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晶 董欲超 冯力夫
摘 要: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成了创新性思想的发源地。医学类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及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等因素,制约了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医学生创新创业数量较少。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获得成功。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资料、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作出综述与阐释,以期为我国医学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105-02
一、我国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文献总体概况
通过对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资料进行粗略统计,在万方数据库中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了精确检索,共29309条;以“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有4032条,最显著的变化是从2010年的1027条增长到2018年的4029条并且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可见国内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全国上下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活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在国家大力支持创业和创新的背景下, 新理念、 新产品和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涌现出来,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创造力的产生,还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学者张莉等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史发现,国外较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列入了学生的培养教育当中。而在国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创业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显现,人们更加强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正是由于国内创新创业课程起步较晚,致使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显现。基于此背景的医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问题表现在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参差不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2]。学者左晓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按照学科专业化、单一化,教育封闭化等划分各专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就业范围小,适应性差。这些已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知识机构的要求。另外,我国教育形成了一种以学生应试水平为衡量教学效果唯一标准的模式,其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创新的发挥[3]。学者章金勇等人认为在高校医学教学中,第一课堂仍是教育的主体。高校虽然近几年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仍表现为重教学、轻研究,对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导致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很难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加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向前深入推进。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本身就是在实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重要思想。现阶段,不断加强和深入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细化医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和方案,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影响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者江学良和杨慧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创造新事物的实践能力[5]。学者卢艳军等人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般取决于其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意识和行为倾向以及价值观体系四个方面,并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主体因素,亦称内因)和环境因素(外部因素,亦称外因)两大部分。首先,在个人因素上,医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意识不强烈。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医学生能力的关注,广大医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现出积极态度,但由于自身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受阻。具体体现在自身缺乏自制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面临就业及学历教育价值取向等压力,缺乏创新实践教育的正确评价等。这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一般。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学者卢艳军做出了相应的研究,他认为外部因素包括: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风尚。当社会舆论重视知识和技术,社会风尚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科学创造的价值时,那么社会环境就会大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欲,从而促进个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发展。②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是指一切与高校有关的因素,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人才,那么所有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③人文环境因素。高校的人文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它体现着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出一種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高校的人文环境可以通过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反映出来。如果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浓,那么学生就容易跟着教师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在学术研究中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④教师因素。高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整个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办事风格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言传身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
四、“互联网 + ”时代下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性
“互联网 + ”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常态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医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难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学者张乐乐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网络创业、电子商铺呈现繁荣的景象。网络信息爆炸,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捕捉新鲜资讯,教育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利用 MOOC 、微课等教学新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学习氛围,能使医学生探索知识资源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也能让其根据自身爱好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探索更多领域,为今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7]。学者徐明认为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一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启发和技能培训,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重点培养有良好创业动机、創业条件的学生。具有创业动机的学生应积极关注各项技能培训与大赛,通过实践训练迸发新颖的创业想法,与志同道合者组成创业团队,整合优质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8]。“95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得心应手。他们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准确定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差异,分析“互利网+”时代给创业者所带来的机遇。他们的执行力和敢想敢干的做事风格,使得他们在创业中更有魄力。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可知现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 “互联网 +” 时代提供的便利去寻找新的创业契机, 这样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一定的贡献。
五、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大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就业条件急剧变化,这成了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产生了很多创业条件。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颇具时代感和紧迫感的课题,是时代的要求、祖国的呼唤,也是医学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必要条件。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入挖掘。
当前研究大多为关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宏观探讨,而缺乏站在互联网的角度,从多个维度对医学生创新影响因素作针对性深度分析。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医学院校创新及创业教育改革,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晶洋,徐俏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71-174.
[2]张 莉,张 威,谢 鹏.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8(16):171-172.
[3]左晓琳.新形势下医学生能力创新的培养[J].中国医学工程,2008(2):157-158.
[4]章金勇,张晓丽,毛旭虎,等.在生物技术专业开展结构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2):124-126.
[5]江学良,杨 慧.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2):31-34.
[6]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3):14-17.
[7]张乐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软件导刊,2018,17(5):20-22.
[8]徐 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5):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