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疏影 (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0)
李斯是秦朝历史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为秦国立下不朽之功的“千古一相”,从郡小吏这种基层政府的秘书开始,然后官至丞相,权倾一时,可谓达到人生巅峰,此后不久却陷于政治斗争而毙命,结局悲惨,极富戏剧性。《史记》对李斯传奇的一生进行了细致传神的刻画,他这荣辱鲜明、跌宕沉浮的人生,对秘书人员应具备何种修养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迪意义。
李斯从一个掌管文书普通的郡小吏一跃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左膀右臂这与他自身的知识储备、写作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秘书人员,需要像李斯那样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不断更新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领导服务,得到领导的赏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有能够高升的机会。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郡县里当小吏,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厕中鼠”与“仓中鼠”的不同际遇,发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立志成为一个更有出息的人。此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充实自我的目的。通过名师的培养和自我刻苦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学成之后,他起初当上了吕不韦的舍人,而后凭借才能当了秦王羸政的侍郎。知识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李斯正是通过不断地筑建知识体系,使得自己的仕途更为顺畅,可见好学精神和态度对一个秘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在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危险处境时,他上书陈辞,写了《谏逐客书》,列举大量历史事实,做到史论结合,说明客卿辅佐前代秦王的功绩,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弊端,力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广集人才,而不是拒绝他国来的人才,“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文章写得词强理直,短短七百字就说服了秦王,足见李斯的公文写作水平之高,这篇文章后来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此外李斯也写过《论督责书》,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前一篇的霸道之气,但是就写作方法而言也同样做到了史论结合,说服了秦二世,达到了暂时保住了自己安全的目的。从写作水平这一点而言,是值得秘书人员学习的,这也是秘书必备的技能或修养。
李斯有知识有才华有智慧,具备着不可置疑的学识水平,拥有不同于常人或是异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这是他具有宽广仕途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也是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能过不断前进跃升的基石。
所谓的能力修养就是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李斯能够从小吏始,终至丞相这与他高超的处事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丞相一朝变成刀下魂与这一能力的错位有一定的联系,因而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这一能力。
观察能力,是能够通过把握事物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人去厕所仅仅是为了解决生理问题,而李斯,方便之余,看到地上的老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之后又去粮仓,看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在这两者的对比中,认为人的命运好坏是由自己掌控的,李斯想要过上仓中鼠的生活,富贵无忧,但是现实的处境并不能帮他实现愿望,因而他辞去了小吏一职,去能建立功业的地方。他从一个小的现象提炼出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把经历变成了经验,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增加智慧,这都源自李斯细致的观察力。
分析判断能力,就是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和研究的能力,对重大问题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李斯在师从荀子学成之后,对天下的局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后来他就效力于秦始皇,一步步高升直至成为丞相,都可见他对时局判断以及对此作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后来秦始皇去世后,他参与了“沙丘之变”,选择了秦二世作为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结果却不得二世的信任,即使想建言献策也不可得。倘若他遵从秦始皇意愿,坚决选择更为贤能的扶苏作为服务对象,或许他的命运就不会如此。李斯前后命运的对比可以看出,他对时势的判断和选择直接影响到他的命运走向,拥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表达能力,是在说服、演讲、论辩等情况下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素质。朝堂议政自然免不了因意见相左而出现口舌之争的情况,秦刚实现统一,丞相王绾就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但是李斯却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他以前朝的失败经历为依据进行反驳,并立足当下社会的需求,提出郡县制,极具说服力,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让其他反对的大臣无辩驳之地。一个人有才能固然可贵,若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并被认可都是徒劳,而李斯不仅具有卓越的治国才华,并且能被统治者接受和赏识,这与李斯准确、生动的口语表达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斯作为秘书在皇帝身边工作能够青云直上,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不俗的能力素养,但对其的无法有效把控加速了他跌入谷底的命运。可见对于秘书人员而言,具备能力素养是推动自身命运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不能因其丢失或是错位,造成了动力变成阻力的境地。
李斯一生起起伏伏,具备他人不可比拟的能力,却落得个悲惨结局,究其自身而言,这与他的道德修养以及内在的精神力量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面对问题时君子以道义作为标准,而小人首先想到的却是利益,在利与义的关系中,能否做到坚守道德是至关重要的。李斯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多次抛弃了义去追求利益。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欲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进而说服李斯参与政变。李斯本来是以“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等反复拒绝参与其中,但是赵高抓住了李斯的软肋“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面对家族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时,他选择了保住个人的荣华富贵,竟忘记了自己应尽忠君的职责。对荣华富贵的贪图,使得李斯在利益相争的关键时刻,丧失原则,丢掉底线最终落入了赵高的陷阱之中,致使自身的灭亡。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祸多起于欲望太多,若常知足,就能够自得其乐,能够善始善终。秦王朝从建立至灭亡共16年,而李斯一人居卿、垂相位就有15年,位高如此,就应得到满足,谋求个人价值应不再是他的重心所在,但是他还想实现“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常患得患失,赵高就是抓住他的这个弱点将他拉入了歧路,自此更是为了保住自己长久的高官俸禄,“阿顺苟合”,以致于失去操守,迷失自己的本性。若能保持知足之心,李斯或许就不会越陷越深,直至无法自拔了,落得个“夷三族”的结局。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内心的自我支撑,但是李斯的精神力量是匮乏的,获得了富贵和权利,却执着于对它的追求,甚至为此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坚守,突破了为人臣的底线,拘泥于小格局中没有形成为天下的情怀和胸襟,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却也无法掌控它们,一生被其束缚不能解脱。这是秘书人员必须警惕的,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内心修养,发挥精神的力量,以免出现与李斯相似的境遇。
总的来说,一方面李斯才华横溢,功勋卓著,为秦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他晚期为求自保,“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对秦朝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李斯的一生荣辱参半,有功有过,有起有伏,他的功过人生带给大众的不仅是感叹,更是启示和借鉴,从他的人生际遇的得失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合格、优秀的秘书而言,在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的同时,也需要强大而稳定的处事能力,以及内在的道德坚守,如此,才能更利于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才会更有可能在此职业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