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华
蒲剧,俗名叫“乱弹”,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于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帽翘功、翎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等表演绝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在传统戏曲里,生、旦、净、末、丑诸行当都有插翎子的角色。一些能征善战的武将、番将、山寨大王、绿林好汉及神话剧中的武神、仙等,常佩戴的各式头盔(“紫金冠”“独独冠”“大额子”“驸马套”等)上均配有翎子,以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蒲剧的翎子功,又称“耍翎子”,戏曲表演程式之一,指用翎子表演各种动作。各行当皆有,小生使用最多。一般的表演动作是靠头的摆动和身段的变换,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它多用于吕布、周瑜等人物,表现其喜悦、悲愤、焦虑、惊慌、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较有代表性的常见形式有:望月、抢月、托月、拨云、望云、二龙戏珠、二龙绕海、摆翎、甩翎、竖翎、旋翎、扫脸等。基本动作有单掏翎、双掏翎、单衔翎、双衔翎、绕翎、涮翎、抖翎、摆翎等,配合各种身段,表现不同感情。翎子功主要耍法有摆、抖、颤、绕、旋、勾、点、竖、矗、甩等十多种。
掏翎:借助手来掏弄翎子的功夫。掏翎时动作须敏捷准确,不能满把攥,当以食指、中指的指尖夹翎,才显出“掏”的轻灵优美。根据单手还是双手掏翎的区别,又可分为单掏翎和双掏翎。
衔翎:用嘴咬住翎梢以配合身段动作来表现人物特定情绪的功夫。根据咬住翎子数目的区别,可分为单衔翎和双衔翎。衔翎通常与掏翎功夫相配合,以加强紧张气氛。
挑翎:使下垂之翎尖向后扬起的技巧,可分为单挑翎和双挑翎。双翎一齐低垂后同时扬起为双挑翎;一翎低垂,另一翎向后扬起,呈前后八字式,为单挑翎。互相交替,左右翎子一垂一扬连续做挑翎动作的则称为“二龙抢宝”。
竖翎:亦称起翎或站翎,使弯垂的翎子在头的点动中直竖而起。竖翎有左右单竖和双竖两种,多用于表现注视、凝望或愤怒等感情神态。
甩翎:亦称风摆尾。站丁字步或成坐马式,双手背抄,牙根紧咬,脖颈放松,头部由慢到快,有节奏地前后甩动,两根翎子在头顶呈S”形,此技用于表达人物兴高采烈、欢喜至极的情绪。
摆翎:坐马式,正面站定,靠脖子的劲使头部左右摆动,翎子一前一后呈大花飞旋,形如金蛇飞舞,状似飘带临风。
抖翎:梗住脖颈,使翎尖不停地摆动。
旋翎:收颌、含胸、双翎前垂,然后头由左到右转一圈,使翎子在身体周围大旋一圈,也可左右连续运用。
绕翎:头部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转圈,翎子随之在头部上方绕圈。连续绕翎动作亦被称作“双龙绞柱”。双翎绕圈后,继以单挑翎动作的则称为“丹凤朝阳”。
涮翎:低头带动翎子,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画圈作弧形涮动。
扫脸翎子:用旋翎劲使翎子从后至前横扫对方面颊。在蒲剧《小宴》一剧中,吕布从背后戏貂蝉时,双翎从其鼻下唇上间扫过,突出地表现了吕布的轻佻浮浪。
蒲剧翎子功有三点审美特质,即以奇为美、以绝为美、以情为美。
《小宴》一剧中巧妙地运用一对翎子,做出单竖、双竖、换竖、旋转、曲钩、大摆尾、小摆尾等各种优美的动作,以表现剧中人的愤怒、焦急、忧愁、烦恼、喜悦等各种心情。
《小宴》中王允设计宴请吕布小酌,让小女貂蝉前来陪伴,吕布等候良久不见貂蝉出来心中十分焦急,头上的翎子呈现出“细柳分枝”“飞燕展翅”“鲤鱼摆尾”“银蛇飞舞”“飞云盘花”“凤凰绕枝”等各种绝妙的程式,此时貂蝉姗姗而出,吕布见了这位绝代天仙,心中狂喜,头上的翎子由双竖变为换竖,左边倒下,右边竖起,右边倒下,左边竖起,尤其是把吕布爱慕貂蝉的心理通过摆翎子巧妙地表露出来。更为稀奇的是,双翎在急速摆动中,左翎突然竖起,而后再经急摆,右翎又突然竖起,在最后甩翎看见貂蝉来了以后,双翎急摆,瞬间双翎矗立,观众观后无不为之拍手叫绝。
《小宴》中借翎子刻画吕布挑逗和戏耍貂婵,翎子能上能下,能弯能直,貂蝉又暗挑吕布,吕布一支翎子准确地甩到貂蝉嘴边,随机将翎子一抽,翎稍恰巧从貂蝉的唇边摸过,将吕布的风骚与调情绝妙的表现出来,利用翎子功的左摆、右拦、直立,让翎子时而单凤展翅,时而双风齐飞,造型绝妙。把吕布表现得活灵活现,刻画出吕布的英武、骄矜和轻佻好色的性格。
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绝技表演可谓精彩绝伦、丰富多彩。蒲剧绝技是沿着民族的戏曲传统规律而来的,把戏曲绝技表演在当下的戏曲舞台上,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演员的功力必须扎实,传承和创新精神要强;二是编导要重视戏曲绝技表演创造手段。因此,要大力弘扬戏曲绝技艺术,通过各种手段支持戏曲绝技艺术的革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