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崇拜

2019-07-10 15:17肖大庆
寻根 2019年3期
关键词:族谱祖宗盘古

肖大庆

崇信神明,是客家民间的普遍现象,除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各家也都置有神案佛龛。客家人外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因而客家人的信仰崇拜显得多而杂,反映在客地寺庙供奉上,佛门的菩萨罗汉、道家的仙师鬼神、地方的神明英雄、祖先的灵坛牌位,共安一厅,和平共处,共享香火。客家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至于是什么神,他们并不去考究。客家社会民间崇拜的多元性,展现了其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客家人的祖宗崇拜

客家人是个极看重宗族的民系。客家先民自中原辗转南迁,他们行进中背负着祖宗的遗骸和祖先的牌位。初来乍到时的土著强悍、土匪强占和污吏强压,更加强了客家人通过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的形式强化宗族内部的团结,凝聚力量,以应付新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因此客家人的崇祖意识普遍强烈。

在赣闽粤接合部区域定居下来后,客家人便开始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祖宗遗骸,大兴土木建造祠堂安放祖先牌位。客家人认为,祠堂是一族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是一个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神圣地方,有了祠堂,客家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家。因此,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不管大姓小姓,也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必建宗族祠堂。祠堂是思亲崇祖、慎终追远的重要活动场所,是族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也是体现本族人孝心、面子和势力的地方。兴建祠堂,需要全族人合力凑钱,尽力将祠堂建得气派。祠堂必定位于建筑物主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其他建筑则以此为中轴线向左右对称扩展。祠堂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常见的祠堂神主,正位为始祖,其余的按世辈排列。每年的清明、冬至,都会在祠堂集体祭祖,向祖先神位敬献香火,祭品丰盛,祭礼隆重庄严。

客家人每家每户建房,也必会先建厅,因为先建厅,可以先安放好祖宗灵位,依礼祭祀供奉。客家围屋的堂屋里,也设有祖宗牌位,体现出客家人报本追源、长幼有序、聚心合力的秉性。

与建祠堂意义相关联的,是修族谱。族谱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事迹和宗族人物、世系传承的文字。作为自北向南迁徙的民系,客家先民对中原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重视传统,崇尚祖制观念和孝道文化。客家后人编修族谱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溯源分流,明确本族的祖先及支派情况,厘清宗族内成员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关系,达到认祖归宗、敬祖收族、明德归厚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出现客家民间修族谱的热潮。有的省、县联修,有的以房派单修,从内容到形式,多种多样。新社会的民间修谱,吐故纳新,在传承古代修谱优良传统基础上,吸取了新时代史志的好经验,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爱祖国、爱家庭,弘扬民族精神,续修的族谱具有社会主义地方特色。客家族谱具有客家研究中其他史料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正史的重要补充。

客家人的祖宗崇拜,还体现在他们保留古方言上。“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客家人的祖训。“田”为物质,“言”为精神。因为天灾人祸的原因,往南迁移时无法带走田地房屋,但精神的东西却是融进了他们的血脉。说“祖宗言”即“客家话”,是客家人的重要特征之一,饱含情感的客家方言激发起客家人对故乡强烈的感情,成为记住鄉愁最有效的通行证。外出游子回到家乡不说方言会被认为数典忘祖,在外同乡相互认同最可靠的“接头暗号”便是客家话。为此,客家人哪怕是远赴异邦谋生,依然是乡音无改,这其中传达出的讯息,就是客家人对崇拜祖宗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执着。

客家人的庙堂崇拜

以赣南客家最典型的龙南县为例,民间祠庙庵堂遍布城乡,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人气最为旺盛的是财神庙、盘古庙、关帝庙。

龙南民间素来崇拜财神。在各家大厅神龛中多祀有财神爷之位,享受着香火和年节祭祀。在县城文化街,有一座古老的财神庙,庙内安有神龛,墙上张挂着武财神赵元帅的画像,只见这位武财神,戴盔、披甲、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左手托着金元宝、右手执着铁鞭子。楹联曰:“手持金鞭常进宝,身骑黑虎广进财。”大门前对联:“问姓氏天下第一,掌财源世上无双。”为了敬重财神,迎接财神,不触犯财神,民间订立有许多规矩,如:不可以坐在门槛上,不可以向着门外扫地等。

龙南完好保存着两座盘古庙:一座是位于临塘乡临塘村黄竹陂的盘古大皇庙,一座是位于桃江乡洒源樟树下的盘古灵庙。

临塘盘古大皇庙兴建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20世纪90年代,依靠香客捐款,对该庙进行了多次修葺扩建,增加了积善宫、吉祥亭和财神阁。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的生日,而三月三日为得道归天日,因而盘古大皇庙一年设两次庙会。庙会期间,各路商贾云集,许多虔诚的客家人前来上香、敬 茶,办“三牲”,燃放鞭炮。

除庙会外,每年从进入腊月到元宵节这段时间,盘古大皇庙同样香火旺盛。正月初一这天,一些客家人不顾路途遥远,驱车前来祭拜“盘古老爷”,许下美好心愿;到了腊月,前来祭拜“盘古老爷”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客家人向来讲究以德报德,以恩报恩,此番前来是带着“还愿”的目的而来的。“还愿”的时候,善男信女都会备好“三牲”、鞭炮,以表达对盘古大皇的虔诚谢意。

桃江盘古灵庙修建于明末清初。庙会也是一年两次,每次三天。庙会活动的主要程序是:第一天,请来道士、鼓手、吹手,起蟠、进坛、上刀山、拔链、过油锅,炼图踩灯;第二天,参社,游船、放河灯;第三天,请客,祭拜盘古老爷。

龙南县桃江乡水西坝村,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壬辰年(1592年)的关帝庙,由水西坝村墙背围刘公始祖创建。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民国29年(1940年)三修。庙堂上供奉着关羽,关平、周仓分立于关羽两侧。关帝庙与观音殿连为一体,平日香火缭绕,每年正月初八登拜者人数更甚。庙会一年两次,第一次是农历四月至五月之间谓“做丰熟”,第二次是九月至十月之间谓“打醮”,具体日期未作规定。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桃江水西民众自发捐款筹资,复雕神像,粉刷墙柱,对关帝庙先后进行了第四次修缮和第五次修缮。

客家人的树石崇拜

客家先民为躲战乱求生存,曾先后五次向南迁徙。经多方辗转,落脚于赣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三角地带。在长期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对于种种自然现象,他们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便认为有一种超乎自然的神力在背后操纵,摆弄着他们的命运。源于对自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客家人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为了化解内心的无助和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心,更好地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客地崇拜“社官”的活动便应势而生,一棵大树、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客家人膜拜的对象。

客家人的树石崇拜,其实就是对土地的崇拜。《左传》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土公。《说文解字》也说:“社,地主也。”所以,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官”也就是土地神。土地神有的地方叫“土地公公”。客家人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广袤土地上,那鹤立鸡群的大树、那平地凸起的石头,都是土地神的化身,于是他们把这些大树、石头视为“社官”,顶礼膜拜。

在客地的乡间沃野,村头巷尾,水口路旁,随处可见被客家人奉为神明的社官树,几乎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社官”崇拜。在绿冠如盖的大树下,有的砌一矮小简单的土神龛,有的竖一块石碑或木牌,甚至只在树干上贴一张红纸;在一块凸起的石头前,或放一尊小香炉,或干脆在地上插几炷香。那里供奉的,就是客家人最直接的守护神——“社官”。被人们封为“社官”的大树和石头,常被认为是神树、神石,村民们绝对不敢去砍伐、去搬动、去冒犯。天长日久,这些“社官树”尽情狂长,相对于其他树木,显得更加高大,更为荫绿。

“社官”十分受乡民敬重,虽然传说“社官老爷”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他尽职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民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每逢节庆,人们都要将煮熟的全鸡或大块猪肉和鱼,奉到社官前,点燃香纸蜡烛,燃放鞭炮,祈求“社官老爷”保佑家中老少健康平安。虽然如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发展,但是在客家乡村,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祭祀“社官”的风俗。

猜你喜欢
族谱祖宗盘古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盘古开天辟地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盘古
盘古
《钢琴课》中威尔逊的民族追寻
穿越时空探访“祖宗”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奶奶的宝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