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进
学校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满足儿童生长、生活和发展需要为目的的制度化生活的社会组织机构。[1]学生学校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切活动,它是学生的存在方式,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活动,也是学生的生命不断有意义的展开过程,既包括学生的课堂生活,也包括课外生活,既包括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2]学生学校生活是贯穿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生活的品质不仅影响学生当下生活的品质,而且还将影响学生将来生活的品质。为此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学校这一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场所,在学校个案班级通过访谈、观察、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学生鲜活的学校生活材料,进一步从学生的视角呈现、梳理、总结学生学校学习的经验与问题。
在开展学生学校生活个案研究之前,课题组开展了首都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班额班级中的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五、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抽取五年级学生3221人,八年级学生3231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负荷、学习归因、学习感受等7个方面学习现状,从宏观与整体层面掌握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班额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再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典型个案学校,聚焦这些典型个案学校开展不同班额班级学生学校生活现状研究,包括在校时间、课堂学习、课余生活、学校学习感受等4个方面内容。从微观与部分层面进一步分析不同班额班级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总结典型个案学校不同班额班级学生学校生活的特色与可借鉴之处。
学生个案研究选择了4所学校,其中小学选择了2所城区小学、1所郊区小学,为中等班额班级和大班额班级,1所城区中学,为中等班额班级,所选学校有如下特点:
1.所选学校个案的班级学生参加了课题前期的学生问卷调查。
2.所选学校个案的班级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值高。
3.所选学校个案的班级学生的家庭学习条件较好。
4.所选学校个案班级学生学习压力显示较轻。
为此,聚焦4所学校个案,呈现学校个案班级学生的学校学习鲜活的现状,总结、梳理学生学校生活的经验。
个案研究主要收集学校个案更为多样、丰富、鲜活的学生学习现状资料(主要是文字、图片,而不是数字),研究的重心在于关注人们习以为常的学生学校生活实践,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丰富个案研究的资料。其中访谈法是研究者直接面对学生,通过问题与对话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课堂观察法是通过研究者走进课堂,随机观察课堂学生的行为表现,间接了解学校个案班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文献研究法是研究者间接面对学生的作品,更为全面深入掌握到访谈、课堂观察所没有发现的学校个案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细节与问题。
1.访谈法:对学校个案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访谈。拟定班主任、学生访谈提纲,与班主任座谈了解学校个案班级的整体情况与被访谈小学生的情况。抽取典型学生开展学生访谈,每所学校抽取来自同一个班级的6名学生,4所学校共计抽取24名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代表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等不同类别特征。访谈学生是为了了解他们在校时间、课堂学习、学生课余生活以及对学校学习的感受。
2.课堂观察法:通过进入课堂开展随堂听课观察,了解个案班级与被访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3.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类资料,包括教师教学随笔,学生的作文、随笔、个人档案、评价手册等,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现状。
围绕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以及感受方面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户口分布、借读情况。
2.学生在校时间。包括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上课的节数等。
3.学生课堂学习。通过课堂观察、访谈以及学生作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现状及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对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评价等。
4.学生课余生活。
5.学生对学校的感受。
所调查的中小学个案班级,小学班额分别为42人、41人、39人,中学班额为38人,即2所大班额班级(40人以上的班额),2所中等班额班级(30-39人班额);从性别上分析,3所班级男生略少于女生,1所班级男生多于女生;从独生子女角度分析,班级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且城区小学个案班级的独生子女比例高于郊区小学个案班级;从户口角度分析,大部分学生为北京市户口,且郊区个案班级的借读学生比例高于城区个案班级。
通过与郊区小学个案班级的班主任交流,发现班级学生有8位是普通的农民工子弟,四分之一学生家长下岗,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了解到这所学校个案班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属于中等偏下水平。通过与城区2所小学与1所中学个案班级班主任交流,发现学校个案班级学生家庭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1.学生在校时间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3所学校个案班级学生在校时间相差不多,每天6节课,其中有2所学校安排了学生可以自愿参加的管理班,1所学校安排了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时间均为8小时(包括中午学生在校午餐时间与午休时间)。个案中学每天7节课,在校时间为8小时40分钟(包括中午学生在校午餐时间与午休时间)。
表1 学校个案班级学生在校时间一览表
2.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1)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课堂学习,课堂表现积极,对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良好
为了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我们开展了随堂听课观察,分别观察了1节语文、2节英语、1节数学学科的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并结合课后的学生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不同小学个案班级教师均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郊区小学个案班级的语文课上,教师采用了自读课文、讨论、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城区小学个案1班级的英语课上,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两人结对、全班抢答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是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注意发挥语言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使中等以下的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得到帮助,获取信息,体验成功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城区个案2班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数学活动,回顾、复习面积公式,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城区中学个案班级英语课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课后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堂效果评价良好,有的学生喜欢课堂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喜欢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喜欢教师。郊区小学个案班级100%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这节课,喜欢的原因第一是喜欢这节课的教学方式,第二是喜欢这节课的内容,第三是喜欢老师。城区小学个案1班级82.5%的学生喜欢这节课,48.5%的学生喜欢这节课的教学方式,35.5%的学生喜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16.1%的学生喜欢任课老师。城区小学个案2班级97.4%的学生喜欢这节课,89.7%喜欢这节课的教学方式。城区中学个案班级76.3%的学生表示喜欢这节课,其中51.0%的学生喜欢本节课的内容,36.7%的学生喜欢教学方式,12.2%的学生喜欢任课老师。
学生课堂表现专心,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郊区小学个案班级90.5%的学生感觉自己很专心,69%的学生认为全部学会了,31%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学会了,且有78.6%的学生认为学会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讲得好,有54.8%的学生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城区小学个案2班级有97.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专心听讲,64.1%的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问题,87.2%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回答问题,其中53.8%的学生回答了3次以上的问题。城区中学个案班级57.1%的学生全部学会本节课内容,42.1%的学生认为自己大部分内容已学会,且有86.8%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讲专心,73.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好。
(2)学生喜欢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个案班级学生喜欢老师亲切、幽默、轻松的教学风格,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中学个案班级学生喜欢老师幽默、思维含量大、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时间的教学方式。郊区小学个案班级学生在随笔中写道:“数学老师带我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领略数字的魅力;语文老师带我们阅读那些经典的文章,学习写作的技巧;科学老师带我们做有趣的实验,探索科学的奥妙;美术老师带我们做有趣的实验,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城区小学个案2班级被访谈的学生谈道:“希望老师适当地调节一下课上的单调气氛,开一些玩笑,逗学生乐一乐,在寓教于乐中轻松学习。”城区个案中学被访谈的学生希望有多一点空间去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活动与讲解相结合等。一位被访谈学生谈道:“不是特别希望老师全都是活动,稍微有一点儿,然后让我们调节一下气氛。”
被访谈学生对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区个案中学被访谈学生提及英语学科的英语剧的排练,历史学科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鼓励学生多操作计算机留下了深刻印象。郊区小学个案班级一位被访谈的学生谈道:“今天,老师讲的是《鼎湖听泉》,老师引导我们走进那叮咚的泉水交响乐中,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泉声一点一点地流入同学们心中。我随着泉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大声质疑。”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这一节是语文课,老师准备在教室里举行一次推销会,锻炼我们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都十分兴奋,等待着老师来上课……我们的推销会在快乐而又紧张中进入高潮时,铃声又响了。下课了,我们还沉浸在那欢乐的气氛中没有醒来。这可真是一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3)学生认为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开展分层教学与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中小学个案班级学生都认为老师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促进所有学生获得学习的提高与进步。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分层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多元要求,给予学生追求学习进步的希望与空间。城区小学个案1班级班主任介绍道:“给学生们提供一种状态,比如说考试,我不会用高低分数来衡量每一个孩子。因为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他们有差异,但是我觉得他们只是理解的快慢问题,没有说理解到不到的问题,所以我要给孩子希望,告诉学生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你只要努力就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城区小学个案2班级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让所有学生真正获得学业上的收获,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学习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要满足中等水平学生、中等以下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思维比较活跃,课内的内容,根本就不能满足其需要,我就给他们找点有趣的事加以引导”。“我们班有那种比较慢热的孩子,这种孩子的特点是你刚讲新知识的时候,他可能接受比较慢,别人两分钟听会了,他需要五分钟十分钟,甚至是一节课,等到他一旦真理解,记得特别扎实”。郊区小学个案班级班主任在谈到如何对待学生学习差异时指出:“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跟上,有的时候练的稍微少点,个别学生的成绩稍微差一点,但绝对跟不上的没有,这班的学习差异不是特别大。”
教师在对待学生差异方面还注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郊区小学个案班级班主任介绍说:“学校提出不许给学生留过多的家庭作业,所以我们只能在课堂上提高效率。”
教师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找班级中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个案中学在被访谈学生中就有互帮互学的同学。中学个案班级的班主任谈道:“我们班有‘一帮一’的活动,就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另一个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大家一起进步。”一位同学在随笔中记录了同学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她还告诉我,学什么都要抓住规律。真的是从心里感谢她。因为有了她,我的物理成绩提上去了,我对物理的兴趣也比以前浓厚了。我真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好社友、好朋友!”
3.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小学个案班级开展了比较丰富多彩的校园课余活动,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活动,如组织了生物、历史、英语、管乐、航模、美术、舞蹈、合唱、体育等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了科技节、艺术节、摄影比赛、体育比赛活动。个案学校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了参观实践活动,如参观青少年职业体验馆、自来水博物馆、天文馆、古动物园、国家大剧院等。学校在开展课余活动时,还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如郊区小学个案班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刚搬进新教学楼,冬天暖气不足,由学校统一提供椅垫材料,组织学生做椅垫等;城区小学个案2学校根据学校距离地铁站近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了地铁排队日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对学校组织开展的课余生活体验丰富。郊区小学个案班级一位学生写道:“一场简简单单的运动会,给我们带来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还有什么比这份真情更值得珍惜?还有什么比这份情谊更值得庆祝?还有什么比在校生活更可贵呢?”一位学生在自己动手做椅垫后写道:“校长为了我们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发材料让我们自己亲手做个椅垫,从此,我的座位上就飘荡着一种不散的温暖。这温暖来自学校的关心、妈妈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中学个案班级学生在随笔中描写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校园,青春,两个关联的名词。青春在校园中度过,校园洋溢着青春。每天坐在课桌前,望着窗外普通而又浸满了幸福的景色,总有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还有空旷小操场上三三两两的笑脸。肃穆萧瑟的寒冬掩盖不住几抹淡淡的青绿,阳光透过细细的枝条间隙洒落一地,光影游戏清澄明亮得如同孩童的眼眸。”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也促进了学生成为学校主人的意识。城区小学个案2班级一位学生在关于学校环境的建议书中写道:“为了学校有更好的环境,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用广播和宣传栏来告诉同学关于环保的小知识;二是组建环保小队,监督学生的环保行为;三是号召同学做环保手抄报。”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一位学生还对北京市尾号限行更变提出了自己的提案:“建议1和5,2和6,3和7,4和8,9和0组合,这样既把车辆多与车辆少的尾号合为一天,改善交通,又满足了市民的要求。”
4.学生对学校生活感受良好,有归属感,有一定的竞争感与压力感
小学个案学校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感受良好,评价积极。根据前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班额班级学生学习现状个案学校在对学校生活感受与学习压力方面均好于北京市抽样调查群体。具体见表2、表3所示。
表2 小学个案学校与北京市抽样总体对学校生活感受(%)
表3 小学个案学校与北京市抽样总体的学生对学习压力的自我评价(%)
学生们认同学校的管理措施,对所在的学校与班集体有归属感。郊区小学个案学校班级学生在作品中写道:“学校为五年级举办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班会——减负流淌出快乐。学校理解我们,减轻我们的学业负担,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感谢学校让我们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学习做人,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就是我对这节班会的看法。”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对所在班集体的归属感:“如果把我们班集体比作乐团,那于老师就是指挥。在于老师的指挥下,才能演奏出动听、悦耳、和谐、欢快的乐曲。”城区中学个案一位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概括道:“在我看来,校园生活是美好的。学校有良师益友,有活动的空间,有朋友的帮助,还有欢愉的课堂……这些美好,是多么难以忘怀的呀!”
学生在作品中也描述了同学之间互相激励的良好的班级氛围。一位同学对演讲班会中的掌声记忆犹新:“掌声——失败背后的支撑者,掌声——成功背后的激励者。掌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能使人创造奇迹……就在结束的那一刹那,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比上一次更真实、亲切。那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发自内心对他的赞美和鼓励!我看到,他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个案班级的学生不仅把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更把学校视为互相竞争、超越自我的场所。一位郊区小学个案班级学生写道:“校园的生活是精彩的,那婀娜的舞姿,激烈的比赛,越难越兴奋的数学题,受益匪浅的文章;校园的生活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校园的生活是有情感的,朋友的爱,老师的爱,随时帮助我们。”中学个案班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不是一帆风顺,充满了风波与挫折,但我们不能被它吓倒,不能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就像《水手》这首歌所唱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4所个案学校呈现出学校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学生身体、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个案中小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常规的学生课堂学习,而且呈现了精心设计的学生课余生活,这些都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学生的学校生活从显现层面可以分为课堂学习、课余生活,其中课堂学习是通过学校提供的课程学习,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课余生活既有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又有师生、生生交往的活动,还有学生个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从隐现层面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其中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课余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而课堂学习与课余生活则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共同重要平台。其中学生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习惯发展,表现为认知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3]
4所个案学校都对学生发展的内涵达成共识,即学生发展不仅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增长,学科能力的提高,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在这样的多元理念指导下,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就不会仅仅聚焦在课堂学习,而且会拓展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全面、开放、长期的视角理解学生发展,就不会将学校学生生活设计成只围绕着考试评价这一项评价指标上,而是以多元的视角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学校不仅承担着发展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中心任务,也承载着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特长的意向,更是担当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品格的价值导向。使学生通过学校生活真正体悟到学校生活的意义以及价值所在,促进学生身体、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4所个案学校注重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课堂教师教的研究,更关注课堂学生学习的研究,在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注重情境引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问答、开展同伴互助、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开展分层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多种有效策略的探索。如在教学方式方面,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了自读课文、讨论、提问等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小学英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两人结对、全班抢答竞赛等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了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策略开展学习活动。这些策略激发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间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4所个案学校都认为学校课余生活是学生课堂生活的有效补充、说明与延伸,是不可替代的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之一。在学生课堂学习之余,均根据学校学生的发展现状,精心设计与实施了丰富的课余生活,有的学校组织了生物、历史、英语、管乐、航模、美术、舞蹈、合唱、体育等兴趣活动小组,有的学校开展了科技节、艺术节、摄影节、体育节活动,有的学校组织了参观青少年职业体验馆、自来水博物馆、天文馆、古动物园、国家大剧院等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课余生活广泛涉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无疑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课余活动有效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给学校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社会能力、情感态度的丰富与提升。
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与投入,是学生在学校情感依托的状态,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生活意义的获得以及安全感的增强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学校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用友善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学校归属感。[4]4所个案学校教师通过设计与实施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努力为全体学生营造班级友好、民主的氛围,通过积极有效的课余生活,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交往模式与友好信赖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5]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感、满意感、自我实现感。从而真正实现学校生活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