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润
6月5日晚间,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公布2019年第1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包括微芯生物在内的3家企业IPO申请均获得通过,离登陆科创板仅有一步之遥。微芯生物列为名单之首,故有“科创板过会第一股”之称。
此时,微芯生物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鲁先平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嘴角挂着微笑。虽说对公司过会抱有几分信心,成为科创板过会第一股却是始料未及。
受理不到3个月便成功“过会”,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营收规模在彼时119家IPO申请企业中几乎垫底,在科创板上演了一幕“速度与激情”的大戏。人们为之惊讶,为什么会是微芯生物如此幸运?翻一翻公司业绩簿,问题迎刃而解。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8536.44万元、1.11亿元、1.48億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9.92万元、2590.54万元、3127.62万元。
在研发投入方面,2016年-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52%、62.01%和55.85%,该数据在已申报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制造类企业中居前。
逐年递增的业绩让上市委委员眼前为之一亮。
揭秘微芯生物18年的成长史,公司创建于2001年3月,注册资本3.6亿元,是一家专长于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研发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专注于肿瘤、代谢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疗领域原创新药的研发。目前公司拥有14个在研项目储备,累计申请境内外发明专利百余项,已获得59项境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境外发明专利授权42项。
公司此次申请登陆科创板,拟募集资金8.04亿元,将分别用于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创新药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科创板的设立,让微芯生物这类以原创性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能够尽快俘获资本市场的芳心,拓展融资面,加持资本弹药;同时,科创板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及时发布上市公司最新动态,非常符合微芯生物这样的科技型企业的特质。
6月13日,科创板宣布正式开板。作为首批过会的企业之一,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坚持“以持续创新、拯救健康为己任”,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创新机制的治疗药物。
当然,受上交所的问询启发,鲁先平也意识到,公司股权分散,虽有合伙人协议,但控制权方面仍有一定风险,而且产品结构单一,微芯生物的业绩主要依赖高毛利的药品西达本胺,该药品收入近三年占比均超过九成,过于依赖“一招鲜,吃遍天”,长此以往,市场竞争力或弱化。
2018年11月23日,在第二届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精英榜颁奖典礼上,鲁先平博士荣登“2018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精英榜”榜单。组委会对鲁先平的评价是,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从大洋彼岸回国创业,两万公里的回国路,用脚步丈量初心,用汗水推动成长,用智慧书写奇迹。
2001年,世界华商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深情呼唤海外学子:“你们回来吧,你们回国后将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正是这一年,鲁先平回国创建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时十数载研制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中国原创新药“西达本胺”。
西达本胺是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具全球专利保护的全新分子体,是国际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口服抑制剂、国家1.1类新药,也是我国医药历史上首次对外专利授权,进行全球同步开发的原创新药。其首个适应症为复发及难治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同时其单药及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针对其他血液肿瘤、实体瘤及HIV的临床研究正在美国、日本、中国同步开展。
微芯生物研发出西达本胺,不仅满足了中国T细胞淋巴瘤患者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打破了只有等待外国药企创新药物进入中国的格局,更意味着中国淋巴瘤患者在负担降低至1/10的情况下,用上了全球最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给他们带来了疗效安全性更优的生存获益,开创了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
此前,2018年9月2日,在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晚会上,活动现场公布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医药行业40人40事”评选结果,鲁先平荣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医药产业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微芯生物是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医药改革的先行者。从在中国率先构建国际领先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到协同全国临床专家探索原创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从积极响应国家医保改革政策,西达本胺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到CFDA出台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集团整合技术资源的积极试点,微芯生物成为了全国首批集团获批药品上市持有人和受托生产企业。鲁先平和他的微芯生物正日夜兼程。
2015年5月2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在“领航科技创新中国”栏目,对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治疗淋巴癌药物西达本胺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西达本胺的研发者鲁先平是新药研发的科学家。52岁的鲁先平,带领团队攻关14年,研发出了中国首个原创的化学药——西达本胺,给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登上新闻联播头条的鲁先平几乎一夜成名。但深圳特区报的一位编委看到这条新闻时说,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N年之前就报道过他。
公开资料显示,鲁先平1983年获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1988年分别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生物化学硕士和基础医学所/肿瘤所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加州大学药理系博士后。
上世纪90年代,鲁先平在美国学业有成,事业顺利,他在一家药物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担任负责人,领导和组织新颖化学分子的设计和合成、新药筛选、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I期的研发。1999年在美国的一次留学生聚会上,他与朋友谈起中国医药行业现状时,第一次萌发了“要为国家医药产业发展做点什么”的想法。
原本可以在美国陶醉于神采飞扬的辉煌的他,却在人生的高点激流勇退,毅然回国创业。2001年3月,鲁先平与另外4位博士一道回国创建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名“微芯”,意为“见微知著,一‘芯一意”。
可是鲁先平并没有遇上中国新药研发风生水起的好时光,2015年中国药审改革拉开大幕之前,他已经在深圳的实验室里和他的团队无声无息地为西达本胺埋头研发了14载。
说西达本胺的研究过程存在“内忧外患”,一点也不为过。不但自身科学性研究尚属空白,而且当时中国的研发政策环境、融资环境都很艰难。彼时,国内针对创新药研发的政策法规匮乏,市场主要以仿制药为主,投资者对创新药也没有概念,鲁先平团队只能在实验室靠自己摸索。
创业早期,一位当时在外企工作的中国同行回国路经深圳,她带着朋友的嘱托,想看看鲁先平的近况。没想到门一开,就看到鲁先平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正窝在一处埋头试验。于是,她默默掩上门悄悄离去。“真的很艰辛!”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微芯这么小的公司敢做创新药,确实有点“胆大妄为”。毫无疑问,公司融资遇到很大困难。鲁先平回忆,2005年,包括鲁先平在内的所有人工资都减少了一半,当初共同创业的5个人中,有两位因经济压力,不得不挥泪离开。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住鲁先平的微芯心愿。在众多外界给他的标签里,他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原创新药的拓荒者”。从创业至今,微芯生物面临过发展模式的抉择困境、融资时的举步维艰、研发时的挫折打击……一个个发展瓶颈,鲁先平都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克服,终于守得云开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