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艺术学校050000)
公共文化部门是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专业力量的有益补充。目前,京津冀三地各级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文化(群艺)馆、博物馆和院(剧)团以及剧院等文化企事业单位,都有大量的文化志愿者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演出、展览解说等环节。他们围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对文化艺术行业的繁荣发展发挥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各门类专业人才配备不齐全的问题,使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提升。
现如今,三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拥有众多的文化志愿者组织,注册的文化志愿者数量达十几万人,涵盖大学生、在职和离退休文化艺术工作者、社会文艺爱好者等各类群体。但目前三地各级文化志愿组织存在结构松散,规模不一,制度建设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充实、服务区域狭窄、志愿者服务意愿不强烈、稳定性差等缺点,在志愿者的招募程序、培训管理、考核与激励等措施方面还不够规范完善,志愿服务的区域和业务范围有待扩大,效果有待提升。
现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三地文化产业逐步融合,三地联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已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三地公共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也更加紧密,推进三省市文化志愿者人才资源信息共享、互补,使志愿者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参与三地文化艺术活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也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因此,三地志愿者队伍如何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文化志愿服务的统一、规范,提高针对性和便利性,急需提上三地文化协同的规划日程。
随着京津冀文化艺术领域的协同发展,也需统筹推进三地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整合、共建、共享。这就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媒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三地文化志愿者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文化志愿者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志愿者人才资源共建共享。
具体来说,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将文化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专业、特长和服务意愿等进行网上登统录入,在京津冀区域内整合互联,志愿者也可在网上随时调整个人服务意愿。另一方面,三地公共文化艺术单位也要将志愿服务的需求在信息平台上及时动态发布,使志愿者直观了解三地实时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以便于志愿者通过信息媒体在志愿服务菜单里跨区域“点菜”;各级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可针对业务活动内容从志愿者人才信息库中进行筛选和搜索,与志愿者进行及时双向沟通,达成志愿服务意向。
建成后的京津冀三地文化志愿者人才信息库,因其人员数量大、覆盖地域范围广、专业门类涵盖多、跨区域服务便捷高效等特点,必将为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后备力量,促进三地文化志愿服务协调联动、高效服务。也有助于推动京津冀文化志愿服务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共同打造区域内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为更好的开展区域内文化志愿服务,除了搭建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外,还应由三地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牵头并参与,筹建三省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具体负责三地志愿者的统一招募、注册、培训、调配使用,志愿服务平台信息的发布、整合、管理,做好区域内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记录、对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评价等工作,将区域内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向着标准统一、细节化方向发展。联盟组织有利于集三地优势,使三地各级文化单位在联盟的框架下发挥凝聚合力的效应,共同构建志愿者参与广泛、志愿服务形式多样、管理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一体化的发展。
在发挥志愿服务共享平台互联作用的基础上,文化志愿服务联盟组织还可统筹规划和实施京津冀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把区域内公共文化企事业单位,与阵地服务、文艺演出、辅导培训、艺术创作、展览展示、品牌活动等有关的文化志愿服务内容,都放在联盟的框架下共享发布。三省市各级文化单位可结合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状况,将志愿服务人才资源优势与其他单位共享,人才劣势和短缺也可在联盟平台上寻求三地志愿者的补充。三地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拥有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资源,如艺术名家、文博专家、非遗研究专家和传承人等,这些高级人才很难从志愿者平台上联络获取。但是在在组织策划大型文艺演出和品牌活动时,市县级文化单位表现出对此类人才和稀缺艺术门类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联盟组织,加强与三地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对接联系,满足各层级单位文化活动需求,高级人才的文化志愿服务共享效应也将更加凸显。
跨区域志愿者人才的广泛参与,共享和联动,可为文化志愿者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也更能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优化志愿服务效能,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同时,也使区域内各市县文化单位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水准提高,门类更加丰富,文化艺术服务更加便捷通畅,进而丰富各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