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凤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的重点也从主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变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较弱,以下将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也提出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作用;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通过巧妙地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氛围,善于利用课后习题,适当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等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意义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过于单一,让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掌握到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却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到这些语文知识的真正含义,导致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较差,也在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整体教学培育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起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多较为局限,并且学生大多比较贪玩好耍,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孩子的天性被约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积极地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也应当合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探索能力强等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在小学阶段语文识字板块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举措
(一)巧妙营造学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被应用得最广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与所要教授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例如: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篇课文的教授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大多较小,因此大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人诗歌中所想表现的那种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在授课前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些有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古诗相关的动画解说视频作品,再让学生在观看后自由组合成人数不等的小组,并在这个小组中相互交流,发表自己在观看动画中的收获,教师通过结合现代教设备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氛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善于高效利用课后习题,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语文是一门在生活中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实践也能有效推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课堂的内容有效进行实际应用,提高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练习上下结构的字》这一板块内容的教授时,就可以针对这一章知识具有灵活应用性的特点,在传统方式中只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再为学生添加一些其他内容,例:让学生通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自己寻找一些类似于“拆分汉字真有趣”的趣味视频进行观看,并在观看后根据视频内容结合书本知识,仿造书本上的汉字拆分方式,再自己寻找几个上下结构的汉字进行拆分,并将汉字及拆分后的形式书写在作业本上在教师正式授课时将其展示给其他同学。教师通过改变并调整学生课后习题的结构,使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的内容更具挑战性,提高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三)适当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增强学生主体合作能力
教师通过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筛选不同的小组合作模式,再科学选用最合适的小组合作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合理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提升学生自我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相互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必背课文的教授时,可以将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并指定小组成员中语文成绩较好的一位学生为小组长,教师再在教授完一篇必背科目后给每个小组下达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该篇课文完整背诵的小组任务,并由小组成员互相对其他成员的任务完成进度进行监督、管理、督促。教師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人数适当的小组,再合理地对每个小组派发小组任务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合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地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氛围,善于利用课后习题,适当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等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主体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赵慧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革新,2016(1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