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2019-07-11 05:03李娜
新媒体研究 2019年8期

李娜

摘 要 今天,中国进入了“全民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作为曾经最重要的媒体意见阵地,在“全民热议”的冲击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唯有全面调整节目理念和传播方式,才能重新获得生存空间。文章立足对“全民媒体时代”的生态分析,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改良与创新展开探讨。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转型;融合拓展;评论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112-02

在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构成中,新闻评论是不可或缺的节目类型,成为各电视台体现报道深度、引领舆论走向的核心阵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传统电视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闻评论节目当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片低迷的生存危机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适应新的媒体生态,成为电视人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

1 媒体新生态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冲击

如果说以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在诞生之初是“信息传播的快车道”,那么经过近几年的超速发展,目前的新媒体已经演变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干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亿,移动互联网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341.2分钟。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覆盖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传播力和信息承载力越来越强,使传统电视传播平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移动新媒体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格局,每一个人手持智能手机的普通人,都可以从过去单纯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随时发布信息的“传播新个体”,在发布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个人观点和态度有了更自由及广阔的表达空间,成为“民间评论员”,这使得原来以传统媒体单一传播主体演变为数以亿计的独立传播个体,而这些传播个体体现出更强烈的个性化及差异化。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今天火爆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受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早已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布,受众的主体意识也逐步根深蒂固。表现在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就是受众对信息的选择空间前所未有的扩展,其次就是表达个人观点的个体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两个变化的核心都是个体意识的增强,随之不可避免的就是传统官方媒体影响力的逐渐减弱,受众在成为传播主体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更强,媒体的神秘感和光环逐步褪去,受众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待官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面对新媒体时代个体传播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变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说教模式的节目形态,已与个性化觉醒的受众群体渐行渐远。

2 媒体融合大潮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型

面对传播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传统电视媒体在经历过最初的不知所措之后,已经逐步看清了新媒体带来的新格局,纷纷走上了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也向媒体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目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和报业集团都在打造“融媒体平台”,逐步形成以“中央厨房”为内容核心、以“两微一端”等移动端为传播平台的融媒体新格局。这一系列的融合之举,使广播电视机构的信息来源得到了极大拓展。那么,面对海量的信息,更加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和舆论氛围,电视新闻评论该如何调整理念和方式,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继续生存发展呢?

2.1 转变观念,融入媒体新环境

首先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适应媒体融合新格局下的传播规律变化,适应不同于过往单向传播的差异化传播需求。对于传统电视媒体人来说,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思维和信息渠道,在坚守客观公正的新闻操守基础上,从传统的“说教和引导”模式,转为“判断和分析”模式。新闻评论的核心是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并提出客观准确的观点判断;新闻评论节目吸引人之处在于矛盾的交锋中,矛盾的双方体现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通过评论人的判断和分析,从矛盾双方的诉求出发,换位思考,探求矛盾双方背后的真相和合理性,让不同的群体的诉求在节目中得到公平展示和平等的表达。

在过往的大部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专家学者经常成为最终的评判者,而市民阶层的呼声往往无法得到重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更汇集多方面的意见,使普罗大众的观点在评论节目中得到多渠道展现,让代表各种利益诉求的群体通过多媒体平台发声,使他们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参与主体。

2.2 拓展渠道,融合媒體新资源

自从互联网诞生后,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就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而电视媒体,在实现媒体融合上具有一定优势。电视通过声音、画面、文字及多种综合手段进行传播,通过媒体融合平台,新闻评论节目通过平台可以及时引用新媒体的多角度信息和不同群体的观点,以及大量的画面和视频,大量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图片、视频,不仅直接服务于电视新闻节目,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同样起到了提速增效的作用。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其制作特殊性,时效往往滞后于电视新闻报道,而新媒体资源的及时引入,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评论信息源,可以使新闻评论与事件报道同步展开。

更重要的是,融媒体平台能提供传统电视媒体基本不具备的实时互动功能,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的原始缺陷。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例,改变了以往广播只能通过电话连线等单一的互动方式,中国之声节目主持人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听众进行频繁互动,大量使用听众在其新媒体平台上的观点,广大听众的看法、观点成为中国之声对新闻事件分析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新闻评论员在短时间内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参考,也改变了传统的以专业评论员点评为主的模式,建立起“受众+专业点评+媒体观点”的立体式、多层面评论格局,极大地丰富了观点的渠道,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见解,对于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听众观点的引入也促使中国之声新媒体平台粉丝数量急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融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

2.3 培育品牌,打造评论“坐标系”

已故媒体人陈虻曾提出关于“坐标系”的理念,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个性化特征、评论风格归纳为思维的“坐标系”,提出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评论员,必须建立个人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强调由此出发,找到独特的定位,形成独特的个性化风格[1]。

进入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多样化、个体差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特征和趋势,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和观点,已经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他们的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因此对信息的接受更加挑剔,也更趋向于个体的判断。面对“信息爆炸”的新形势,电视评论节目一方面要接受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要在纷繁的信息世界建立更加突出个性化、品牌化的“坐标系”,形成远超于表象的高水准的价值体系,避免落入“心理从众”的判断误区。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的创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善于在海量的信息和意见潮流中去伪存真;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必须掌握海量的信息整理和深入快速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从多元化信息渠道中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要想在今天数以千万计的新媒体中获得一席之地,离不开品牌化的支撑,而构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品牌化的基本要素,除了拥有一支具有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的创作团队之外,还需要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评论员形象,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形象标志。但是,塑造个性化评论员不等同于刻意地从特殊視角看待,把抱怨、指责作为评论的重点取向,陷入价值观扭曲的误区,这种做法必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媒体观点往往代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新媒体时代观点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的表达特性,并不意味着主流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媒体作为社会与时代的引领者,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社会价值观,这样的节目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媒体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对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已经非常明显。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正能量的重任,而新闻评论节目作为舆论导向的风向标,只要适应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尽快改变传统的传播思维,在创新与调整中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同时树立具有个性特征的节目风格,仍然能够扮演舆论先锋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茅莹.电视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浅析[J].传媒评论,2013(5):53-54.

作者简介:李 娜,东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管理。 an lang=EN-US>.知识付费内容生产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8(7).

[3]张天培.国外媒体付费阅读模式的新探索[J].新闻战线,2018(3):49-51.

[4]知识付费趋势:消费理性化 内容专业化[J].新闻战线,2018(4):71.

[5]鲍艳红,赵雨春.从“知识付费”的回归看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的生产[J].新媒体研究,2017(22):98-99.

作者简介:姬 悦,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