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当恕醉人”:渊明的孤独与坚守

2019-07-10 04:15高一闻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陶诗伯牙归隐

高一闻

摘 要:“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曾经的知己不再是知己,曾经的同路人变成了陌路人。陶诗中他似乎总是在饮酒,甚至为此写有二十首饮酒诗,首首都在催人泪,那句“君当恕醉人”,当是在多少次酒入愁肠,欲语还休时,摇摇头发出的一句自嘲啊!我们何时会喝酒?无非是莫大的欢乐有人共享时,以及莫大的心酸无处可说时。

一、前言

初读陶诗时,我只读到了山川之俊秀,田居之安然,然而随着一遍遍深入的了解,面色愈冷,眉心愈紧,只能深深地吸气,再重重地叹出,道一句可惜。陶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内心的无奈与苦楚。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朋友,便要兴致来了,燃一堆炭火,找出新烧的小泥炉,呈上满满的绿蚁酒,围坐在一起,道一声老友。可是陶是寂寞的,他总是独自饮酒,和着山风,就着明月,一杯又一杯,一杯又一杯。

有谁愿意一人饮酒醉呢?当年共饮之人投向了那个弑君篡位,大逆无道的刘裕政权,不仅迷途不返,反过来邀请自己一同入这污浊泥潭。陶难道没有劝说过吗?可是当他一次次捧着一颗热忱的心出来,却又被现实的霜风一点点凉透。“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陶是倔强的,他有着读书人应有的一份傲骨,真正能被历史所记住的人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合时宜。为病所累,为贫所困,陶感慨自己已垂垂老矣,行将就木,而这世上也终不是太平盛世,官场险恶,人心不古,唯一的希冀便是昔日的老友可否听己一言,一同退隐山川湖海,不要与非人为伍。我仿佛可以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以高傲的长者姿态训斥着周续之:“我啊,只望你能听我一劝,别再为这些小人讲《礼》了,不如随我归隐去吧,你就在我的茅舍旁住下,还同以前那样,你觉得可好?”读来不免心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一个“市朝驱易进之心”的年代,他像一位孤獨而悲壮的传道者,在一次次的抗争中,他的呼唤被战火声所覆盖,他的身躯被汹涌的人海吞没,没有人能理解他,也没有人愿意理解他。

二、渊明的孤独与坚守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不仅在为先人愤怒,更是在讲自己。在东晋那个门第取士的年代里,要么生在望门,一辈子衣食无忧,要么同曾祖陶侃,或非人刘裕一般,以军功获封赏,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然而,陶只是一介布衣,固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志向,也无机遇。而当终于踏入了官场这个名利场,是非地,却发现海清河晏已无可能,只剩无止尽的折磨。

这世上最无奈也是最可哀的事,便是世无名主,生不逢时,陶有着“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雄心壮志,于乱世出,于太平隐,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辈子。可是现实中他五仕三休,辗转于各个政权,任职于非人帐下。桓玄,刘裕狼子野心,其心可诛,可是陶是无奈的,亦是痛苦的,一介白衣卿士,无财无权,空有报国热情,却奈何不得这实事,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堕落与庸俗,所能把握的就只有自己而已。“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君子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世俗世界显然不被陶所认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另一片鸡犬相闻的桃花源,那么既然这世道容不下他,不如归去。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陶有着自己的风骨,他怎么肯委屈自己?他如何会委屈自己?然而,他又不得不委屈自己。他到底是念着东晋王朝的,从小受到的儒家教育影响着他,孔子的遗训敦促着他,可是他只能选择归隐,他的每一句平和之语,静穆之语甚至看似轻松之语,其中都有着压抑许久的痛苦情绪,但他不能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准他说,当时的生活环境又无人可说,有谁会听呢?每一名儒者从小都会有一个大济苍生的梦,可是并非每个人都有那样好的运气可以使它圆满。《述酒》一诗千百年来无人可懂,陶将它写的太隐晦,他将内心那些积压许久的情绪以这种小心翼翼的形式谨慎地抒发出来,也许他最初就是写给自己来看的,也许他本就没有奢望有人会去聆听。

山川飞鸟,田野孤云,皎月修竹,秋菊落日。陶诗中的意象总有一种静谧的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他的意象总是浑然一体的,仿佛在写所见奇景,却好像又在写他自己,自然是他的避难所,亦是他的知己者,那密林深山容忍了他愤怒至极的呐喊,那迢迢的流水也带走过他轻不可闻的嗟叹。除了自然,他更愿寄情思于古人,良臣及隐士是他常常提及的两类人,他曾提到“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现实世界里面知音如此的稀有,惠施与庄周的默契已是少有,而伯牙与钟子期的共鸣更是难求。“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这是一种迫切而无奈的追问,读来甚至有些自嘲的意味,哪里寻得到呢?谁又能够理解他呢?怕是只有在一次次的梦回黄唐中,他才能够寻到到自己的伯牙与庄周吧!

三岛由纪夫曾说:“任何阴郁的认知里也会藏着足以使认知者陶醉的东西。”他苦闷与孤独的根源来自于他的傲气,他的坚守以及他的不合时宜,但是这些也正是他甘之如饴,令他陶醉的东西。众人趋之若鹜的,往往流于外表,败絮其内,加速了其走向衰落的进程,而真正可贵的却总是被少数人细心呵护着,坚持着,最终得到历史的验证。陶是不会变的,他殷切而诚心的希望影响到多一点的人,故而遗留下来了那么多的交游诗,不厌其烦,如一名长者谆谆教导,可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真是可惜!

三、结语

读陶的诗就像在读他的人,由青年时期踌躇满志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读到中年时期矛盾迷惑的“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最后读到自祭文时“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豁达通透的生死观。与中年所作的《拟挽歌辞》稍有不同,在《自祭文》中,陶似乎对于尘世看得更开了,一去无留意亦无悲喜。“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人生无大事,除却生死,而于陶而言,死亡不过是离开漂泊不定的尘世之旅,踏上归家之路。我遂想起了苏轼的那句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听闻东坡晚年尤爱读陶诗,每日一首,手不释卷,想来这句原是出自于此,不禁对于陶更加钦佩,生也欣然,死也从容,这是我学不得的境界。如果说《自祭文》是陶的遗言,而我发现这篇遗言里,陶回忆起匆匆一生却只字未提那五次出仕,心心念念念的都是归隐后的快活。“含欢谷汲,行歌负薪”“勤靡馀劳,心有常闲”,许是官场的记忆太过痛苦,许是将永归于后土反而放下了太多执念。暮年的陶似乎思想中道家的成分愈加浓厚了,可能陶是真的不再纠结于社会的黑暗,只望隐遁深山,日月为伴。但“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又总是让我觉得,他不是真正的洒脱,只是无奈的结果,回想这一生,努力过,抗争过,可惜天不遂人愿,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死亡对于他而言又有什么可惧呢?想来真是心情沉重,不觉惘然。

参考文献:

[1]周烨.浅谈陶渊明文选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06).

[2]孙彩虹.陶渊明作品解析[J].知识力量,2018,35(10).

猜你喜欢
陶诗伯牙归隐
伯牙鼓琴
知 音
草堂归隐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天宫院
高山流水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