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各项民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因种种原因,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一系列矛盾问题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时期;保障;改善;民生问题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各项民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因种种原因,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一、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结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个基本的理念,它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两个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理念,它需要落地,需要具体化,如何落地、具体化?就是通过改善民生来落地、来具体化。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应有之义。
2.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样表述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前后表述,尽管有区别,也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有“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或需求。不管是需要或需求,都是“日益增长的”。人们的需求,一是刚性需求,也就是基础性的民生需求,比如生存、安全、不能被饿死、冻死等,这是基础性的民生需求;二是逐渐增长性需求,是慢慢从下往高,不断增长的,也就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怎么满足这个需求?就必须重视对于民生的改善,通过逐步的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3.改善民生对拉动消费、拉动内需至关重要
经济拉动有三个方面:出口、投资、消费内需。原先我们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总额增长很快,但近年来因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现在我们出口的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关于投资,现在产能也严重过剩。所以我们只有像多数国家一样主要依靠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怎么才能让消费内需拉动呢?就是要改善民生。只有改善了民生,广大群众的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增强了,购买力提高了,市场订单就多了,经济就上去了。
4.民生问题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经济成就辉煌,有目共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越来越多,有的地方规模还越来越大。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有拉美、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是民主化问题,与它们不一样,我们国家的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等,很少是与政治诉求相关的,主要围着经济利益诉求,比如征地、拆迁、补偿等。从这点可以看到,只要把民生问题保住了,就可以保住我国中期和近期的社会安全。
二、当前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1.我们的民生制度碎片化,也不太公平
当前我们的民生制度不少,但显得碎片化,比如养老制度,军人有一套,机关事业单位一套,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各有一套,城市无业人员、农民也各有一套,太碎片化了。另外,我们的民生制度还不太公平。如民生福利等,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多,城里人比农民多,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多,体制内的比体外的多等等,不太公平。
2.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比较落后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公益慈善组织,与现实社会和民众联系非常密切,对民生问题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更具有精准性。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还比较落后。比如,2014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款总额3千亿美元,占GDP2.2%,2016年我国占GDP的0.16%,总额不好比,但是比例具有可比性,0.16%对2.2%,差10倍还多。所以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假如中国的比例跟美国一样,我们民生就会大幅度好转。
3.我们的主要考核指标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
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政府制定怎样的干部考核指标,对形成怎样的结果十分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急需要把经济发展上去,蛋糕要做大,所以我们过度看重了经济考核指标,特别是GDP和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曾有效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就必须把民生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考虑进去,跟GDP和财政收入同样重要,否则的话,随着经济总基数和社会总财富的越来越大,以前的片面导向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迅速增大。
4.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还不够合理
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是: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如2001年到2015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6%,而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增长仅9%和7.9%,只有一半。另外,民众税负也比较严重。去年我国公共预算收入15.96万亿,平均每个人就是1.1万,太高了。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的税率是45%,远高于发达国家。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
当前改善民生是十分紧迫的问题。民生问题一旦久拖不决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还有可能向别的领域蔓延。一旦向别的领域蔓延,比如民生问题与政治问题放在一起,就会变成争夺政治权力的问题;民生问题一旦与民族问题捆绑在一起,就会变成民族独立的问题;民生问题一旦与宗教问题捆绑在一起,就会变成宗教与世俗世界、宗教不同派别之间的激烈对抗问题,整个社会将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解决民生问题就会困难重重了。所以千万不要让民生问题久拖不决,向别的领域蔓延。
2.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只有把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新举措,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3.要统筹谋划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十九大提出了“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明确要求。当前,必须从新时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入手,在统筹谋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围绕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保障与改善并举。既要立足全局,纵深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又要突出重点,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当前,要着力补齐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社会福利等民生短板,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贫困残疾人等优抚群体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制度,推动社会福利服务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努力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4.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贫困既是贫困人口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必须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要将深度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加快补齐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和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的短板;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催生精准脱贫外在措施与贫困人口自我奋斗协同发力的动力,不断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要推动精准脱贫与社会保障的精准衔接,着力夯实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返贫的社会保障基础,使贫困群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简介:
陈长胜(1969--)男,河南省博愛县人,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