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琪
【摘要】 目的:探究阴道彩超与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阴道彩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病理进行对比,进而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有效评价。结果:阴道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25.0%,假阳性率为75.0%,假阴性率为19.0%,准确率为72.0%;宫腔镜诊断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5.0%,假阳性率为25.0%,假阴性率为4.8%,准确率为92.0%,宫腔镜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率显著高于阴道彩超(P<0.05)。结论:对于围绝经期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的病因诊断工作来说,宫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阴道彩超检查的诊断价值,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 阴道彩超检查; 宫腔镜检查; 病理诊断; 围绝经期; 异常子宫出血; 病因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8.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8-00-02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一般出现在女性45岁左右的阶段,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受激素分泌影响,大多数围绝经期的女性的身体及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例如:抑郁症、子宫异常出血等,其中子宫异常出血是较严重的一类症状,会对围绝经期的女性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不良影响[1]。临床上用于对围绝经期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女性的诊断方法有多种,阴道彩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是最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如何有效地提高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效果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务之急是通过临床实践寻找出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2]。本次研究中,选取5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研究阴道彩超与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44~50岁,平均(47.26±1.12)岁,病程14~70 d,平均(52.6±1.2)d。患者临床表现:绝经后子宫异常流血12例,月经量减少10例,持续性出血11例,月经量大8例,持续性月经9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病理检查及分析。确保患者在诊断前1周内,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激素治疗[3]。
阴道彩超检查:选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分析仪(美国GE公司),将探头的频率临界设置为5.0 MHz和9.0 MHz。让患者保持仰卧的体位,通过超声探头检查患者的子宫情况,对患者子宫内膜进行检查,从厚度、有无癌变、有无增生、有无息肉等方面对患者子宫内膜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其外,还要检查患者盆腔内是否有异常情况[4]。
宫腔镜检查:选用硬管宫腔镜(德国史托斯)进行诊断,首先将液体膨宫机的水压临界设置为80 mm Hg和100 mm Hg,将液体流速临界设置为200 ml/min和400 ml/min,膨宫液体选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用液体膨宫机向患者子宫注入一定量葡萄糖[5],在患者子宫条件符合宫腔镜检查要求后,将宫腔镜探头从阴道置入患者子宫内,为确保不伤害患者阴道及子宫,宫腔镜探头直径不得大于6.5 mm[6];用宫腔镜检查患者子宫内的情况,包括宫前壁、宫颈、宫底等部位有无异常病变情况,并详细检查患者子宫内膜的情况,从厚度、有无癌变、有无增生、有无息肉等方面对患者子宫內膜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7]。
将阴道彩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若<10 mm、连续情况良好、未出现不规则增厚的情况、盆腔无异常情况,则可判断患者子宫正常;若患者子宫内膜厚度>10 mm、出现了不连续或不规则增厚的情况,则可判断患者子宫异常[8]。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阴道彩超诊断结果
阴道彩超诊断结果显示,有40例患者子宫情况异常,其中1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肿瘤,8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黏膜肿瘤,13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18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
2.2 宫腔镜诊断结果
宫腔镜诊断结果显示,有42例患者子宫情况异常,其中1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肿瘤,8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黏膜肿瘤,17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16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
2.3 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有8例患者无病理性改变,42例患者子宫情况异常,其中1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肿瘤,8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黏膜肿瘤,16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16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炎。阴道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25.0%,假阳性率为75.0%,假阴性率为19.0%,准确率为72.0%;宫腔镜诊断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5.0%,假阳性率为25.0%,假阴性率为4.8%,准确率为92.0%,宫腔镜检查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率均显著高于阴道彩超检查(P<0.05),见表1。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每一个女性都会经历的阶段,围绝经期的时间最长为1年,在此期间女性身体的激素分泌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可能会因此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异常子宫出血就是众多异常情况中的一种[9]。异常子宫出血是处于围绝经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因有多种,明确病因是帮助医生进行对症下药治疗的第一步,而有效的诊断方法是明确病因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用于围绝经期女性异常子宫出血诊断的方法主要有阴道彩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两种,医学界对该两种检查方法何种的诊断效果更佳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10]。
阴道彩超检查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不会给患者造成太大的痛苦,也不会给患者身体留下创口,并且其可以通过重复操作来帮助检查者明确患者子宫的大小、形状等情况[11],还能帮助医生通过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的判断来明确患者是否患病,但是阴道彩超检查的方法无法帮助检查者明确患者子宫内膜的准确厚度的大小,因此该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率较低[12]。
相对于阴道彩超检查方法来说,宫腔镜检查的方法更为先进,其具有成像的功能,能够帮助检查者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患者子宫内的病变情况[13],并且在宫腔镜检查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帮助检查者更加准确地取得患者体内的病检组织[14],其外,宫腔镜检查方法在阴道彩超检查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帮助检查者明确患者子宫内膜的准确厚度的大小[15]。
本次研究根据对比分析方法的原理,选取了50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患者,在对其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均进行阴道彩超诊断及宫腔镜诊断,并将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再从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率五个指标出发,分别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宫腔镜诊断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均显著低于阴道彩超诊断,且宫腔镜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阴道彩超诊断。
综上所述,对于围绝经期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的病因诊断工作来说,宫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阴道彩超检查的诊断价值,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云.阴道彩超与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0):11-12.
[2]蔡双.阴道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2(17):24-25.
[3]刘凌瑜,郭晖.阴道超声和宫腔镜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附132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5):133-134.
[4]张恒.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6):78-80.
[5]水凤凤.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7,11(4):22-23.
[6]陳镘如,廖治,梅立,等.阴道彩超与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子宫出血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1):3026-3028.
[7]曹韶娟.阴道B超配合宫腔镜用于围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6):31-32.
[8]孙淑梅,黄玫,刘晓玉.超声和宫腔镜联合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13-15.
[9]许峰,凌静,谭洁,等.围绝经期女性异常阴道出血的宫腔镜检查与传统诊刮术比较分析[J].河北医药,2015,10(23):3576-3578.
[10]郭海兰.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5,12(31):97-98.
[11]丁翠萍.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3):17-18.
[12]章玉清,刘剑英.宫腔镜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应用的临床体会[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7):13108-13109.
[13]杨帆.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D].郑州:郑州大学,2016.
[14]韩周红.宫腔镜检查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疾病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0(1):49-50.
[15]唐明芳.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在围绝经期阴道流血诊断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