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的小说教学探微

2019-07-09 22:22康锦湘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酒客孔乙己鲁迅

康锦湘

摘 要:通过经典小说《孔乙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观念下进行初中小说教学。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说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高效的小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严家炎教授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中这样高度地评价鲁迅小说的成就。他认为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分不开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深入分析鲁迅小说,如何让学生在研读经典中逐渐掌握小说阅读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在人教部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孔乙己》被编入了九年级下册,他的另一篇小说《故乡》编入了九年级上册。这两篇小说都出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前者更为人们所熟知。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可以反映出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的,总会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深处的震动。

我最开始教这篇课文时,比较强调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随着个性化、多样化的小說阅读教学的倡导,我再教这篇课文时,也试着从其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出“文章中出现了几次‘笑?从这些‘笑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含蓄深刻的主题;或让学生从咸亨酒店这一环境的设置中,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从掌柜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探讨当时人性的势利与冷漠……在这样的引导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正确地指出,孔乙己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并能对当时民众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学生读《孔乙己》,读出了他的可笑、可怜、也看到了他的可憎以及深刻的社会原因。

然而,联系鲁迅先生对孔乙己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我又觉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却缺少了学生自己的多样化的个性解读。

那在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著名教育学专家张伟在《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提到了,教师应根据现代小说观的要求,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来进行小说教学,“教师应把读懂人物的深层情感和心理变化作为教学重点”。

张伟先生认为,“传统小说特别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人物解读的教学价值多是学会把握‘扁平人物。”而现代小说则强调人物情感的复杂性与性格的多面性,人物塑造的主要逻辑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人物的复杂性”。在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教师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分析普遍存在过多强调人物的典型性,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确实太多。有了这样刻意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的多元解读。

于是,我在再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时候,进行了新的探索。

首先,在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的情况下,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然后,注重学生个性的品味、再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分组分角色表演后,小组讨论,再进行深入探究。这样能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整合起来,丰富小说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环节,了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大概的故事情节。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及生动的表演,力求再现鲁镇咸亨酒店发生的一幕幕。经讨论,学生分组表演如下段落:

第四段:“短衣帮”嘲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六段:“短衣帮”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第七段: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第八段: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

第十段:孔乙己被打残后。

第十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

表演时,人物简短而又经典的对话,成为学生探讨的热点。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淋漓尽致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对话的内容是什么?效果如何?

比如在研读第四段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解读——

师:酒客们是直接嘲笑孔乙己偷东西吗?

生:没有,原话是“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为什么要从“伤疤”引出话题?应该怎么读这句呢?

生:(思索)酒客们实际是在用“伤疤”这一明显的特征来暗示、引出“偷”的事实。“又”“新”“伤疤”三个词要读出故意捉弄的意思。

师:对这一话题,孔乙己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生1:他不回答,转而要酒。

生2:他可能故意装做没有听到,因为不好意思回答。

生3:他懒得回答,他有文人的清高,不屑与之为伍。

生4:酒客们就是借伤疤说事,是有意捉弄,最好不理。

师:酒客们是否就此闭嘴?

生1:没有。“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直接点出“偷”,还说“我亲眼看见你偷何家的书,吊着打。”

生2:从时间、地点、目击证人等入手,点出孔乙己“偷”的事实。

生3:酒客们是要逼得孔乙己非回答不可,可见对孔乙己偷东西这一事很感兴趣。

生4: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偷”这一错误行为,不是对“偷”本身进行批评、指责。他们感兴趣的,或者高兴的,是孔乙己这一回又有可嘲笑的事了。可见,酒客们无聊至极。

师:孔乙己后来终于回应了。他的回应又应该怎么读?

生1:“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想维护自尊,说自己没有偷。可他的说辞苍白无力。因为对方其实早已有理有据地坐实了孔乙己偷书的罪名,这是孔乙己根本无法抵赖、无法辩解的,可孔乙己还是尽力强辩。因此,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上的外强中干、勉力支撑。

生2:孔乙己很愤怒,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还在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和“偷”是一个意思,可孔乙己嘴硬,玩文字游戏,就是不愿承认“偷”,而且还用“读书人”来说事。

生3:迂腐。已经是落魄潦倒,生活不济了,还在端着“读书人”的架子,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研读第六段时,因为有了前面研读的基础,学生们在反复揣摩、表演时发现,酒客们问孔乙己是否识字是在设陷阱(孔乙己肯定识字),目的就是为了讽刺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可“识字”和考取“秀才”有必然联系吗?“识字”就一定能够考取“秀才”吗?或者说只有考取了“秀才”才可以说自己“识字”吗?面对这样毫无逻辑的错误推论,酒客们不觉有误,孔乙己则是“颓唐不安”,无一语反驳。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当时的科举制度,深深感悟到:整个社会都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似乎读书人,只有考秀才中举人才是出路,否则,就白读了书。孔乙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没考中秀才,是别人眼中最大的失败,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所以,当别人这样说时,他才会颓唐不安,他才会无话反驳。

一问一答中,孔乙己受尽嘲笑。他是迂腐可怜可笑,可那些以别人伤疤为乐的酒客又比他好多少呢?实在是冷漠无情。

学生在多次的角色扮演排练中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几场对话是非常有意思的:没读过书的“短衣帮”居然一再嘲笑读过书的孔乙己,而孔乙己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嘲笑居然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揣摩、品味中不断思索、发现,并被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描写所折服。

这堂课结束后,教室里仍然在进行关于这篇小说的讨论。学生在这次小说教学中,不但了解、明白了小说的语言形式,而且激起了对小说中一些深层语言意义的探究,开始领悟到小说的解读方法。

当然,优秀的小说,值得一教再教。对《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很多语文教师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精彩而成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回顾自己多次教授《孔乙己》的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师在教授小说时,不但需要多角度增加核心教学价值,更要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下,在如何解读小说的方法上努力探究。

猜你喜欢
酒客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梅信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