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聃
【摘要】 目的:探究左甲状腺素钠在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方面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情况。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收治的1 236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并随机均分为两组(n=5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的甲状腺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服用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SH、FT4及FT3的变化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效果比对。
结果:在服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观察组的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T4、FT3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4%;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甲状腺素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是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治疗的良好药剂,未来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左甲状腺素钠;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8.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8-0-02
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属于一种内分泌疾病,近些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甲状腺发生病变,进而促使血清甲状腺素降低,甲状腺激素含量被迫异常增加而导致引起[1]。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会随之伴随着多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不唯一的趋势,主要有嗜睡、易疲劳、轻度的认知损伤、多器官受损、记忆力衰退等几种表现形式[2]。老年人由于身体质量不佳,更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高发人群[3],因此,近些年进行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相关治疗研究已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探究左甲状腺素钠在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方面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月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老年患者共1 236例,随机从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相关知识充分了解,并同意进行相关研究。剔除患有精神病、糖尿病及一些先天性疾病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6岁,平均(72.5±3.6)岁;观察组包括男23例,女27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3.1)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服用甲状腺片(生产厂家:山东中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70401)进行常规药品治疗,治疗的初始剂量为20 mg/d,之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酌量适当的增加剂量,每周可增加20 mg左右剂量,但注意每日服用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60 mg,2次/d,疗程为14 d;观察组患者则通过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生产厂家:山东中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70401)进行治疗,治疗的初始剂量为25 μg/d,同样之后可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酌量增加剂量,每周增加25 μg左右,注意最终每日服用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00 μg[4]。2次/d,疗程为14 d。
1.3 观察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效果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清晨空腹采血,10~20 ml,移交至實验室进行血液分析,利用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Bayer公司生产)进行血液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三者的含量水平[5]。
1.3.2 效果评价标准 从治愈、有效、无效三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治愈指患者的嗜睡、易疲劳、记忆力衰退等一般临床症状消失,且TSH、FT4、FT3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指患者的嗜睡、易疲劳、记忆力衰退等临床症状等表现出明显的好转,TSH、FT4、FT3的水平恢复至接近标准水平;无效指患者临床不良症状并未得到改善,且TSH、FT4、FT3的水平也在治疗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6]。总有效=治愈+有效。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涉及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胸闷、出现食管刺激感及乏力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分析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H、FT4、FT3的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服用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SH水平均显著降低,FT3、FT4含量水平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服用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的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T3、FT4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发现,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为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的12%不良反应率相比较,观察组的仅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易发群体多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它是目前很多的临床疾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据之前的相关研究报道称,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高发率在超过45岁的中老年人中,已达4.67%[2]。甲状腺发生病变,机体受损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从而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活动削弱,进而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会随之伴随着多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不唯一的趋势,主要有内分泌功能减退、多器官受损、嗜睡、记忆力衰退、乏力、眩晕、体型异常等[7]。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由于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临床医学中必须要对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给予足够重视,对科学合理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作为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左甲状腺素钠片的T4含量一般高达99%,并且这种药物无抗原性,因此可以实现FT4含量水平的快速补充[8],FT4含量达到较高水平后,患者血清内的TSH水平就会随之下降至正常水平。并且,脱碘酶在患者体内可将左甲状腺素钠片转换成T3,进而对患者的FT3含量进行一个较快的补充。而TSH、FT4、FT3含量变化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左甲状腺素钠片可以实现损伤甲状腺组织的修复,并进行相关病症的消除,实现抗原保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治愈起到良好的作用。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进行不同药物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T4、FT3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TSH、FT4、FT3水平都是朝着趋于正常的方向发展,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为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相比较甲状腺片,左甲状腺素钠片具有更优、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12%,这说明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治疗效果更加缓和、有效,对患者有相对更小的危害作用,也更进一步说明了左甲状腺素钠片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方面的安全有效性[9-12]。
综上所述,左甲状腺素钠片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试验效果,可对甲状腺功能衰退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明显,未来在临床相关治疗过程中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晨虹,张丽坤.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亚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170-171.
[2]梁愿.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J].医药前沿,2015,5(26):106-107.
[3]赵建玲.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1(12):142.
[4] Wang S N.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othyroxine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hypothyroidism[J].Contemporary Medicine,2017(34):123-142.
[5]李建华.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21):23-26.
[6]徐爽,梁琳琅,李萍,等.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2):34-36.
[7]赵怀辉.试论左甲状腺素钠用于老年甲状腺术后功能减退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J].心理医生,2016,22(15):54-55.
[8]张亚明.左甲状腺素钠与甲状腺片治疗老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12):79-80.
[9]王应菊.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3(32):84-85.
[10]王瑞玲,朱红芳,张慧,等.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6,15(4):398-400.
[11]李莉.硒酵母片聯合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0):144-145.
[12]石英.应用曲美他嗪和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