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崇征
多少年来,创作一部高质量的反映太平天国运动与金田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一直是广西文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每当有人提起这件事,我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我和冯雪峰有过一段虽然十分短暂,然而对我来说影响至为深远的交往,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尚历历在目。
那是1964年盛夏时节,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北京来到了广西桂平。他就是冯雪峰。
在前国家文化部的支持和安排下,这位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老作家开始了一项颇不寻常的文学创作活动,计划以太平天国的首义地桂平金田村为起点,沿着当年太平军的足迹往北,经湖南、湖北,直到南京、天津,行程预计3000多公里,为创作一部反映太平天国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现场,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在桂平的半个多月时间,由我担任向导,陪着他在金田地区的几个公社转了一圈,走访了百数十名太平军的后代和了解金田起义史事较多的老人,观看了与起义有关的遗址遗迹50多处。
那时候,我对冯雪峰知之不多,只知道他很早就投身革命,而且是著译等身的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在文艺界素享盛誉。1957年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吃了不少苦头。也许由于当时的我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家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冯雪峰也就格外的敬重,并不因为他当过“右派”而对他有半点怠慢,而且不时地提出文学创作特别是历史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问题向他求教。
我的一片热忱,获得了这位文学大师的好感。我俩之间很快建立起一种忘年之交的亲密关系,我尊称他为“冯老”,他则叫我“小凌”。
我们首先来到金田村,找到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的保管员黄耀南。黄耀南与冯雪峰同龄,两人一见如故,甚是投机。离开金田村时,黄耀南又自告奋勇,与我一起陪同冯雪峰进入紫荆山区,跋山涉水转了好几天。
黄耀南是太平军的后代。他有个排行老二的叔祖当年随太平军北上,到达南京后当过旅帅之类的中级军官,后来族人皆以“南京二公”呼之。一路上,黄耀南绘声绘色地向冯雪峰讲述他的“南京二公”当年跟随太平军“打清妖”的故事:“那年老历十二月,天寒地冻,洪天王在我们村竖起天国大旗,‘南京二公’一把火烧了自家的茅屋,手提长柄大刀,噔噔噔地走在队伍的前头。那时,我亚婆肚子里正怀着我亚爸,产期快到了,因此没能跟随太平军北上……”
“咳!可惜,可惜!”冯雪峰不无遗憾地对黄耀南说,“不然的话,你亚婆很可能会成为洪宣娇手下的一员战将……”
“那是一定的,我亚婆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黄耀南象是遇到了知音,立刻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把他从祖父辈听来的有关太平天国起义的种种传闻,和盘托出。
冯雪峰听了如获至宝,挥笔疾书,一一写在笔记本上。
黄耀南越说越高兴,话题忽然间转到了著名的天国女将洪宣娇。他眉飞色舞地说道:“快起义时,宣娇姑就住在我们金田村韦家大院。那时她已经同西王萧朝贵结为夫妇,大家都称她‘西王娘’。‘西王娘’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她带领女营将士在营盘前面练兵,起义后又带领女兵出阵与清军作战,坐一匹枣红战马,挥舞双刀,英勇无比。战斗激烈时,‘西王娘’解衣纵马冲入敌人阵中,一刀一个,两刀成双,杀得清军呼爹喊娘……”
冯雪峰塑像
“耀南伯……”我发现黄耀南过于离谱,有的地方与史实出入很大,便想插话加以纠正。
冯雪峰似乎看出了我的用意,急忙用眼神止住了我,让黄耀南继续往下说。事后他对我说:“文学创作并不排除使用野史上的一些记载和民间流传的口碑材料,这正是历史文学和史学著述明显不同之处。古代的文学家比方施耐庵写《水浒》,罗贯中写《三国》,从来不拘泥于史实……”
寥寥数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冯雪峰曾经遭受严重创伤。然而我发现,他并未对此耿耿于怀,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者,他始终考虑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他这次千里迢迢来到南方体验生活,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冯老十分认真地对我说,他过去主要从事文学评论,这需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掌握不好容易出岔子,所以他现在想转而搞小说创作,并且首先选择太平天国起义这一重大历史题材。
1960年代的桂平,交通还很不方便,许多公社所在地的圩镇还没开通客运汽车。为了走访太平军的后代和掌握金田起义史实较多的老人,察看起义遗址遗迹以增加现场感,冯雪峰不顾年老体弱,和我们一起跋涉在金田平原的田间小路和紫荆山区的羊肠小道上。他得知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对太平天国史事又略知一二,象是遇到了知音,完全忘却了疲劳,一路上边走边谈,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到了晚上,他总要将白天的笔记重新整理一遍,然后又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论他的创作构思。
记得那是个异常酷热的夜晚,我们歇宿在金田圩(即历史上有名的“新圩突围之役”的所在地新圩)一家小客栈里,在昏黄的煤油灯光下,冯老身穿裤衩和白背心,坐在床席上,和我畅谈了大半夜。次日一早起来,我们俩你望我我望你,都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夜里我们只顾说话,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在意,以至于身上、脸上布满了蚊虫叮咬的痕迹,而当时却毫不知觉。旧时,当地谚语有“南木苍蝇新圩蚊”之说,新圩蚊咬人格外凶狠,在桂平是出了名的。
位于广西桂平市金田村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纪念馆
金田起义雕塑
令我万分惊讶的是冯雪峰对他构思中的长篇历史小说《天国春秋》早已深思熟虑,成竹在胸。他对书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设计得很细,呼之欲出,并且构思奇特,不落窠臼。
他问我:“你说,杨秀清为什么会被洪秀全册封为东王,并且让他拥有节制诸王的权力呢?”
我望着他炯炯的目光,等待着他继续往下说。他自问自答,接着便道:“这一点也不奇怪。我看杨秀清绝非寻常人物,更不是一般的山野村夫。太平天国野史上关于他的种种说法虽不一定是信史,但其中一些不排除存在一定的可信性,对文学创作来说完全可以借鉴,不能斥之为异端邪说。”
“我的设想是,”冯老啜了一口酽茶,又兴致勃勃地往下说,“杨秀清祖籍广东嘉应州即今梅州市,出生在桂平紫荆山区。其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后,大批洋货和鸦片涌入两广,造成农村破产,加以秀清父母双亡,使他成为无业游民,于是跟随别人到广东三角洲一带闯荡江湖,历尽艰辛,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他为人豪爽,爱为人打抱不平,回到紫荆山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穷苦百姓中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他还充当‘过山客’的保镖……”
说到“过山客”,可见冯雪峰掌握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他对金田地区的历史掌故已经达到了烂熟于心,得心应手的地步。原来,清道光朝后期中国海禁渐开,大批鸦片和各种洋货汹涌而入,经广东溯西江流入广西。那时广西还没有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自桂平以上既不方便又很不安全,因而位于几县交界处的紫荆山区,便成为沟通广东和广西内地,连接浔州、梧州、柳州三府之间最为便捷的陆路交通咽喉。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大批商贩以浔江边上的桂平大湟江口圩为起点,肩挑各种舶来品“洋纱”“火油”“香烟”以及广东出产的“东盐”,自然还有价格昂贵的鸦片烟土,踏过金田平原进入紫荆山区,往西进入武宣或往北进入象州,再运往柳州、桂林等地;然后回过头来,经由同样的路径,将广西内地出产的山货和各种土特产品挑到大湟江口,通过水路转运广州远销海外。这些商贩,当时人称“过山客”。
冯雪峰如自己的家常事一样熟悉金田地区的历史,他把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杨秀清设计成“过山客”的保镖,构思之奇妙,在我看过的所有太平天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冯老何以对僻处南疆的桂平如此熟悉呢?他笑了笑对我说,在离京南下之前,他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读了许多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史料(包括野史),还有桂东南一带的旧方志,如《浔州府志》和府属各县县志,凡是北京能找到的,他都看了。我当时毫不怀疑,在不久的将来,一部以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再现太平天国起义的文学作品,必将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我还这样想,”冯雪峰又说,“太平天国早期的第二号人物冯云山,乃是慕杨秀清的鼎鼎大名进入紫荆山的,杨秀清参加拜会之后不久,便成为拜上帝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就连杨秀清异常心爱的那匹青骠马,冯雪峰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他说,那可能是金田起义前夕,太平军特地派出细作潜入浔州府城从清军协署衙门中偷出来的;也可能是金田起义初期太平军打土豪,从当地武装团练头目庄院缴获的一匹骏马……
我心里暗暗佩服这位年过花甲而创作欲望仍丝毫不减的文学大师,他对作品的构思看来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程度。
冯雪峰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谈到历史文学创作的理论问题,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滔滔不绝。
他恳切地对我说,写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首先得熟悉历史,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历史文学作品的。要写反映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地方的文学作品,就得熟悉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特别是人物,都应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姚雪垠就是先研究明史,成为明史专家,而后进行小说《李自成》的文学创作的。不这样,作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生命力。然而,历史并不等于文学。历史文学既要源于历史,又不能囿于史实。巧妙的艺术构思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了。为什么《三国演义》的读者远远多于读《三国志》的人?其原因就在于此。
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使我顿觉如有所悟。至今回想,后来我之所以对太平天国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一直锲而不舍,不能不归因于冯老对我的启迪和诱导。
后来得知,冯雪峰结束他的南方之行回到北京之后,席不暇暖便投入了《天国春秋》的创作。先是一鼓作气写出了10多万字的写作大纲,接着撰写初稿,目标是写成一部分上、下两卷篇幅约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的“好事多磨”,由于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文革”中冯雪峰再一次受到冲击和逼害,创作《天国春秋》被说成是他“利用小说反党”的一项不可饶恕的“罪行”,已经写出的书稿也被造反派搜出并付之于一炬。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长期的精神折磨夺去了他的健康。1976年1月31日,著名文学家冯雪峰终于抱憾而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党和国家为冯雪峰平反昭雪,恢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