出的财务状态,一旦进入财务自由,财务压力就变得很轻,工作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工作本身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可能是兴趣或事业追求,财务自由正是个人理财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在追求实现财务自由时,非工资收入一般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积累的资产获得的投资收入,如姑息红利、房租等,这当中一般不会把啃老获得的收入当成非工资收入来看待,更不会提倡通过啃老的方式来实现财务自由。相反,在教学实践中,讲到财务自由时,我们首先强调财务自立,并通过一些勤工助学实例等来激发学生财务自立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立光荣、啃老可耻的观念,鼓励学生们大学毕业后尽早实现财务自立。在此基础上,去追求财务自由。

又比如,在讲到遗产规划时,我们会给学生讲到,遗产规划是中国家庭最不受重视的理财规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为中国传统很忌讳讨论遗产问题,老人也担忧遗产处理不好会给家庭带来麻烦,一些家庭子女为遗产纠纷而亲情不顾、兄弟反目,通过一些案例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老人处理遗产的顾虑等现实问题。类似地,近几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全国少数大城市进行试点,作为一项借鉴发达国家支持退休养老、提高退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在试点过程中却遇冷,其中一重要原因为这项业务可能最终失去住房产权(不留下遗产),因此遭到子女的强烈反对,一些老人很担忧给家庭带来麻烦而不敢尝试,讲到该业务试行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遗产继承的这些问题时,我们鼓励学生继承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多想想如何对父母、对长辈尽孝,让父母、长辈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不是满脑子打遗产继承的算盘。

课程思政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教学方法也很重要,要注意突出案例教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并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育人才能收到成效。

猜你喜欢
个人理财遗产理论课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个人理财投资组合策略分析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3 14:27:30
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影响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45:39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35:21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11:29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遗产之谜
遗产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