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雕匠人的归宿

2019-07-09 22:13赵泽民
天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玉料玉雕玉器

赵泽民

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发现了玉。因为玉的稀缺,以及它独具一格的色泽、光彩,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装饰品,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玉器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品中内涵丰富、外表精美、经济价值高的艺术品。

玉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这些价值产生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就是玉雕匠人。“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谚语就很好地说明了玉雕匠人的作用。一个好的玉器一定凝聚着中国几千年来玉雕匠人们的创造、心血和汗水。

一、技术与学习

玉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雕刻品种中最古老的雕刻方式。玉雕技术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十分恰当。所谓切,就是把玉料解开,得到雏形;磋,就是使玉料变成所需的形状;琢,就是在成型的玉料上雕刻花纹以及细节的处理;磨,就是打磨抛光。

一件好的玉器,它所拥有的价值来自它的原材料、雕刻工艺、艺术时代以及历史传承价值。所以在玉雕工艺中,“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是进行玉雕的根本原则,玉雕受到原材料的限制较大,所以玉雕匠人设计的作品大部分是根据所拥有玉料的大小、形态以及质地来构思设计,运用最恰当的工艺手法来创作。也会根据自己的构思需求去寻找适合的玉料,从而使玉器的效果显著,引人入胜。这个过程即为选料。

每一个玉雕都是不同的,所以玉雕的设计从拿到玉料时就已经开始了,设计工作将伴随整个玉雕的过程。造型设计是玉雕设计的第一步,结合玉料的造型、质地、色泽以及透明度的特点,以最大化的利用为前提,设计出舒适、流畅、受人喜爱的造型。造型设计除了要考虑玉料的影响之外,还需要考虑后面的工艺技术,确保玉雕可以顺利地按照设计进行。玉雕匠人在设计造型时,会严格按照“用料干净、制作合理、量料施工、内涵丰富”四个标准来进行,以保证设计的周密。造型设计完成后,即会进行粗绘、细绘。粗绘是把造型和纹样绘在玉料上;细绘是对粗绘进行细节的描绘。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变化,还需要随时对玉料的造型设计进行修改。

玉雕的制作过程是整个玉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制作过程的失误,小的需要进行简单修改或设计,大的则使整个玉料毁于一旦。制作的手法和技巧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还是“如琢如磨”四个字。琢即是利用测铊、錾铊等将玉料中不需要的地方除去,其包括冲、扎两种不同的手法。除此之外,为使所雕纹路更清晰,还要进行勾、撤、掖、顶撞、叠挖、翻卷、打孔、镂空等工艺。中国玉雕的超精湛技艺称誉世界,在我国古代就有阴刻线、勾彻、隐起、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雕、活环等工艺。无论哪种工艺技巧都需要玉雕匠人刻苦的锻炼,耐心的制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厌倦,需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才能设计出物尽其用的玉雕作品。

玉雕的最后收尾工作即是打磨抛光。首先是利用抛光工具将玉器表面磨得很细,再利用抛光粉之类磨亮,最后洗去玉雕上面的污渍,再进行过油、上蜡等操作使玉雕表面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件完美的玉雕一般还会配有其他的装饰品,如木、石、金等制成的底座或匣,与玉雕浑然一体突出玉器的高贵与价值。总而言之,一件玉器的制作,从选料到设计、制作,以及最后的搭配修饰,少则几月,多则数年、无不体现了玉雕匠人的技艺与心血。一件玉雕作品其玉料宝贵,但其内涵的设计理念和玉雕匠人的琢磨之功更宝贵。

玉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學习玉雕技术的过程,也就是在领悟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一个人只有去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从中汲取营养,才能理解玉雕这门艺术。如果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排斥中华传统文化,也就不存在学习玉雕艺术这一说,玉雕匠人也正是通过对古代文化以及古时玉雕技艺的学习,才完成制作以及创新。玉雕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其他工业生产来说,没有那么热门,愿意了解和学习玉雕的人并不多,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寂寞的事情,而学习玉雕这种传统工艺更需要雕玉人耐住寂寞。“琢磨”这个词有着精打细算、推敲的意思,而其本身也是来源于玉雕工艺,因而玉雕匠人们在玉雕时也都十分小心和细心。

一件玉雕作品的诞生,始终无法脱离玉雕匠人们日日夜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玉雕技艺的学习、练习以及创新。

二、生活与经历

当人们拿到一件精美的玉器时,总是会夸赞说玉器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除了来自玉料的质地、光泽之外,大多来自于玉雕人精湛的手艺。许多人也会去赞赏玉雕匠人的技巧与才华,但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玉雕作品中的内涵以及玉雕作品背后玉雕人生活中承受的辛酸与艰难。

玉雕作品的内涵来自于玉雕匠人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好的玉雕作品能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其中包含的内涵与思想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玉雕人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情感和现代人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相结合,经过深刻思考,最终创作出了富有灵性和生命,观看者认同与共鸣的作品。例如,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唐木的《童年的记忆》,有人问他这个灵感是如何得来。他说:“当时我看了蔡国强的烟花艺术,一直就在思考把另外的三件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艺术化!再看了弘一法师与丰子恺的《护生画集》,理解了表达爱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还有叙利亚难民有一张遇难的儿童趴在沙滩上的照片!这种因素综合起来让我把所有的东西串起来,表达了对世界上孩子的关爱!希望和平,平安。”还有如孟庆东的《永恒的主题》、林国华的《民以食为天》、张森才的《春耕》等,或是表达对儿时的思念,或是表达对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思考,或是展现淳朴的民间风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等,都可以让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玉雕匠人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才能创作出新作品。著名的雕刻大师王朝阳在刚接触玉雕时,走的是传统路线,即用玉雕表达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的情感。而当他在此达到顶峰时,他却选择去进修学习,学成归来之后,王朝阳利用那些独特别致但水色不足的翡翠原料创作了《红色经典》这一系列的作品。该作品让观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时,也领会到了历史的激越、悲壮与战争的惨烈。随后厌倦了大都市浮躁的生活之后,王朝阳来到了少数民族的山寨,体验幸福的意义。在那里,他创作了《祝福》《部落的太阳》《感恩》等作品,表达了物质匮乏的艰辛生活中,人们的安静与满足,使观者明白幸福的意义即是简单。

因为玉雕人的追求,玉雕人也常常忍受着常人所没有的艰辛。玉雕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体力活。先设计造型,把一块大石头切出形状,再进行琢与磨,在制作过程中,再进行设计,再进行琢与磨,没有极大的耐心和执着心很难完成这个工作。而有时灵感的迸发容不得休息,玉雕匠人们就需要长时间在粉尘弥漫、噪声刺耳、强光刺眼的环境中工作。因为要消除雕刻时产生的机器热量,所以玉雕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需要给浴室滴水降温,而为了保持做工的精致,他们需要整天赤手接触冷水与冰凉的玉料。工作的单调与枯燥,使玉雕师们产生各种职业病,如视力低下、颈椎病、尘肺等。

三、信仰与责任

虽然玉雕工艺的枯燥且复杂,生活也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玉雕匠人们没有放弃这门技术、这门艺术,而是把此当成一种修行和责任。

正如广州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兆华所说的“玉雕人生就是在于挑战自我,雕刻自己的故事”。因此,高兆华每天都会问自己是否還能雕刻,是否还能创作。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能雕刻和创作,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从1965年至今,一路走来是因为高兆华对玉雕的热爱,因为认定了它,就要走下去,热爱下去。玉雕作为玉雕人的梦,对玉雕人来说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3D打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玉雕师需要在传统的工艺上大胆创新,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化设备、工艺相结合,表现更多复杂的主题,展现玉雕作品的美。

除了古今工艺的结合之外,玉雕人也拥有将不同艺术形式结合,进行创作玉雕产品的责任。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制作玉雕作品,可以丰富作品的语言,赋予其时代的气息。

一名玉雕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将玉雕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社会上的玉雕行业还是以做市场为主,少有真正想学习这门传统工艺,想把它学精学好的学生,所以对玉雕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是对“生命”的延续。例如高兆华为了将此工艺传承下去,从1986年开始就不断地招收徒弟,为了传承,他还积极与高校合作开设玉雕班,目前已经培养300多名徒弟,但他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创作好的玉雕作品,玉雕匠人的一生都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都在对生活进行感悟。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玉雕匠人即使生活充满辛酸坎坷,也要创作好的玉雕作品。为了让“玉雕生命”延续,玉雕匠人以努力创新,积极传承为己任。

[作者单位]

千璞汇珠宝集团公司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玉料玉雕玉器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