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问题探讨

2019-07-12 12:29李婕婷宜春学院文传学院33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评论家大众化文艺

李婕婷 (宜春学院 文传学院 336000)

近年来,以大众为主要传播对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生产的各种大众文艺形态快速发展起来,但沟通大众与文艺创作者,帮助大众提高文艺欣赏水平的大众文艺评论却并未随之扩大普及。各类媒体评论很热闹,大量流行资讯热点,在大众中传播迅速,但往往以爆料为手段,以营销为目的,商业化特征突出,缺少艺术给养。专业评论和学院派评论的审美养分含量很高,但却往往传播范围狭小,一般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白领为主,难于拓展更广的影响维度,覆盖到多数大众。所以,在当前大众文艺如火如荼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改善大众文艺评论,使之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引领大众、带动大众,增强“大众化”效果,发挥“大众化”作用,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推进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首先应注意评价标准和尺度的“大众化”问题,承认大众文艺通俗性、世俗化特点的合法性,避免以精英文艺的纯粹超越境界对其进行严苛贬斥,这是进行大众文艺评论的基本立场和前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文艺刚刚开始兴起之时,最具有话语权的学院派评论在一段时间内对大众文艺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态度。其采取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精英文学标准,追求的文艺理想是要么“为人生而艺术”,要么“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既不具有突出的警醒人生之意义,又不具有纯粹美学意义,只能提供消遣娱乐的大众文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随着大众文艺在大众中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推动,大众文艺日益成为最主导的文艺形式,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火热的大众文艺现实,与学院派的抵制抗拒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评价大众文艺,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思。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通俗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比较之下,通俗文学的批评显得相当冷落,即使是这些很零落的批评文章有些也很难说服读者,为什么呢?是批评家们不够努力么?显然不是。在我看来,是众多的批评家对通俗文学的性质认识不够,以至于对通俗文学的批评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也有学者直言,非精英主义的“大众文艺以世俗性,消闲性,自娱性为其基本的时代特征,而大众文艺批评必须遵循大众文艺自身规律与游戏规则,不能以精英文艺批评为其尺度。”“从本质上说,通俗文学是追求‘快感’的,严肃文学是追求‘痛感’”。这里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大众文艺的一种,将大众文艺与严肃文学、精英文艺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是势在必行,也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方法的实践运用。

鉴于大众文艺的通俗性特征,不宜对其提出过高的现代美学要求,如陌生化形式、反讽修辞、嵌套结构等等,当然,民族化的创新另当别论。对大众文艺审美形式的要求不必超出一般观众的欣赏水平,拔的过高,因为艺术形式上的新奇总是以牺牲受众的普及为代价的。同时,由于大众文艺传播的广泛性,对大众精神的塑造和影响作用,大众文艺评论需特别注意对大众文艺的道德品格要求,要保证大众文艺的起码道德底线,引导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念。鲁迅先生曾做比喻:“有害文艺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作为大众文艺评论主体,可以包容大众文艺通俗化的审美水准,却绝不能容忍其低俗、庸俗、恶俗趣味,要坚决把无益有害的恶劣之作抵挡于文艺的铁栅之外。

另外,不以精英主义的立场来衡量大众文艺,并不意味着对大众文艺就没有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恰如有学者所说,“越是在资本横行、大众狂欢的时代,越需要建立精英标准,而这正是学院派的义务。”这里所说的精英标准并不是要以高雅文艺的标准对大众文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是意味着大众文艺评论应努力帮助大众文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准,使我们的大众文艺由通俗性的“大众化”向更高更先进的“民族化”“人民化”方向发展。现在大众文艺市场已经非常繁荣,大众文艺的普及范围极广,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如何以适当的审美标准提高大众文艺的质量,使大众文艺进一步健康发展,如何以恰切的文艺评价提高大众的鉴赏能力,增强我国人民大众的审美素养,这都是评论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马克思曾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为更好地启蒙大众,为大众欣赏文艺作品服务,大众文艺评论“大众化”的对象应优先设定为普通大众,评论文章以尽可能体现通俗性为好,用通俗、浅易的表达方式,真诚、恳切的评论态度令大众文艺评论在大众中获得更好反馈。

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性首先体现在评论话语的选择和使用上。一般说来,我国文艺评论可依赖的话语资源主要是中国古代文论话语、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西方文论话语。对这些话语资源的运用本无需画地为牢,非用哪种不可,只要契合文艺评论实际需要都可以自由取用,但是,因为我国大众文艺与西方大众文化表面上看存在某种相似性,以及为追求文论研究的新颖性、前卫性,在大众文艺评论中,近年来应用西方文论概念及西方文化研究话语的研究非常常见。这样的评论可能很有学理深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舶来的外国辞汇,拗口的句式,令人难以顺利领会评论的内容与涵义,不要说普通大众读者不会接受,就是专业人士也不愿卒读。甚至有学者不无激愤地指出,“文化批评要讲‘人话’”,对大众文化现象的批评要“用寻常百姓的身份和话语,同芸芸众生用真心、诚心、热心去交流。”

除了评论话语的选择和使用需注意大众化、通俗性外,大众文艺评论的批评风格最好也能明朗透彻,直抒本意,不隐晦,少暗喻,慎反讽,以免使大众误读,造成评论主体与广大受众间的交流不畅。本世纪初陶东风先生以“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为题评论玄幻文学,“装神弄鬼”这个醒目的关键词在我国民间有太浓厚的贬损讽刺意味,激起了玄幻迷及广大通俗文学读者的反感排斥,网上和各种杂志的反驳言论及文章纷至沓来接踵而至,很多网民甚至连原文都没看过,单凭这个标题就愤然开炮。轰动效应是有了,但普通大众关注更多的是论战本身,看热闹的作壁上观,却忽略了陶先生文中对文学意蕴、文学人文关怀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的忧虑与反思。这篇文章不可谓不通俗,稍微有点儿难度的古文原典引用都做了浅白的解释,但传播结果却是如此出人意料,评论家的一番苦心不但没有被大众所理解,却反而受到了攻击谩骂,真是令人无奈。不可高估大众集体的理性思维程度,却也绝不能低估大众的情绪燃点,大众文艺评论要想在大众中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是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习惯为好,毕竟“评论风格和语言的群众化,不仅是保证评论赋具大众性的前提,而且也是使评论能够产生应有的广泛社会作用的前提。”

大众文艺评论话语和风格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评论主体以大众生活为本位,与人民大众保持密切血肉联系的真诚态度与实践。邓小平同志曾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评论家要通过文艺评论启蒙大众,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但首先要对大众的现实生活与审美情感有所理解和把握。虽然都共处于同一社会,但毕竟生活于不同的圈层,评论家若固守于知识分子的象牙塔,脱离了鲜活的大众生活经验,悖逆了大众的审美情感,虽然是合理的批评和评论,却很有可能在阅读接受中脱离设定的目标主旨,难以发挥帮助大众鉴赏文艺作品,沟通创作者与大众的中介桥梁作用。

影响当前大众文艺评论大众化效果的,还有传播路径方面的问题。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文艺资讯流通加快,文艺批评变得比以往更加便捷,各种社交平台自媒体的强势发展,甚至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了。但是,与成分复杂,目的不一、众声喧哗的媒体评论、网民自发评论相比,学院评论和专业评论在新媒体上的声音却显得相对微弱,其声势与价值含量不成正比,这两者评论的科学性、艺术性,所倡导的人文价值难以传播开来。所以,大众文艺评论亟需借助新兴大众传媒开拓文艺评论新渠道、新平台,扩大评论阅读的覆盖面,提高文艺评论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大众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通过传播路径来提高大众文艺评论的大众化效果,首先需要评论主体在观念上提高认识,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开放的新型互联网思维。目前,我们成熟的、有水平的文艺评论家多是受印刷文化教育培养起来的,对新兴数字文化未必亲近。而且,出于知识精英对大众文化的警惕感,对互联网营造出来的花花世界也有着本能的抵制。再者,在犬儒文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往往谦虚谨慎,洁身自好,明哲保身,不愿到极其开放的互联网上“惹是生非”,以免招来“闲气”与不测。这些都很值得理解,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国家要富强,必须要走出去,我们的文化要振兴,也必须实施开放交流战略,我们的大众文艺要发展,自然不能缺少大众文艺评论家们在大众传媒平台上的镗鞳朗朗之声,评论家的价值在与大众的开放交流,积极干预影响中才更能彰显。

其次,大众文艺评论主体需对大众传媒的特点与规律有所把握,以应对大众文艺评论的传播实践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评论杂志,胆子比较大,步子走得快的评论家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公众号,看起来大众文艺评论的新媒体传播似乎做得很不错,颇有成果。但仔细分析,未必如此。大众信息传播的分众化、个性化趋势,已在不同群体间构筑起一道信息屏障,使得信息只在某个分众群体内部传播,而无法对更广大的受众产生影响,甚至分众以外的人群根本接触不到。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多数的大众文艺评论自媒体事实上还是较多处于某分众群体内,对于广大受众来说,这仅是一部分小众而已。所以,如何深化认识与把握媒介信息传播特点,打破分化壁垒,使更多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大众文艺评论,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在对评论主体的评价机制上也要创新,对发表于大众社交媒介上的文艺评论成果设定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促使大众文艺评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大众媒介这个新战场中来。评论家们不愿在新媒体上发声,除前面所述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外,缺少既得利益的推动也是重要的现实原因。评论家们一般都是隶属于某机构,某单位,必须要完成定量的业绩考核任务。那么,他们有了研究成果自然首先要用于完成业绩考核,而目前普遍认可的业绩考核成果一般都是以纸媒期刊为依据,网络发表的文章既然无用,少有人热衷参与也就在情理之中。这就造成了纸媒期刊的文章质量高,但读者少,大众传媒的言论未必佳,但却受众多的倒置现象。所以,动员我们的评论家进入新媒体传播领域,积极发声,带动互联网、公众自媒体上的大众文艺评论方向,引领公众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其实特别重要。

总之,大众文艺评论如能从评论标准、评论风格、评论传播路径等几方面努力促进自身的大众化发展,使评论走向大众,贴近大众,切实影响大众,将有助于大众更好读懂文艺,提高欣赏水平,促进大众文艺创作的良性循环,加快我国大众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评论家大众化文艺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1942,文艺之春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中国文艺评论家·谢冕
评论家杨占平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辽宁省冰雪运动大众化发展策略研究
□文艺范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