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研究设计,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流程转变为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強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数控机床;学习领域;教学模式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建立在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等相关知识上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性课程。该课程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和尝试。[1]
1 课程设计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根据完成机械加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分析机械产品工艺,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检测,具有强烈的团队协作、责任心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教学评价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学习情境各项目全过程,着重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职业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养成。
课程总评成绩 =学习情境1成绩(15%)+学习情境2成绩(20%)+学习情境3成绩(25%)+学习情境4成绩(15%)+学习情境5成绩(25%)
每个学习情境由小组评价(40%)、指导教师评价(60%)两个部分构成。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由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主动学”。通过实施该教学模式,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李晓红,赵新业.高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49-5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数控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项目(2013tszy059)
作者简介:权秀敏(197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