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云冈石窟文献的人文精神研究

2019-07-12 10:46刘鸿庆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名作欣赏 2019年9期
关键词:云冈云冈石窟中华文化

⊙刘鸿庆[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一、云冈石窟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云冈石窟研究文献,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大致如下。

(一)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萌发期(20世纪前半叶)

20世纪初兴起的云冈研究,国际上以日本学者为主,对云冈石窟艺术渊源和雕像来源进行了论述,引起了国际学者及世人对云冈石窟的关注,开创了云冈的百年研究之路。此后,日本学者研究云冈石窟的论著、图录陆续出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云冈研究热潮。除了日本学者,法国和瑞典学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佛教圣地。法国汉学家为云冈石窟拍摄的照片不仅成为当时国内外学者了解云冈石窟的一个窗口,而且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瑞典学者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云冈造像明显具有印度式和汉地本土两种风格。我国最早研究云冈石窟的学者不仅记录了云冈石窟遗存及历史风貌,还收集了清朝年间的文人诗赋,首开国内研究云冈石窟之风。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主要从史学、佛教、建筑学角度对云冈石窟进行研究,探明了云冈石窟历史渊源和佛教本土化等问题,为日后的研究树立了典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探索期(20世纪后半叶)

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从石窟寺院概况、云冈发展史、云冈调查概要等方面做了论述,其研究成果是当时国内外研究云冈石窟的集大成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对云冈石窟的分期及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作了全面阐述,对日本学者的云冈分期方法提出挑战,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这场中外学者之间的论战,将云冈石窟的研究全面纳入历史考古学的轨道,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与艺术脉络。中国学者开始成为云冈学发展的扛鼎之人,改变了世人对“云冈学在日本”的看法。中国学者开始试图将考古学方法运用到石窟寺研究中,由过去专注佛教石窟寺造像的研究,转向同时注重石窟寺遗址文化的研究,为建立完整的云冈佛教考古资料系统,编写考古调查报告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奠定了深入研究云冈石窟的基础。

(三)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发展期(21世纪)

在21世纪伊始,众多学者将云冈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新问题、新方法不断涌现,扩大了云冈学的研究领域,加深了云冈学的研究内涵,取得可喜成果。相关著作的出版发行对于云冈石窟、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乃至国内外的石窟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了解云冈石窟具有重要的普及作用。这些书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云冈石窟最新最好的图片,也为普通读者走进云冈、了解云冈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窗口。2005年7月,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近三百位知名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所收录的论文对于推动中国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云冈石窟研究院专业人员从史学、考古、艺术、佛教等角度提出了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以求逐步揭开云冈之谜。21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努力推动学术交流活动,使得云冈研究不断朝着长效化、良性化方向发展,真正展现云冈文化内涵。

(四)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数字化时期(2013年至今)

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近几年,研究院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和高精度扫描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各项管理中,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地的研究、保护、宣传和服务水平,解决了石窟雕刻的数字化获取(几何与色彩)、存储和展示等难题,在建立石窟数字档案、展示、研究、保护及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文物数字化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更加全面、准确地认知文物,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文物的内涵信息翻译出来,从各个方面推动文物事业的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相互融合的时代,我们正着重打造融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智慧云冈”。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支持,必将更全面高效地推进云冈石窟的管理、保护、研究和开放。

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外云冈石窟研究文献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文献居多,英语国家云冈石窟研究文献较少;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基本从建筑、历史、宗教与考古等角度出发,从跨文化交流角度进行文献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代表,云冈石窟文献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顺应了“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云冈石窟文献研究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对云冈石窟本身、北魏历史文化研究、辽金文化和文学等研究还需朝着更细致、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研究云冈石窟文献不仅包括对外国书籍资料的翻译工作,更大的空间在于整理、梳理国外对于云冈石窟的研究,其成果将服务于佛教及佛教文化艺术研究,最终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

二、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云冈石窟文献的研究内容及其重难点

(一)云冈石窟文献的中国精神研究

旨在揭示云冈石窟文献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形象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华文化多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探讨云冈石窟文献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以外国学者对云冈石窟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为背景,从研究成果出发,以中国精神为主线来提取国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记录。在提取过程中,对国外学者的言论观点甄别良莠、梳理归类,透过文本彰显中国精神。以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来考察云冈石窟这一具体民族的精神活动现象,同时又从这一具体现象出发看到不同文明间的互相融合过程,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这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内蕴和长期追求的价值。探讨云冈石窟文献的民族性和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贡献,以及这种民族性不仅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反而具有同化其他文化能力的根据,从而揭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精神的伟大前景。

(二)云冈石窟文献的美学精神研究

旨在探讨云冈石窟文献体现出的现代传承问题以及文献与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通过研究文献揭示云冈石窟的表现形态、美学风格、美学精神伴随佛教中国化过程而生成的宗教审美化机制;探讨艺术的创作理念、演变规律,为繁荣中华文化寻求更多的灵感之源,也为地方文化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照。文献表达出的石窟造像追求“帝神合一”的理念,是佛到人的转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早期觉醒。这种艺术精神和创造理念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云冈石窟文献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旨在揭示云冈石窟文献在世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国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文本为依托,以不同文化下不同国家学者对同一事物及事件的不同语言表达为着眼点,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转换研究文化差异,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基于此,首先,对云冈石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是研究第一重点。因为这一工作是所有后续研究的基础,所以必须作为第一重点,为后续深入研究打好基础。其次,全球化背景下云冈石窟文献的中国精神研究是研究的第二重点。传统的研究并不涉及这一领域。只从考古、宗教、历史、建筑等角度研究云冈石窟的做法,会使云冈石窟文献的价值受到严重局限。只有研究中国精神,才有可能将这一历史遗存与时俱进,更好地研究民族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再次,跨文化交流视阈下云冈石窟文献的美学精神研究是研究第三重点。云冈石窟文献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和创造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云冈石窟文献研究成果将助力民族复兴事业、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同时,习总书记提出中国要继续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而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课题研究成果必将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难点一是云冈石窟研究文献分散在不同国家,收集文献工作较费时费力;二是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翻译工作有一定难度,翻译过程中,对于诸如专业术语的译语选择、石窟造像描绘等,课题组成员需要实地考察、探究细节,或者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实现译文最大程度的准确性;三是云冈石窟文献研究存在学科跨界的难度。云冈石窟文献研究需要多个学科共同进行认知和论析,既需要人文科学的研究,也需要自然科学的研究。研究者不仅需要熟悉云冈石窟所涉及的多个学科领域,还需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准备和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研究者既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的考验,又是学术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巨大挑战。

三、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云冈石窟文献的人文精神研究

(一)云冈石窟文献跨文化交流视角研究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研究云冈石窟文献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流的形式。要想进行跨文化交流,必须具备情感、行为、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具备跨文化相关知识,才能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因此从跨文化交流视角去研究云冈石窟文献非常重要。要想把代表中华精神的文化精粹发扬光大,要想让国外友人对云冈文化有充分认识,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否则不利于交流效率的提升。其次,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研究云冈石窟文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国家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内在的文化力量作为助推器。我国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成为国际合作的前提与共识。从跨文化交流视角研究云冈石窟文献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同别国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可以进一步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鼓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文化隔阂,增强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使中华文化在自信与开放中走向国际。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跨文化交流的难点在于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可能遭遇“文化休克”,必然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二)云冈石窟文献的人文精神研究

“人文”最早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要理解人文精神、畅享人文精神,首先要对自身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对人文情怀有情感认同,对人本精神有信心,对人文精神充满期待。

人文思想是我们在今天需要继承并且不断锻造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这根基从何而来?中国传统文化诚然是最根本的智慧源泉。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不能忽视的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世界文明的碰撞,中国文化逐渐挺立为一种“独特性”气质,在代表着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意识与自主精神糅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独特性恰恰是巩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叶秀山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只有“走出自己”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在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中得以发生文化自信、巩固文化自信、建立当代文化自信的内在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文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发展繁荣的内生动力。云冈石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人文精神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对于云冈石窟人文精神中传承的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吸收其中能为当今所用的文化,并进行适当改造。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传统,也不能完全接受传统,最切实的方式是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用现代化作为桥梁来沟通传统与现代。云冈石窟文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只有在与世界融合、开放的格局中不断升华,才能更加显现出云冈文化软实力坚实的后盾。

一个国家要有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首先要立足于云冈石窟文献体现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然后再决定如何发展和创新。身份上的认同归根到底是文化上的认同,不可盲目地跟着别人去学,要看我们自己的传统,看怎样从传统发展到现代,让传统与当今世界交流、对话,而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

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上的竞争。在全面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要复兴文化梦,就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上的精华。软实力、软文化的提出是针对以经济、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而提出的。我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原因就是我们要让国人都能从心底里焕发出对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云冈石窟文献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当今文化自信紧密相连,我们要继续用这种人文精神来滋养国人的自信,唯此,才能将云冈石窟文献的人文精神传承下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视角下云冈石窟文献的人文精神研究兼具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其中理论价值包括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研究致力于云冈石窟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翻译,为云冈石窟研究文献的整理与翻译添砖加瓦,充实云冈石窟的文献资料库。本研究以云冈石窟文献为研究对象,将之纳入到国际云冈石窟研究范畴中;从跨文化交流视角出发,观照、梳理并翻译云冈石窟的学术成就,将云冈石窟文献研究纳入到世界学术史格局中,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云冈石窟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融化力的标志,更是今天在全球化面前保持民族精神而不被同化的历史例证和精神源泉。它不仅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更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有力佐证。对云冈石窟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可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对云冈石窟文献的翻译有助于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对于全面复兴伟大的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其文献进行研究,具有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包括文物保护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教学价值。本研究可以为云冈石窟的保护提供域外视角,英语国家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更好地保护云冈石窟提供借鉴;同时,本研究旨在为旅游开发提供有效服务,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地方经济转型贡献力量;再次,本研究成果将服务于中华文化建设,同时服务于高校本科教学。

猜你喜欢
云冈云冈石窟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云冈舞: 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
云冈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大同举行
我和云冈的缘分
静静的云冈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