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责任人,实际是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状况,因此,通过对各个高校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全面了解,大部分高校未有效关注财务风险,尚未构建科学的预防制度,难以有效预警风险,一定程度了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怎样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指出改进路径。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高校财务管理;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创新现代审计制度有效符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推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对高校各个部门行使的权利进行约束,对高校改革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高校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显著,但也产生了一部分问题,不利于高校可持續发展,形成巨大财务风险,迫切需要科学制定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问题
(一)审计机构缺乏完善性,独立性不佳
我国相关文件规定,较大规模的高校应科学设计内部审计机构,并配置充足的审计人员。大家将审计作为对立面,无法给予强大支撑与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工作深度,不能全面彰显监督与评估功能。但经过调查数据表明: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极少独立设计内审机构,尚不足半数,一部分地方本科和高职院校设置比例更少,并且即便是设置,机构缺乏全面性,不能配备大量审计人员,一定程度威胁了审计运作效果。通常状况下,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接受学校相关单位的统一安排,容易受到内部人际关系的影响,缺少科学的处理权[1]。
(二)经济责任设计出现的滞后性
结合我国审计发展要求,各个单位应有机融合任中和离任审计工作,不断对审计工作进行强化控制。我国高校一般受到干部管理制度的限制,通常是根据先离任、后审计过程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前提是领导干部任期满届满、辞职或退休。极少数高校选择先审后离的方法,有机结合二者的高校更是甚少。我国高校当前依然利用先离后审的方法,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当被审计对象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是工作升迁,即便发现审计问题,最后容易化为乌有,影响被审对象和原来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新上任人员不再管理旧账,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科学转化成果,并对整体彰显审计监督功能造成干扰;同时限制审计人员发挥主动性,进一步失去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监督作用[2]。
(三)财务核算缺少规范性
高校近些年来在采购物资和设备方面出现频繁的资金流动,但由于财务预算规范性严重不足,一部分单位在精密设备和工程招标操作中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高校缺少专业化的采购人才,严重缺乏基建项目和精密设备方面理论知识,不能保证获得合理的招标与验收资金,甚至一些招投标项目出现管理程序松懈的问题;此外,由于高校在核算财务资金方面表现出的落后性,部分高校基建项目在施工质量、资金结算等方面发生严重分离的现象,对高校正常修缮基建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能对财务核算工作有效改进。
二、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认识相对片面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表现出系统性,一部分高校对其认知不够全面,更加无法理解其发挥的重要作用,难以自主配合开展工作。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一些高校重视审计工作程度不足,甚至将其看作是社会中介审计,认为仅需付出审计费用即可;一部分员工无法全面了解审计工作重要性,缺少准确认识,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过度夸大或贬低;第二,有的认为审计仅是流于表面形式,关键是审查审计单位日常账务,不关其他部门的工作;第三,一些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便是查找错误,容易将其作为对立面,难以为其提供必需的配合,增加了取证难度。
(二)未能建立分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国家输送人才,国家是其净资产拥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资产,不能对经济效益科学分享,而是向高校分享这部分经营与管理权。针对高校来讲,法人代表是校长,有权利占有、应用国有资产,并科学处置所得收益。一些地方高校尚未设置二级分层次经济责任制度,混淆了权责。高校管理者单独采取法人权力,并承受对应责任,但这部分二级单位并非是法人代表,造成一部分院长不能全面了解工作职责,难以科学监管资源[3]。
(三)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加强
高校内部审计可以防止经济业务发生财务风险,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拥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政策性,经济业务牵涉到多个领域,因此需要有关人员逐步提高政治与业务水平,全面掌握被审单位工作特点,同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处置审计核实的相关问题。长时间以来,高效内部审计单位严重缺少应有关注,专业审计人才不足,广大工作人员也不能对审计部门特点整体把握。学校无法对审计部门产生实际要求,相关人员也认为审计工作不具备较强的挑战性,不能有效提升业务能力。
(四)财会人员无法深刻认识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具体是指在运营资金中,由于难以准确预测结果或本身不能承受经济活动产生的大量损失,或由于经济经营中客观存在的政治形势改变,引发经济损失,比如各种人为、非人为因素造成高校难以顺利偿还贷款、无法支出各类欠款、发生资金风险。随着高校积极改革财政制度,相关部门也要承受巨大财务考验,若还只是停留在传统报销方面,则严重限制了财务制度的改革。
三、财务管理路径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要想有效运行财务管理制度要积极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同时应保证制度体系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首先,明确规定有关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使高校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确保贯彻落实内控制度,为财务管理创造理想的环境。其次,准确把握内控关键点。结合学校经济发展特点和业务种类,对内控内容有效明确,并科学划分各个控制流程,并结合业务特点设置有关控制手段,严格约束各项业务操作程序。再次,构建合理的内控评估和监管系统。通过构建内控监督制度,在构建与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全面开展自我评估,找出内控存在的不足,提升管理能力[4]。
(二)加强预算绩效评价
第一,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要求一旦明确预算,避免随便改变,若需要调整应经过有关审批,提升预算严谨性。第二,全面开展预算管理,针对二级单位结合零基预算方法设计预算,当需要结转项目结余时,还必须贯彻落实审批手续。第三,全面加强预算执行力度,改进绩效评估系统。学校预算管理部门应认真检测二级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对超支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定期解析执行预算状况,年终考核评价完成预算收入、合理支出和资金效益问题,结合实际状况采取奖惩手段。审计单位也需要合理编制和执行预算根据严格审查,不断强化其权威性。
(三)科学管理资产,避免发生流失
第一,管理部门应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全方位管理购买、应用资产流程,确定负责采购、验收工作人员的职责,并确保不相容岗位彼此分离。资金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对资产管理状况定期实施检查,认真对资产进行盘点。第二,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资产管理部门激发全校各个部门同步合作,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妥善解决。第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与财务和审计部门密切合作,贯彻落实财务管理机制,对成本核算机制不断改进,提升成本控制水平,改变闲置浪费资产问题,降低使用率,科学搭配学校现有资源。
(四)规划会计基础工作
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和核算制度,不断增加检查内控会计管理强度,提升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水平。制定管理科研经费方法,并整体管理业务费和劳务费等,同时科学使用科研经费,规范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高校自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后,不断积累大量成功工作经验,为规范财务管理做出巨大贡献。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审计工作初步产生科学制度,是构成经济监管和党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对这些工作持续摸索,才可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审计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推动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平.刍议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风险管理[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7 (11):18-19.
[2]杨朝晖.防范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风险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6 (3):52-58.
[3]郎付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商业会计,2017 (23):37-38.
[4]杨朝晖.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題和优化思路[J].教育财会研究,2016 (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