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仙 沙喜 喜棣
【摘 要】 喜棣为喜氏妇科第七代传人,对于带下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带下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和热为标,治疗以标实去大半而培本,根据虚实不同而灵活运用治法,辨证注意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注意抓主症,内外同治,重视食疗的作用。
【关键词】
喜氏妇科;带下病;辨证论治
喜棣为喜氏妇科第七代传人,喜氏妇科为儒医世家,起于清朝,原为宫廷御医,随军行至南通定居,代代相传至第八代,至今200余年。喜氏善治女科,在苏北地区声名显赫,被当地人称为“医神”、“送子观音”,其家族事迹被《南通卫生志》以及《大医仁心—南通历代名医录》收录。百年的喜氏妇科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往往药到病除,治疗上具有整体调制,重视脾肾,顾护正气,分期调经,药食同治等特点。治疗带下病亦经验丰富,辨证用药颇具特色。
关于带下病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对带下病的认识已较为深入清楚,《诸病源候论》中已有五色带下的记载,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1],发展至清代,傅青主分别论述了五色带下的病机,并列举了对应方药。但总而言之,认为“带下俱是湿证”[2]。带下病大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主要论述喜棣对狭义带下病的诊治,即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等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症状的疾病[3],与现代妇科学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另外,无明显感染引起的白带明显增多亦属于中医带下病之范畴。喜棣老先生(以下称喜老)作为喜氏妇科第七代传人,治疗带下具有其独到特色,笔者侍诊多年,整理其中诊治经验特色,分述如下,以飨同道。
1 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喜氏妇科认为带下病主要为湿邪致病,五脏主要责之脾肾,经络责之任脉、带脉,各种内外因引起脾肾失司,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均可引起湿邪流注下焦引起带下病。辨证首先辨虚实寒热,根据虚实寒热决定治疗的轻重缓急,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喜老治疗带下病往往结合病因治疗。例如因环境或服装潮湿不透气引起湿邪流连下焦而带下多者,须变换环境及穿着;因饮食不节而引起脾气运化失司,中焦湿邪下注而带下多者,宜改善饮食,改正饮食陋习;因情志不畅,肝郁犯脾,阻碍脾气运化而生湿带下多者,宜条畅情志,劳逸结合。只有这些致病的内外界因素去除时,治疗带下病的效果才能比较满意,否则带下病会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2 辨证论治特色
基金项目: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JCZYGZS-025)
2.1 辨治讲究病证结合
喜老辨证论治带下病时往往辨病和辨证结合治疗。如因脾胃病致其带下量多者,以调脾胃为主,因盆腔炎引起带下量多者,以治疗盆腔炎为主,因热淋之下焦湿热致带下病者,在清热止淋基础上止带下。
2.2 辨治抓主症
喜老对带下病辨证论治时重视抓主症特点,认为带下病通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宜从主要矛盾入手,临床上往往抓一两个突出的主症治疗,邪去七八后扶正固本即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渗透着喜氏妇科治疗标本先后顺序的原则,即以脾肾亏虚为主,无明显湿热者,以脾肾亏虚为本,首先以治本为主。若湿邪挟热,以湿热为标,则先清湿热,其后再补其不足而治本。例如,患者带下量多、色白、异味异常大,非常困扰,检查未见异常细菌感染,此时紧紧捉住异味大这个主症,辨证为湿热下注,治疗以清热祛湿止带为主,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又如,患者腰酸、倦怠乏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无明显异味,貌似脾虚、肾虚、湿热都有一些表现,但是此时见患者形盛体胖,即可辨其痰湿内蕴,以健脾补气为主治疗,往往诸证减轻。
2.3 结合外治法疗效更佳
喜棣治疗带下病常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内服治疗时根据带下病证的分型不同予以健脾祛湿,固肾调冲任或清热除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根据“带下俱是湿证”思想,主方以三五味健脾药为底方(如党参、炒白术、芡实、茯苓)组成,酌情加减化裁,常用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完带汤、参苓白术散、易黄汤、知柏地黄丸、五味消毒饮等。此外,外用药一般用喜氏妇科外洗方治疗,此方具有燥湿止痒,清热解毒等作用,其组成为花椒、苦参、枯矾、地肤子、蛇床子等,等量组成,每味药剂量约30g,于煎药后待药液变温时熏洗外阴,每晚1次治疗。通过内服外用法结合治疗带下病,可得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2.4 巧用食疗法
喜老在治疗疾病时善用食疗,认为药食同用往往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保护脾胃,提高正气,防止疾病复发。治疗带下病时喜老亦善用食疗方,尤其对青少年带下多者,常常单用食疗方治疗带下病,如服用莲子、服用炒白果等,又如茯苓莲子汤,由白茯苓、莲子肉(去芯)等量煮汤,可放或不放冰糖,时时饮用,不拘次数。如玉米须薏苡仁汤,即玉米须及薏苡仁等分适量煮汤饮用,或服用茯苓饼、芡实饼,口味较好,老少皆宜。另外,治疗带下病时喜老还善用民间的四臣汤,即白茯苓、淮山药,芡实、莲子等四味组成,其中茯苓渗湿利水,山药健脾益肾,芡实亦补脾固精,莲子不仅安神,还具有健脾固涩的功效,既是美食,亦为良药,既入脾肾而涩精止带,又避免燥湿过而伤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臣水土不服、湿邪伤脾,服此食疗方后大有好转,故有四臣汤之说。传说无可考,但此方由喜氏妇科沿用至今,喜老将此方作为治疗脾虚引起的带下病的主方,无论药疗还是食疗,均时时用之,疗效可靠。
3 验案举隅
董某,女,43岁。2017年11月1日首诊。主诉:带下量多,有异味1月余。患者9月下旬,劳累后带下量明显增多,色淡黄,有异味,下腹隐痛,外院检查发现白带脓细胞3+,彩超提示左侧卵巢囊肿大小30×47mm,有少量盆腔积液,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予甲硝唑栓阴道塞药1周,妇科千金胶囊口服治疗2周。复诊查白带脓细胞1+,腹痛缓解,但白带量未减少,偶有异味,卵巢囊肿未消失。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为30~33d,月经期为5d,量中,色红,无痛经,无明显血块,末次月经为10月12日,单胎顺产,人流1次,最近用药期间否认性生活。来诊时纳尚可,寐安,二便调,腰酸,口干不欲饮,倦怠乏力,舌红略胖,苔略黄腻,脉细略滑。此为带下病之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祛湿止带,拟方如下:夏枯草15g、浙贝母10g、白茯苓10g、淮山药10g、薏苡仁15g、南芡实15g、炒白芍10g、杜仲10g、炒黄柏10g、粉萆薢10g、白花蛇舌草15g、椿根皮10g、粉甘草5g,予7付水煎服,2次/d。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粘腻,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忌就坐久立,可煲湯时加莲子、薏米仁适量同服。2017年11月8日复诊,患者述白带明显减少,色白,无明显异味,腰酸明显缓解。自觉小便畅,身体较前轻松,舌红,脉细,前方去白花蛇舌草、粉萆薢,续服一周,生活起居宜忌同前,其后患者带下转为正常,经净后复查彩超未见卵巢囊肿。建议其茯苓、芡实、山药、莲子等量煲汤,时时服用,注意寒热起居,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31.
[2] 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4.
[3]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