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修良 张坤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的意义、存在的主要模式,并针对当下中高职衔接出现的四大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二是强化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衔接,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三是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四是探索教育模式的衔接,实现评价手段的统一。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50-02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探索,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出现。进入21世纪,伴随大量高职院校的成立,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高峰时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然而,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来说,我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仍然存在极大问题,亟须纠正与改善。
一、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意义
协同创新起先主要应用于科技创新,后来被逐渐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先出现中职教育,后出现高职教育,两者发展的轨迹与道路完全不同,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学者和教育的管理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研究主要从点、面出发,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从协同创新视角开展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实践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二、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模式
2000年左右教育部为中职毕业生(职高、中专、技术毕业生)解禁,从而广大中职生可以通过单独考试进入大学。之后,各高职院校和各省市教育部门探索多渠道实施中高职衔接。总的来说,全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传统模式——3+3模式。采取3+3方式,前三年在中职学习,后三年在高职学习。二是一贯制模式——2+3统筹模式。这是中职和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模式,前两年主要学习高中的文化知识,后三年进入高职行列,学习专业方面的课程知识。
传统模式又称为对口升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包括3+3和3+4模式。3+4主要是指优秀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本科院校就读;3+3主要是指考分一般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一贯制模式又俗称五年制。相对来说,传统的模式需要通过高考,有一定的门槛,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授课是在不同的院校进行,且后期的授课群体发生重组,衔接难度极大,也是目前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五年制的授课都是在同一个院校进行,且授课群体稳定,只要授课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当,在衔接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
三、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对接
培养目标对接是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没有依存性,培养目标严重不对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职院校培养目标不统一,有的中职院校主要培养“就业类”中职生,有的中职院校主要培养“升学类”中职生,最后两类学生进入同一个班级上课,使得相关高职院校顾此失彼,根本无法衔接。二是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起成熟的衔接模式。一些工科专业,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对接,使得很多专业教师无法开展专业教学,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衔接
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二者的差别是“高等”和“中等”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我国尚没有明确依据,故实际情况难以准确把握。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事的岗位几乎相同,专业课的设置也几乎相同,故两者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衔接,几乎雷同。此外,很多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或者根本无交流,造成后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搞各的,根本无衔接的说法,严重阻碍了正常教学的进行。
(三)课程体系不连贯
1.基础课程过于薄弱。和普高学生相比,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文化课学习普遍困难,尤其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如果授课教师不降低难度,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及格,这和中职生培养目标定位有着极大的关系。
2.课程内容重复。对于专业基础课和部分技术含量低的专业课,课程内容重复极其严重。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一些基础性知识的重复无法避免;主观原因: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有着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且二者之间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造成了一些专业课程的重复。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管理部门不统一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中职教育都是归口职成处管理。高职教育则不统一,绝大多数省份归口职成处管理,部分省份则归口高教处管理,职業本科则都归口高教处管理。从传统角度考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放在职成处,基本无异议。但从学科角度考虑。高职教育隶属高等教育,放在职成处是否合适,亟待相关部门进行研究论证。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使得很多本容易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四、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
(一)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
中高职衔接的混乱,很大程度是由于中职和高职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出现矛盾,各自为政,当不同的中职生进入同一所高职院校就读的时候,中高职衔接的矛盾就出现了,因此,解决中高职衔接矛盾的首要措施就是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每个省份应该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人数众多的专业制定科学的教学课程标准,从源头上引导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此外,一些职教集团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强化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衔接,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理念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为了提升自身吸引力,设置各类高考班,破坏了中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当务之急是取消各类以升学为目标的中职高考班。中职院校设置高考班是中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吸引力的一个噱头,实际不利于中职人才的培养,更将大部分的“就业”中职生绑架到少数的“升学”中职生上,扰乱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只有明确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二者的衔接才不会出现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有所作为,对相关的班级给以明确的定位。
(三)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
实践证明,成立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中高职院校借助职教集团的平台,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式是提升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手段。成立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解决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混乱问题,在对口升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口到别的专业,使得中高职衔接无法有效开展,专业的职教集团内的衔接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的基本问题;二是实现了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保障,很多职教集团一般是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成员内的沟通比较顺畅,可以很好地实现二者衔接的组织保障。
(四)探索教育模式的衔接,实现评价手段的统一
同一专业、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有效衔接,但二者都应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信息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此外,在二者的评价模式上也要实现统一。评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高职衔接的正常实施,没有科学的评价,很难有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即使有好的衔接模式,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衔接模式,实现评价手段的统一。
五、小结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教育的到来,职业教育的难度和深度有所增加,中高职衔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中高职衔接应以专业衔接为前提、以培养目标衔接为原则、以学制衔接为基础、以课程衔接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证明,没有好的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很难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很难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因此,探索并实践科学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和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2]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9).
[3]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王志梅,祝成林.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学生本位”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3).
[5]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
[6]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7]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
[8]高海波,王國权,高玉芝,刘万辉.中高职衔接“3+2”培养模式下专业共享资源建设研究——以唐山市中高职衔接院校汽车相关专业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2).
[9]王悦,徐娜,张玉霞.构建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体系的探究——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10]潘援,姜华.基于中高职衔接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