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610000)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舞蹈技术能力,强化学生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学生未来的舞蹈表现打下基础。基训课主要解决舞蹈动作的连接、舞蹈动作的性格、舞蹈技术动作质量的强化、身体语言表现所需要的“气息”、“意识”、“节奏”、“劲力”等问题,强调技术技巧的华美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与旋转技术的衔接。但许多学生小时候并没有学习过舞蹈,基础功较差,难以做好高难度动作。一些学生急于求成,过度训练,反而拉伤了自己的肌肉。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在基训课堂上运用《舞蹈解剖学》,指导学生科学训练,练好舞蹈动作。
《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基础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解剖学知识进行舞蹈活动。它向学生们介绍人体运动的术语与基本运动轴、骨骼与骨连结、骨骼肌、下肢骨、下肢主要关节、下肢肌、躯干骨、躯干骨的连结、主要躯干肌、上肢骨、上肢骨的连结、主要上肢肌,肌肉工作性质、舞蹈基础动作的参与肌肉及工作性质等等知识,帮助学生在舞蹈中学会自我保健1。
通过《舞蹈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应该熟悉自己的脊椎,要认识到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支柱,它上承头颅,在胸部与肋骨相连形成胸廓,在下身借骨盆与下肢相连形成盆腔。脊柱在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舞蹈解剖学》的学习,学生还应认识到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工作与静力工作。
动力工作又可细分为克制工作与退让工作。克制工作又称为向心工作,肌肉作克制工作时,动点向定点靠拢进行向心收缩,在收缩过程中肌肉会变短、变粗,小弹腿练习时股四头肌工作属于克制工作;退让工作又称为离心工作,肌肉作退让工作时,定点与动点分离,在收缩过程中肌肉会变长、变细,慢下腰动作时腹直肌工作属于退让工作。
肌肉作静力工作时,虽然收缩用力,但肌肉长度未发生变化,故称“静力工作”。静力工作又可细分为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固定工作。控腿动作时肌肉便在作静力工作。
通过《舞蹈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应该熟悉肌肉的起点、止点,确定肌肉工作的动点、定点,确定从肌肉起点到止点的肌肉拉力线,确定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相关位置2。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同时,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原则,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并且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体系。它突出民族传统韵味,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心态与“天地人”的空间意识。古典舞基训课要求学生提炼身法韵律,掌握拉山膀、单山膀、踏步位,双山膀、丁字步位,双托掌、踏步蹲,斜托掌、丁字步位,大刀花(不转身,带进、退转身),摇臂(向前、向后,带转身)、兰花掌、虎口掌等等基本动作与基本步伐3。
许多学生在小时候没有接触过古典舞,今天,他们上古典舞基训课时,经常出现自身稳定性与协调性发挥不到位、舞蹈动作缺乏力量、僵硬、呆板等问题。学生长时间进行高难度训练,容易出现意外伤害。这就需要善于运用舞蹈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在舞蹈训练中积极预防舞蹈损伤,并让学生掌握基本能力训练的技巧。
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上,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含腆、横移、旁提”,这些基本动律都不离脊椎运动。以 “提沉”为例,它要求学生在柱坐的姿态上使气息下沉丹田,带动腰椎,以腰为轴,脊椎从自然松弛的垂直状态逐节向下压,直至含胸沉气,同时眼睛也慢慢放松;然后均匀吸气,将气由丹田提到胸腔,同时用胸的力量带动脊椎逐节往上用力,眼睛也逐渐张开。要求气息和动作协调统一,形神兼备。在“提沉”中,需要学生善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进行脊椎运动。而“冲靠”、“含腆”、“横移”、“旁提”,则是脊椎的反向运动。
所以,学生应当运用舞蹈解剖学知识,做好脊椎的保护工作。
1.避免风寒
风寒即温度较低、水分含量较大的冷空气,风寒侵入人体,会造成骨骼疼痛、关节伸屈不灵活,增加脊椎受伤的危险。学生在日常训练时应当适当增添衣裤,少吃寒凉食物,积极避免风寒。上基训课时,教师也要打开空调,进入制热模式,适当升高室温,预防风寒侵入。
你喜欢麻辣小龙虾,喜欢红酒,喜欢漂亮衣服。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喜欢写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点燃一根烟,然后在袅袅升起的烟雾里,落笔成字。那个画面,直到今天,也依然是我最美的回忆。感谢时光,感谢你,让我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你。
2.日常生活
学生必须保证自己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以恢复疲劳,提高免疫力;同时,还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与矿物质,保证营养均衡,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3.科学训练
开始古典舞训练之前,学生必须做好足够的热身运动,以改善肌肉协调能力,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肌肉的血液流量,使筋腱更灵活,减少运动损伤;在训练之后,学生要做好拉伸与放松活动,以减少肌肉僵硬,增加血液微循环,恢复肌肉弹性。学生训练时,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而不能幻想上一次课就学会难度较大的动作4。此外,必须控制每次基训课训练的强度与量度。
4.受伤后进行临时保护
一旦学生在训练时脊柱意外受伤,必须迅速采取临时保护措施:脊椎外部出现伤口,必须及时包扎;如果学生出现呼吸困难或短暂昏迷,要清理学生口腔中的内分泌物,保持呼吸畅通;要让学生躺在木板上,上下肢伸直,再用宽布绑好学生,由四个人把受伤的学生抬走,及时送医;搬运过程中四个人必须注意动作协调统一。
古典舞的许多动作是在立半脚掌时完成的,据专家们研究分析,学生在做立半脚时,大小腿肌肉会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下蹲时,臀大肌、骨二头肌作支持工作,而大腿、小腿肌肉作退让工作;立起时,臀大肌作支持工作,大腿、小腿、足作克制工作;落地时,臀大肌、骨二头肌作退让工作,大腿大收肌、耻骨肌作克制工作,而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足作退让工作5。
首先,学生要慢起慢落,以充分拉伸小退后部与踝关节的肌肉、韧带,然后加快立起的速度,进入快起慢落模式,最后把速度增加至快起快落。在这组动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做单腿起落,并尝试在起落过程中暂停动作,以增加训练动作的难度。
2.训练组数
最初学生应进行单一组数、节奏缓慢的半脚掌训练,然后逐渐增加组次;同时还要提高训练节奏,并丰富训练节奏的变化,让学生逐渐适应。
3.训练时长
应适当延长学生训练时间,以充分训练他们立半脚掌的能力。在训练间歇期要让学生进行拉伸放松活动,防止肌肉过度疲劳。
4.训练难度
要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在学生学会将立半脚掌与大小舞姿连接起来,与复合旋转衔接起来,还要让学生适应快慢节奏的变化,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动作中掌握重心的位置,调控平衡点,增加身体结构的承受力。
5.训练的针对性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脚掌向下踩地时向上推的反作用力(从脚踝开始向小腿、膝关节、大腿传递),让学生逐渐从肌肉僵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对于跖趾关节伸展能力不够的学生,要让专门训练他们跖趾关节的柔韧性。
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上运用《舞蹈解剖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学生意外受伤,并帮助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