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萍
[关 键 词]鲁智深;《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文化传承;人物形象
長期以来,很多人对将《水浒传》列入四大名著存有怀疑态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独具一格,尤其是施耐庵对鲁智深这个角色添加的人物缺陷,不仅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具时代特点,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此,文章基于《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以“花和尚”鲁智深为例,详细解析了《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旨在给予相关《水浒传》爱好者及研究人员一定可行的帮助和指导,最终促进《水浒传》等优秀文化宝藏的传承和发展。
一、基于粗犷勾勒手笔,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特点
对于《水浒传》来说,其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粗线条表达方式,即借助平实简洁的叙事来展现人物性格,而正如金圣叹所评,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将大落墨法的人物表现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而这正是我们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故事情节记忆尤深的原因所在。同时,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作为一个群体,其有着相同的江湖形象,却又独具一格,拥有独立的性格特点。以鲁智深为例,作者既借助“身长八只,腰阔十围”等语言侧面烘托了鲁智深的豪爽坦荡,又借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不合心意便破口大骂”表述了鲁智深的莽撞自傲,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且多样的人物形象,且其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具有很多缺点,这就使得读者很容易对该人物有较深记忆,最终于人物语言中感悟属于那个时代的江湖文化。
二、基于对比衬托艺术,衬托人物性格品质特性
对于大多数优秀小说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并不只有正面塑造这一种表达方式,相反,借助旁人眼光或他人行为来对比衬托主人公形象,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烘托效果。而对于《水浒传》来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有意在书中将鲁智深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例如,作者借助李逵的“不问军官百姓,杀的尸横遍野”衬托鲁智深的粗中有细,利用李忠的“半天摸出二两”烘托鲁智深的疾恶如仇、扶危济困,不仅十分明显突出了鲁智深的品性特点,同时也让读者更加贴近角色,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鲁智深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并不是虚拟的角色。
三、基于环境渲染艺术,启发读者对人物形象的思考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常说要结合小说的历史环境来体会人物形象。同样,在《水浒传》中,施耐庵便很好地通过渲染环境来彰显了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借助了解人物所处环境,我们不仅能够清楚理解鲁智深说出“招安不济事”以及宋江渴望招安的缘由,同时也能对鲁智深疾恶如仇的品性有更深理解——深处乱世,官府不做主,便自己做主。此外,作者在采用环境渲染艺术时,并未借助直叙手法来进行表达,而是大量依托于人物语言来展示,这一方面使得人物对官府的痛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量环境介绍给情节节奏带来的影响。
四、基于人物思想寄托,展示草莽英雄的文化心理
归根结底,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诸多英雄小说,其均旨在以粗犷的叙事手法来展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光明。例如,在《水浒传》中,作者便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揭示了封建社会恶霸当道的残酷现实,这一方面十分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鲁智深的性格由来,另一方面也有效表述了在复杂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但是,作者在描绘现实的同时也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梁山“乌托邦”式的美好,二者对比,便足以突出元末明初社会环境的混乱特点,最终为读者构建真实的历史情境。此外,在《水浒传》中,草莽英雄文化是整部小说的最大特点,而虽然不同的好汉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其大多人心向善,渴望借助自己的力量来宣扬正义。正如梁山泊大旗上的“替天行道”一样,作者用大量的手法烘托了草莽英雄的文化心理,不仅使读者很容易接受,同时也让读者真正喜欢上角色,并愿意去了解角色。
综上,本文基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艺术,以鲁智深为例详细分析了《水浒传》中蕴含的文化艺术。其中,之所以《水浒传》能够经久不衰,一直被人们所传承,不仅使因为其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还与其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需从鲁智深等故事人物出发,深入体会施耐庵于《水浒传》中寄托的丰富思想感情,并真正保留对草莽英雄的尊重和憧憬,对《水浒传》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5):66-68.
[2]欧阳远萍.《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以鲁智深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3):66-68+87.
[3]刘树胜.人物塑造·小说评点·画像题赞(下):谈水浒人物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J].荆楚学刊,2018,19(3):43-52.
[4]吴双.《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6(11):206-207.
作者单位:中宁县长山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