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轻人对UI交互设计中的布局偏好研究

2019-07-12 08:4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36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年轻人传统用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0336)

一、时代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在互联网大发展的环境下,有几个词众所周知,第一个词是信息大爆炸。近年来,网络上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其发展速度如爆炸般席卷全球。

互联网使信息收集和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共享和交互。然而,巨量的信息也会使用户无法适应,从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即使你每天都在看这些信息,你也看不完,更何况它还充满了无用的、不真实的信息。

同时,碎片化时间的现象也出现了。在上下班路上,在午休时间,以及许多原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时间,现在都支离破碎。这些时间现在被转移到手机屏幕上。时间的“碎片化”可以给你一种错觉,即感觉有效利用了时间,但它实际上是被浪费的。

更严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作为中国独特的国旗和象征,它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民族巨大财富,并为世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幸的是,现在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民众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淡薄,甚至完全被年轻人否定,这使得这些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老一代的记忆中。

二、年轻人的心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随之而来的西方及日韩文化的大量入侵和流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民族文化有着被吞没的趋向。年轻一代人从小接触的都是外国的动画、电影,外国的文化。

长久以来,总会听到“互联网原住民”这个词,指生下来就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这一代人。多数是90后的年轻人,从小与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伴随着成长。因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在操作科技产品,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产品时,是基本不需要学习成本的,甚至是习惯性的。

如今,年轻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简单,见识越来越广,深受艺术的影响,审美趣味自然得到提高。但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内容演绎的作品和现代化的作品的增长率缺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关注这一点的人是少数。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数量少,自然而然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欣赏这些传统文化的作品。

三、当前现状下的界面设计的应对理念

1.“少即是多”

选择恐惧症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当面前只有两件物品时,可以很快做出选择,但面对大量的选择,很难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选择,选择变得复杂。

这是因为你被过多的选择淹没了。潜在选择越多,做选择的时间越长。

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样的,需要注意给用户的选择数量和信息量。太多的选择会让用户感到恐慌,分析障碍。减少杂乱的布局,让用户聚焦在单独简单的任务上,可以优化用户体验。

首先,信息总量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有这样两组界面设计。

第一种设计,一个单页上显示了所有类别和子类别,密密麻麻的按钮,并配有一个滚动条,通过减少步骤将所有可能的选择直接展示在用户面前。

第二种设计,是让用户先选择类别,再选择子类别。这种方法要用户多点一步,但减少了可选项。

结果,第二种设计体验更好,用户能更快地做出选择而不用迷失在选择的海洋里。虽然加了一个步骤,反而用户能更轻松地做决定了。

其次,文本和图像也会影响设计的体验。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可以在13毫秒内识别图像。这说明图像比文本更易处理,说明人类其实是图像思考的生物。利用好图像我们可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单个图像的复杂性也会对设计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移动端,我们将更容易处理和识别那些不容易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图像,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用户体验。

2.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当我们进行设计时,每一个元素都应该被设计成让人们立即明白它的用途、如何使用它,而不必费心去思考,尽可能地降低新用户的学习成本。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信息的准确表达,一目了然。

设计师往往希望他们的界面能够让用户完整的看完,但事实是我们对事物的视觉感知,不是阅读信息,而是扫描,人眼通过高速扫描,寻找感兴趣的点,然后视觉会停留在感兴趣的点,觉得信息确实是有用的,才会形成阅读。但在一个忙碌、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太多、时间有限,用户想节省时间,也很清楚,不必去阅读所有的内容。因此在设计交互界面的时候,不应该为了阅读而设计,而是应该为了扫描而设计。

另外,在设计界面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既有的习惯,字体很大的短语通常是一个标题,图片下面的文字基本上图片内容的说明,鼠标移动上去会变化的基本都是可点击的按钮,齿轮的图标大都是设置的按钮等。习惯用法会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更容易,更少的学习成本。这样能保证了一种熟悉感,尽管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会雷同。

但是设计师有时候会不太愿意使用习惯用法,原因是设计师都希望能做出崭新的、与众不同的设计。如果尝试开发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必须确保这是一种同样清晰,没有学习曲线的方法。而在另一方面这种新的交互设计又能带来可贵的实用价值,以至于值得用户来增加学习成本。

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格式塔心理学是与设计最为密切相关的,主要有相似性原理、连续性原理、封闭性原理、对称性原理等。

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这些理论也具有应用价值,运用这些原理,可以建立更加清楚的视觉层次。首先,越重要的部分要越突出它,例如标题的文字字体更大,边上的留白更多,与其它文字具有显著的区别,不会与其它元素视觉上相近。其次,逻辑上互相关联的部分,应该在视觉上也要做到互相关联。这就是相似性原理的运用,把相近的内容分在一个组中,放在同一个内容模块之下,采用相同的表现方式,或者放在一个特定的区域。

在用户看一个界面的时候,会自动对视觉层次进行分解,这种分解往往在下意识中就进行完了,往往会感觉不到它,但这其实却是最自然的。当发现用户在进行视觉层次分解的时候,这恰巧说明了信息的层次不够分明,需要用户去思考。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做到上面的两点,可以说是个不错的用户界面设计,但是表现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还不仅仅要满足这两点,我认为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结合,用传统的布局方式与元素,配合现代的交互理念和可视化表现手法。

我们在做传统文化内容的界面设计的时候,可以取中国传统元素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元素,如:中国传统色彩体系,配色方法,字体,竖排文字,居中式的排版,以及加入书法、戏曲、国画、水墨等等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的运用,切忌堆砌,会使整个画面显得没有章法,主题也不够鲜明。

如果说仅仅是使用了传统文化的元素,那就是一件没有任何创新和亮点的作品,同样也不够吸引人,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加入现在科技以及理论依据下的创新,比如更加清晰的逻辑结构,更为现代的数据表现手段,以及符合现在社会环境的交互方式,如触摸屏,手势控制,体感等等。

传统有了,现代也有了,这样就够了么,如果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又或者说是关联性不大的,那么这还不够。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互相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是增强用户的体验。

这一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最初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最热门的是门户网站,它做到了对信息的罗列,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信息获取需求。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信息变的十分容易,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重组。

四、结论

在当今环境下,用户界面的设计不再像十年二十年以前那样,只要把信息罗列出来那么简单了,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也不再是停留在文化的普及上那么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在于体验。一个好的用户界面设计,既要简洁高效,又要体现风格和文化,同时信息表达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社会环境下,脱颖而出,真正的去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使用,做好对于文化的体验,增强趣味性,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传统文化,消除文化的断层,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的传播出去。

猜你喜欢
年轻人传统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年轻人如何理财
信用卡资深用户
年轻人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