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9-07-10 08:0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徒导师课程体系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学徒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1]。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制定育人模式以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关键问题。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工学结合、岗位成才”的原则,对船舶类专业开展试点工作,从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学徒制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同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1 构建“五对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8月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单位,结合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企双方对岗位要求能力及素质能力进行了深度分析,将试点专业定为船舶类四个专业,并采用“企业面试考核录用为正式员工、学校负责申报招生计划实施单招录取为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方式,完成了试点专业的招生录取工作。校企双方将专业建设融入船舶产业和企业岗位中,以适应船舶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改革了原有 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用“先招工,后招生”的方法,针对试点工作中的学徒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员工的特点,采取了“5+2”学习模式:周一至周五,学徒在企业学习,边工作边实训;周六周日,学徒在学校或企业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本着工学交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徒在学校和船厂完成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基础训练,掌握了专业岗位任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学年,学徒主要以企业岗位实习为主,辅以学校学习,认真体验实际工作环境和生产氛围[3]。

校企联合探索并构建了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试点工作中根据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岗位需要设置了四个现代学徒制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焊接技术专业、船舶动力工程专业、船舶电气工程专业);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试点工作根据岗位职业标准重构了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于在企业中有重要地位的技术,设立专门的教育团队,并以典型生产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化教学;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对接。校企联合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共同实施在岗培养,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4]。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研究表明,传统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更适合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这种溯源同源的学校和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整合的先天优势[5],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

2.1 建设“一平台两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切入点,以企业对人才、岗位、技能的要求为中心,根据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分析船舶建造工作过程并结合学徒的认知规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开发模块化课程。另一方面,引入船舶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资格标准和新技术,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一平台两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一平台”是指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根据企业对学徒的基本文化素质要求,完成学校的基本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模块”指的是核心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徒在企业和学校里实行“学中做,做中学”,掌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课程以实用为出发点,将基本理论、核心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三个方面进行整合,构建核心能力模块课程[4]。

2.2 建设以典型生产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专家研讨会,确定了试点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船舶焊接专业以船舶埋弧焊、船用气体保护焊等企业的典型生产项目为载体,以此构建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并注重工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让学徒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积累学习技能和工作经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学徒的学习过程,并在工作实践中加深理解认识,让其从中学会技能并构建理论框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对学徒进行素质教育,在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对接,为学徒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船舶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见下图1。

图1 船舶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2.3 开发适用于现代学徒的教学资源

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必需的教学资源[6]。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开发了基于工作内容的课程资源、教材和试题库,将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形成真正体现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任务导向型教材和课程标准。有利于学徒学习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现代学徒制教育更有针对性,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实现教材、试题库及网络教学资源与岗位所需技能的有效对接。

2.4 开展“线下与线上”相融合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双导师教学团队结合学校“船舶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船舶职教品牌等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与岗位核心课程的“线下”教学。另一方面针对试点专业学徒为企业员工的特点,学校充分利用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专业资源馆”等国家级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开展“线上”教学与育人,从而开展“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3 构建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根据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确保现代学制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3.1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规范现代学徒制的运行

在教学管理运行方面,建立了以学时和工时为基础,以学分为纽带的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和学分制管理办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地点限制,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实行“柔性化”管理模式。学校专门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分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注重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建立了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徒在企业的表现和工作质量纳入到学业评价的范畴,既考核学徒在企业的工作能力,又考核学徒在校的学习能力。

3.2 建立了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建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出台了《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学徒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和培训设备、教学和训练的实施、教学与训练检查与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教育教学核心要素的监控,确保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要求。

4 共同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

校企双方在试点工作中把双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任务,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解决了校企双元育人、交替训教问题,实现双导师育人。

4.1 双导师队伍制度建设

一是明确了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工作职责。学校导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以及技术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企业导师负责岗位技能的传授。双导师团队共同分析岗位、开发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组织课程教学、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突出了企业导师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师傅标准》、《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带徒弟管理办法》、《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双导师队伍建设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了双导师选聘、培养、考核管理等工作,建立了双导师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或精神激励,鼓励企业导师努力工作;加强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导师和学徒之间的沟通,使带徒工作成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为企业导师创造良好工作环境[7]。三是学校与企业制定了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开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

4.2 双导师队伍结构建设

学校导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都具有相关岗位专业工作经验。大部分学校导师都参加了教育部召开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把握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内涵,深刻认识了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义,为推进现代学徒制打下了思想基础。同时,学校导师比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略强,在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导师来自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管理岗位、专业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岗位等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员工中选拔,他们均在船舶类岗位工作了5年以上,岗位操作技能娴熟,且都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3],重点是将爱岗敬业和作风过硬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纳入到企业导师队伍中来。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先招工、后招生”和“先招生、后招工”都是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实现形式。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试点工作中采用“先招工、后招生”的方式,以合作企业里的在职青年工人为招生对象,保证了“双身份”的真正确立,但需要招生政策(如单招)的支持。

如若采用“先招生、后招工”的方式,即通过“企业面试考核录用为正式员工、学校组建集团工匠班”的方式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那么在双身份认定或界定上就存在模糊区域。按照《劳动法》规定,“双身份”的确立需要合作企业与学徒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样企业除需要为学徒承担更大的培养成本外,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风险。这就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方(政府、学校、企业、学徒)的职责和权利[8]。

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企业则由于育人成本和培养风险等问题对此认识尚不足。因此需要对企业和社会加强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加深企业和社会对现代学徒制的印象,打消企业和社会的顾虑,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满足“海洋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6 结 论

学校和企业在试点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质资源,按企业生产规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徒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人才技能迁移的最大化。同时培养了学徒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诚协作的工匠精神,学徒的职业技能明显提高,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合作发展”。

猜你喜欢
学徒导师课程体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魔术师的学徒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V eraW an g
导师榜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