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赵芳露 (上海理工大学 200000)
乡村建筑内嵌于乡村文化中,是乡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其他乡村文化组成部分的特殊力量,乡村建筑是乡村文化的内生性力量、乡村文化为乡村建筑提供保障、乡村建筑的更新是乡村文化的自觉与重构。
建筑是承载地区文化的载体,是区域性文化的基础性力量。地方性人文精神都可以在建筑上体现出来,同时建筑本身也可以作为促进地方性文化发展的助推剂。因此,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要关注乡村建筑传播。乡村建筑不仅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主体,同时乡村建筑衍生的内涵构成乡村文化的内生性力量。
乡村建筑表皮代表了乡村文化的主体方向,乡村建筑的内延则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内里精神。地方区域性乡村文化特色尤其明显,北方四合院式建筑讲求内里方正,江南风情建筑追求内敛舒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筑依山而建,不同的乡村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人文内涵。建筑文化在历史流转中,逐步成为地区性代表标志,对内保存文化特色,对外宣传地方性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从具象实体农产品、建筑到抽象化人文方言、饮食习惯包罗万象,乡村建筑内化在乡村文化中。从历史习惯上来看,纯粹以乡村建筑为宣传对象的策划宣传较少,在新媒体环境下,乡村建筑依然是内化为乡村文化整体宣传,依托于乡村文化,乡村建筑得以获得更多曝光量。
乡村文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被城市文化冲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主体的抽离导致乡村文化危机,文化信任危机和认同危机频频出现,乡村文化需要文化自觉和重构。
乡村建筑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肌底是少数仍旧能保存下来的文化,乡村建筑风格延续历史底蕴,同时在乡村文化自觉和重构中,充分吸收现代化风格。乡村建筑从材料到外形,在保存地域特色文化基础上加固新生,更富有设计感。苏州服务区的设计,黑瓦白墙的特色风格简洁明了。乡村建筑在接受现代化的外在简洁明快,同时又接受依托于新媒体的科技产品,智媒建筑已经普及,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新媒体环境下,乡村建筑存在多种传播的形式,不同形式下的建筑传播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从传播主体出发,围绕不同传播需求设定不同的内容和话题。
乡村形象宣传片是最主流的形式,但在此背景下以乡村建筑为主题的宣传片仍旧罕见。乡村传播常见形式依旧范围广泛,乡村建筑作为构成乡村文化分子存在,建筑宣传也常常成为乡村宣传的片段。
商业化乡村宣传主要存在于乡村企业宣传片中,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下的企业乡村建筑宣传仍旧不是重点,围绕乡村农产品、副产品输出成为主要目的。此种类型宣传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比,突出乡村慢生活以及健康态度。
最近几年火热的田园式慢综艺以《向往的生活》为例,乡村建筑作为整体乡村生活的大背景而出现。田园式建筑抛掉了传统综艺作秀的成分,以向村民借居形式还原了乡村建筑的原本风貌,乡村建筑在慢综艺田园生活中随着综艺人物移步换景发展而能够全方位展现。
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文化构成单元,在传播方面也也面临着乡村传播同样的困境,基于文化社会学角度,从文化分层角度出发,通过感知——整合——冲突——交往几个层面对乡村建筑传播面临的困境分析。
从内容上看,乡村传播主体涣散,缺少以乡村建筑为中心的传播。乡村建筑传播仍旧不是乡村传播主体内容,传统传播没有打破农产品为中心的禁锢。乡村建筑传播内容目前仍有存在拍摄主体不明晰,光影和文案不恰当的情况。田园化生活基调下,乡村建筑沦为田园生活的“背景板”。
从渠道上看,乡村建筑传播渠道相较于其他类别传播范围更加狭隘。除了传统的关注建筑的报刊杂志外,新媒体视频条件下关注建筑的本身少之又少,即便是以建筑为中心的报刊杂志,关注重点依然是以城市建筑为主体,乡村建筑的关注近些年热度才持续上升。
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有历史性、延续性。保留相对完整文化的乡村,其方言和文化越不容易为城市文化消解,乡村和城市存在于不同的语境之中,彼此相互碰撞,求同存异。
乡村和城市语境的不同,造成了彼此对于建筑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在传统文化被保存的相对完好的乡村语境中,乡村建筑被着重于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在城市语境中,更强调乡村建筑的外形性和文化留存性。这种整合上的乡村和城市语境差异,加大了乡村建筑传播时的不畅。
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确认与接收,是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的认可和遵守。中国城市文化在过去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对乡村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乡村文化危机频频出现,归根到底在于城市和乡村存在着文化隔阂。
生活在乡村和城市的人出现了不同的代际圈,差异性代际圈的出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认同危机。传统的地缘关系被打破,城市内的人群活动范围较乡村更大,对建筑的要求和认同观点产生分歧,认同危机随着资源的倾斜逐步会演化成表达危机。
传统的乡村以部落形式聚居在一起,整体建筑风格和谐一致,近代乡村建筑发生了改变,随着各家经济实力的高低,一家一户一风格的村落开始出现,传统民居的村落感、聚落感逐步丧失。
聚落感的丧失将潜移默化得影响到人与人之前的社会交往,乡情凝聚感的弱化影响乡村文化聚合感。青壮年外出打工,独留老人和孩子在村落失去了人的社会交往的保护,加剧乡村聚落感的丧失。
乡村建筑传播面临着感知、整合、冲突、交往等方面的困境,为了解决乡村建筑传播困境提出了解决乡村建筑传播困境途径如下:
乡村传播者要打破狭隘的眼界,更新乡村传播的渠道。传统乡村传播存在范围狭隘,受众群受限制等问题,因此,提升乡村传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更加有趣的文案,精准的拍摄吸引受众,逐步扩大乡村传播的受众群。
乡村和城市语境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将新媒体智能下放到乡村能够有效减少乡村和城市语境的“鸿沟”。智能媒体的优势是有效缩小城乡差异的武器,当然,长期历史发展带来的代际差异需要长久的时间缩小差距,智能媒体的投放带来的改变需要历史的检验。
设计是通过文化和美学的植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乡村建筑的设计需要突出强调本土特色,体现当地文化,无论是材料结构还是整体外形设计,找准本土特色,在建筑上精准应用就等同于保存住了乡村人心底的那份乡愁。
独特地方性文化除了要注重保存历史文化,传承延续性之外,注重新式乡村建筑的聚落感,在结合新式风格基础上重塑乡村建筑村落感。在此基础上,乡风得以重塑,乡村文化交往层面的冲突矛盾得以调节。
乡村建筑承载着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播同样也需要关注乡村建筑。对乡村建筑的关注度目前仍旧不够,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与乡村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关系,关注乡村传播同样也要关注内生性文化力量的乡村建筑传播。
乡村建筑文化传播现在依然面临着困境,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包括感知、整合、冲突、交往等多个层面。需要乡村传播从业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究解决乡村建筑文化传播的途径,同时关注乡村建筑设计留存本土特色,保存乡愁,独特在地性文化注重乡村聚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