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社会要求艺术创作应更具时代感与前卫精神的趋势下,现代快速成型技术逐渐成为数字化雕塑创作的重要环节,是雕塑家们将创作想法自动物化的重要方式。探析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意义,将有助于雕塑创作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对艺术创作高要求的标准,为雕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现代快速成型技术;雕塑创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J316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快速成型技術飞速发展的数字化雕塑时代,雕塑家们不再一味地满足创作想法的物化,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对雕塑创作的开发、创作速度与成型技术的灵活性有了深层次的要求,因此,技术的柔性就显得极为关键。作为先进成型技术的一个主要分支——现代快速成型技术,雕塑家们将之统称为3D打印技术,在创作思想或者方式、方法上都进行着创新与突破。
一、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雕塑创作领域崭露头角。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在降低材料成本、时间成本及应对复杂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二维信息数据物化为形象、立体的三维实物雕塑。
(一)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对雕塑创作传统制作工艺程序的影响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能对雕塑创作传统的制作工艺程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雕塑家们进行雕塑创作(直接成型材料除外)时,首先要进行图画小稿的绘制,其次进行泥塑小稿的呈现与调整,之后进行泥塑大稿的创作,最后进行一系列翻模的繁琐工序,待表面效果处理完备后才能呈现出最终效果,每一项工序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
而现代快速成型技术能巧妙地规避繁琐的工艺程序,节省大量时间。“青年毛泽东”伫立于湖南省橘子洲风景区,雕塑家运用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将模型的数据进行分隔,而后将每一部分进行组装,以此建成了大型雕塑。雕塑家在进行小稿创作阶段时,做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稿进行推敲、研究,在准确刻画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三维的等比放大或缩小,大大降低了创作过程中的细节损耗。
(二)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对雕塑创作效果预知性的影响
雕塑创作与绘画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开始多为平面手绘稿,而后进行效果的叠加与美化,而雕塑创作则是实物空间上的进一步推敲。[1]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将3D扫描与三维软件生成的数字模型进行自动物化,由虚拟数据状态转变为三维立体状态,雕塑家在创作中便可实现对呈现效果、三维形态的预览,大大节约了雕塑创作的时间、物质等可省略的投入。
在美国动画片《通灵男孩诺曼》的角色塑造中,人物的面部表情采用现代快速成型技术代替了黏土手工制作。在拍摄的过程中,所有的角色造型均在电脑中进行建模,之后通过现代快速成型技术进行物化。技术人员在创建了8800个面部表情素材库后,通过技术合成,最终快速成型出所预设好的150万个面部表情。通过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效果预知性,大大降低创作成本,提高速率。
(三)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对雕塑创作作品形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雕塑家们紧密围绕材料这一内在形式进行创作。根据树脂不易破损的特点,雕塑家们创造出许多树脂雕塑;根据铸铜的过程与方式,雕塑家们创作出许多铸铜雕塑;围绕钢材不腐的特点,雕塑家创作出了金属雕塑等。尼龙成型的弹性、光敏树脂成型的光洁、覆膜成型的细腻等,不断为雕塑家们的创作提供新思路、新形式。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不仅丰富了雕塑创作的材料,拓展了雕塑语言的自由度,而且能将创作构思尽可能完善地呈现出来。正如芝加哥雕塑家Joshua Harker 2014年在纽约现代快速成型展上亮相的雕刻系列作品,雕塑家们运用现代快速成型技术进行创作,有效规避了雕塑家本体进行创作时受两极化状态的约束,丰富了雕塑语言,为雕塑家创造了全新的三维体验。[2]
二、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对雕塑创作的局限性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与雕塑创作的结合,能够将雕塑家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和表现方式融入到计算机上进行虚拟的创作,这与雕塑家们直接在材料上进行雕塑创作是截然不同的。
(一)雕塑创作中肌理创造的不可替代性
将感性与理性进行结合是雕塑创作过程中肌理的最大特征。但当雕塑家利用现代快速成型技术进行雕塑创作时,对于创作过程中的肌理表达只存在于理性表达的层面。
雕塑家在进行创作时,运用自身的艺术审美观念与理性的思考,有意识地控制作品的表面肌理,以达到所要呈现的效果。《鲁迅像》便是吴为山采用木板拍打泥土所产生的肌理创作而成的。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肌理的运用,是他们对作品表现力与造型的强调,从而更加直观地冲击观者的内心。部分肌理的创造是在雕塑创作中偶然形成的,而这也正是现代快速成型技术所无法达到的。事实上,对于同一种材料,它会有若干种不同的肌理表现与质感体现,在效果的呈现上也必然是多样的,从观者的角度,无论是观察或是触摸都具有非常广泛的表现力。
(二)雕塑创作中艺术感染力的不可替代性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3]在雕塑家的创作过程中,一贯运用感情投入去敲击观者的内心,引导观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审美感受,而雕塑创作中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被无限放大。雕塑创作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思维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是带有艺术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呈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着许多感染力的融入,受雕塑家主体情绪和意识的主导。显而易见,雕塑创作中艺术感染力的呈现是现代快速成型技术所无法表达的。
推崇简约的雕塑家罗卜特·莫里斯,他的作品从不对材质的运用以及人文含义做出过多要求,却注重表达互动性的观者关系,使用简单的材料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无题》《献给奥基夫》。
(三)雕塑创作中雕塑家个性特点表现的不可替代性
雕塑家作为雕塑创作的本体,其个性特点会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来。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对观念、技法和材质的运用都需要做到充分且长久的考究,力求将各个细节发挥到极致,使雕塑創作充分彰显雕塑家的个性特点,以此来呈现出最终的雕塑效果。
雕塑创作不是简单的摹写和对客观事物的重现,在雕塑创作的伊始,雕塑家们会对所选择材料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它所蕴含的人文色彩做到充分的了解,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创作风格与所掌握的技术,创造出独有的艺术效果,以此进行雕塑家本体的情感表达。而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全自动物化出的雕塑创作作品不仅在岁月的痕迹上形成了缺失,更是缺少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归根结底,雕塑创作最原始、最真实的目的是更加精准与完整地表现雕塑家的个性特点。
三、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快速成型技术与雕塑创作的结合已经司空见惯,但我们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雕塑作为一门艺术门类,与现代快速成型技术这一技术的存在形式是在于结合而不是取代。艺术的存在即为对美的创造,而技术则是为了解决过程中的矛盾;雕塑创作需要雕塑家们的情绪、思考及情感投入,而技术则为技巧、经验。因此,在雕塑家们将艺术与技术融会贯通后,其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将更加优秀。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以其理性的特点对雕塑创作的领域、形态、表现方式都有所推动,它以其精确、完整的呈现雕塑创作的自动物化,大大节省人力与时间冲击着传统的雕塑创作过程。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快速成型技术所物化出的雕塑作品能无限复制也成为一大诟病。因此,雕塑家们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应该巧妙借用其技术提升自身的造型水平,培养严谨的专业态度。
四、结语
现代快速成型技术可能在某些方面替代雕塑工艺,但永远无法取代雕塑艺术。同时,现代快速成型技术有助于雕塑创作从基础性的、艺术性不高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推动雕塑创作朝着艺术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积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在新兴技术面前,雕塑家们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积极的心态是开拓新领域的主导因素,不论艺术家们如何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表达的最终目的依旧是艺术家对社会与生命的感受与所思。
参考文献:
[1]袁红立.3D打印技术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2-54.
[2]李渊博.3D打印技术与写实雕塑艺术关系的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4(4):27.
[3]吴秋琅.雕塑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湖南师范大学,2009(3):63.
作者简介:汤顺鑫(1994-),男,福建漳州人,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