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鞋作为仫佬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与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其类型的梳理和制作工艺的探究以及对文化美学内涵的挖掘,呈现了仫佬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面貌,以期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仫佬族;鞋;艺术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鞋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是展示一个民族最直观和鲜明的文化标识。仫佬族是我国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21万,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该区域处于湘、桂、贵交汇的三角区,是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交汇之地。仫佬族先民与壮族曾都属于骆越族群,同根同源。在后来的发展中深受汉族和壮族文化的影响,但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影响下,仫佬族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尤其在服饰文化上表现得淋淋尽致。在南蛮落后的时期,仫佬族先民过着苦难的日子,据《广西通志》记载:“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姥(仫佬族民族未识别之前的旧称)……先时蓬头跣足,明成化间知县袁瑢禁之,始巾帻草履”。这表明,仫佬族先民当时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于是在袁瑢知县的禁令下,要求仫佬族先民开始裹头巾,脚上穿草鞋。正因有此过程,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仫佬族鞋的样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式,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鞋文化。
一、仫佬族鞋的类型
仫佬族日常穿着布鞋和草鞋。仫佬族的居住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在这样的气候下,布鞋和草鞋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与物质需要。
(一)男子布鞋
仫佬族男子布鞋常穿季节主要集中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布鞋分为“方头布鞋”和“鱼头布鞋”。方头布鞋是平时日常时穿着,鞋面为黑色,鞋内腰和鞋底是白色,无任何装饰(图1)。鱼头布鞋是在节假日时穿着,鞋子有精美的刺绣纹样图案,做工精致。鞋子的制作来源于仫佬族民族对“鲤鱼”的崇拜。将鞋头做成鲤鱼嘴的造型,鞋身用了鱼身身纹图案刺绣,鞋面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局部加蓝色拼接,鞋内腰和鞋底为白色,其造型独特,因鞋子外观造型像鲤鱼,俗称“鱼头鞋”(图2)。
(二)女子布鞋
仫佬族女子布鞋非常讲究,日常穿着普通黑色的布鞋,但在节庆时穿布鞋需要照婚姻状况规定穿着。已婚女子穿“尖头船鞋”,未婚女子穿“圆头鞋”。
女子日常穿着布鞋男子的方头布鞋造型和面料一样。尖头船鞋的整个鞋面上都绣有精美的刺绣,刺绣以花卉、植物、昆虫等元素组合,刺绣用高纯度色系的绣花线,在黑色鞋面的承托下显得格外绚丽。鞋面以黑色为主,鞋内腰为白色,鞋底为白色,但在鞋垫加黑色,这样就使鞋子整体色调更富层次感。鞋的鞋头处中间尖尖翘起,其形状像船一样,所以被称为“尖头船鞋”(图3)。圆头鞋的鞋面是黑色,鞋底和鞋内腰为白色,在鞋面上有精美刺绣,但刺绣图案仅绣在鞋头处,刺绣元素以花卉图案为主(图4)。
(三)布凉鞋
布凉鞋是仫佬族民族特有的一种鞋子,是夏季时在节假日时穿着。仫佬族聚居地夏季时间较长,在举办节假日时,长时间穿布鞋脚热,聪慧的仫佬族人民将草鞋与布鞋结合,用草鞋的式样,但鞋子的材质改为布鞋需要的面料,外观造型新颖、独特。凉布鞋分为“绣花凉布鞋”和“编织凉布鞋”。绣花凉鞋的鞋底跟圆头布鞋的款式一样,鞋面是蓝色面料的刺绣花卉图案,在鞋头处露出脚大拇趾,鞋面外侧露三趾和次小趾,从大拇趾往下一直到脚后跟的内侧形成半个月牙裸露脚背,鞋外侧中间部位裸露外侧脚底,这样使脚一半的面料裸露在外,穿着凉快和透气(图5)。编织凉布鞋,其鞋面外观绣花凉布鞋一直,只是用了仫佬族民族自己纺的“土布”纱,该纱线粗且牢固,将鞋面外侧编制成片,鞋面与鞋底处形成自然的流苏状,再将流苏线“纳”在千层底上。编织凉鞋的鞋底是圆头样式,整个鞋的色调是白色(图6)。
(四)草鞋
仫佬族夏季日常中穿着的鞋子以草鞋为主。草鞋的样式与我国其他地方的草鞋样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仫佬族草鞋在用料上有其独特之处。我国其他地方的草鞋基本上都是纯用稻草编制,但仫佬族在制作草鞋时,将稻草与“土布”纱线一起编织。因稻草较硬,穿在脚上容易扎脚、磨脚,仫佬族编织草鞋时,分别在鞋后跟和鞋前掌处加入纱线和稻草一起编织,這样穿着舒适,也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物尽所用的思想与智慧(图7)。
二、仫佬族鞋的制作工艺
(一)原材料的选取
仫佬族是一个“稻耕文化”的民族,为制作鞋子提供了原材料。制作布鞋的面料是一种自纺自织的“土布”。土布是仫佬族自己种植的棉花经过采摘后,通过轧籽、弹绒、搓条、纺纱、上浆、牵纱、入扣、上机、梭织等一系列工序,最后织成宽40cm长600cm的土布面料。据《广西通志》记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看出仫佬族的服饰尚青,此特征在仫佬族服饰制作上的面料染色来自自染布。鞋仫佬族自己种植的“蓝靛草”经过浸泡、发酵后来对之前纺织好的面料进行染色,鞋面的黑色面料即完成。草鞋需要的稻草材料是待水稻收割后,将稻草用木棍敲打柔软,再搓成草绳后便可以编织草鞋。
(二)布鞋的制作
布鞋由鞋底和鞋面两部分组成。鞋底的材料是由几十层的土布面料进行“粘连”在一起,这种“粘连”是将糯米熬成稀糊状后,再将面料一层一层用稀糊的糯米粘连在一起,放置在太阳底下暴晒干透,晒干后的面料成制作鞋底材料。接下来需要“纳鞋底”,裁剪好鞋底的式样,将鞋底面料一层层叠加在一起,然后用苎麻线进行密集的缝纫,鞋底便制作完成。鞋面的制作首先根据鞋的外形裁剪鞋样,需要裁剪出鞋面和鞋内腰的两个裁片,鞋面和鞋内腰的裁剪结构一样。绣花鞋面在鞋面上绘制好需要绣花的图案,再用绣花棉线绣好图案,待绣花鞋面完成后,再与鞋内腰边缘缝合。缝合鞋内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可以使鞋面更硬挺、厚重;第二可以保护绣花(因鞋面里子刺绣后有绣花线的穿插,穿上鞋后脚在里面的摩擦,如果直接接触绣花线,会容易使绣花线磨断、脱落)。当鞋面缝制好后,进入最后的鞋面与鞋底缝合——上鞋工序,将鞋面和鞋底的前后部位对齐,用苎麻线顺着鞋的边缘一针一针缝合,布鞋即完成(图8)[3]。
(三)草鞋的制作
编织草鞋时先编织鞋底,根据鞋底的宽度将草绳套在齿扒上,鞋子的长度是根据固定在齿扒上的草绳长度来确定的,长度的草绳作为经纱。再横向打结后上下间距错段做纬纱的编织(在编织鞋后跟和鞋掌时,还需将土布纱线与草绳编织好后再编鞋底,鞋底的土布纱线只与纬纱编织),鞋底即编织完成。鞋面从脚拇趾和二趾中间从鞋底编织出长4cm绳结,再从鞋底内侧处编织一段4绳结,鞋底后跟中间两侧着力处分别编织出4cm绳结,最后将一根草绳串联起绳结,一双结实的草鞋完成。
三、仫佬族鞋的内涵
(一)文化意蕴
仫佬族聚居在广西北部地区,此地区正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界处,因其所处地域的独特性,造就了仫佬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仫佬族鞋的类型、结构、面料、色彩以及装饰既传承了仫佬族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属性,也受到汉族和壮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仫佬族服饰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3]。
在类型方面,既有保留浓郁的“稻耕文化”民族特色的草鞋,又有受汉民族文化的绣花布鞋,还有巧妙融合两种文化属性的布凉鞋;在鞋子的结构款式方面,仫佬族的鞋子与汉文化鞋子的结构形制基本一脉相承;在色彩方面,仫佬族的布鞋传承了民族文化“尚青”的基本特征;在装饰方面,仫佬族刺绣吸收了汉族刺绣技法,但刺绣的图案有了浓郁的民族信仰情怀。
仫佬族鞋子的色调以黑色为主,这与他们“尚黑”有内在的文化渊源。仫佬族服装及其质朴,没有任何的刺绣装饰,但是他们却在鞋子上运用大量的高纯度色彩的刺绣图案作为装饰,传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特色。仫佬族把崇拜的“鲤鱼”做成鱼头鞋,让男子在节日盛装时穿着;把具有寓意蝴蝶和花卉绣在女子布鞋上,寓意着蝶恋花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仫佬族民族由衷地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赞美;他们按照不同季节做出不同类型鞋子来穿着,生活、劳作时与节日盛装时穿的鞋子分开,传达了仫佬族质朴善良的民族本性;仫佬族已婚女子穿尖头布鞋,未婚女足穿圆头布鞋,这种鞋型的差异化包含了一定的民族伦理文化[4]。
(二)美学特征
首先,仫佬族鞋子追求实用,改良性能。仫佬族鞋的制作过程严谨,呈现出质朴的美感。仫佬族制鞋所使用的材料都是自给自足,日常生活中的鞋子追求实用,没有任何的装饰,折射出仫佬族民族的淳朴民风;其次,鞋底的结实耐用。鞋子穿着是否舒适,鞋底非常重要,仫佬族的鞋子不仅舒适,严谨的制作工艺也使鞋底耐用。布鞋的鞋底所选用的土布面料材质,因土布的纱线较粗且结实,土布是纯棉制品,夏季透气冬季保暖;最后,追求形式美感,生活需要仪式感,仫佬族人民根据四季的变化制作出适合不同季节所穿的鞋子,夏季穿布凉鞋、草鞋,其他季节穿布鞋,节假日也有专属的盛装鞋。
四、结语
仫佬族的鞋作为服饰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仫佬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了仫佬族人民技艺与智慧。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在自给自足的生產生活模式下,保存勤俭持家、热爱生活的态度。他们制作的鞋子不仅实用耐穿,而且朴实、真诚,还具有多维的审美功能。同时,在注重功能性时也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体现了仫佬族民族遵循着实用美和形式美相统一的原则。对仫佬族鞋的形式特征、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挖掘,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再生,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固守根本、传承发扬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李洵,张竞琼.民间绣花鞋鞋底制作工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4]张翔.由绣花鞋看东方文化的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12(5):48.
作者简介:匡迁(1986-),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与民族服饰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仫佬族民族服饰结构与工艺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353);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壮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项目编号:18FMZ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