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新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30023)
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2个世居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有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涉及到传统工艺的项目主要是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传统医药类中的药物炮制项目、民俗类中的民族服饰项目等1。广西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根据传统工艺类项目特性,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促进传统工艺类项目在保持原有文化元素和精髓的基础上跨越式发展,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印发,为进一步探索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契机。
广西根据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实际,制定并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方案》,立足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激发传统工艺新的活力,切实让《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广西落地、落实,促进广西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广西对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3。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力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联合高校建立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针对广西不同门类的项目开展学术研究,重点开展振兴传统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广优秀的振兴传统工艺模式,共创广西振兴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广西传统工艺振兴工作。
鼓励和支持拥有优势资源和能力的相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手工艺人的基础上,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或项目属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发掘传统工艺特点,提升产品的设计、制作、包装和宣传营销水平,增强项目的市场化能力。
依托传统工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组织高校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西培训项目,为全区传统工艺类传承人群体提供研修学习平台,加强传统人群体间的交流,增加传承人群受训机会,增强传承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合理利用和传承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消费结构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传统工艺所依存的文化空间随之发生变化,传统工艺生产者不断改行和外流,相关传统技艺逐渐衰退。
传统工艺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或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开发、设计水平不高,研发能力薄弱,现代先进设备和技术缺乏,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广西传统工艺进入现代市场、实现现代产业化的水平普遍不高,品牌意识普遍不强,能塑造知名品牌的则更少,大大影响了传统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工艺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才匮乏、后继乏人。为此,要对广西传统工艺传承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完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层次培训,传承技术和技法,确保后继有人,从而使广西传统工艺得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进一步发挥广西区内已有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机构与研发孵化工作站,成立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会或振兴传统工艺联盟,加强对振兴传统工艺的统筹和指导,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的队伍中。
鼓励和引导相关高校、行业带头人等对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和精髓、工艺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发掘,不断产品设计能力和制作水平,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重新激发传统工艺的活力。
传统工艺的发展和传承需要依仗市场的支撑,因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工艺品产业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扩大民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更要大力拓展传统工艺制品的营销,扩大市场份额,为发展与振兴夯实物质基础。要更好地整合区内相关技术、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扩大营销,特别要着力促进中国与东盟传统工艺品的销售互通。
注释:
1.《文化部权威解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人民网,2017年03月29,http://art.people.com.cn/n1/2017/0329/c226026-29177487.html.
2.自治区文化厅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桂文发〔2017〕1961号).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的通知 (桂文函〔2017〕1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