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庆良 马文武
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城市民族工作重点地区之一,全市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近10万人,有2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峰时约20万人,主要来自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这一核心理念,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了少数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民族和谐一家亲,团结之花满江城”良好局面。
坚持以深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围绕“接纳包容,引导适应”的目标,通过优化环境,创新服务,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生活,较好地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目标。
从2014年开始,武汉市承担湖北省新疆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工作站日常运转。为了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尽快融入武汉这个大家庭,适应城市法治化管理,结合实际编印《武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来汉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汇编》,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为重点,在全市设立了16个社区教育服务点,开办夜校,聘请20名新疆籍选调生担任语言授课教师,培训新疆籍群众2500多人,基本上实现了在汉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全覆盖。同时还举办“来汉少数民族汉语诵读比赛”来检验培训效果,80%以上的学员基本达到了开口能讲、动手能写、沟通无障碍的水平。部分社区还建立了社区QQ群,微信等“微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医入学指南、就业创业信息等资讯。针对对口援助西藏山南乃东贫困农牧民,先后安排经费100多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经培训的学员,大多实现了就业,有的还自主创业。2018年开办的新疆籍在汉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全部实现了在汉对口就业。
近年来,武汉市本着“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的原则,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坚持用好用活学校和社区这个平台,组织118名社会爱心人士与新疆内高班、武汉市西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结亲结对”活动,利用春节、藏历年等重大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连连看”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氛围。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五个认同”活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灵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好百步亭社区这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开展“民族心连心”“友邻节”,推行干部和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结对子、交朋友,通过举办“万家宴”,邀请社区各族群众和辖区汉铁高中新疆班的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品湖北菜,聊家常,表演节目等形式,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武汉市先后涌现出西藏中学等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0多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探索出“党建引领、服务先行、共建共享”的民族团结创建“百步亭模式”经验,培养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居买尼亚孜·肉孜,致力于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斯朗·丹增曲培,在汉创业并带动家乡各族群众就业的库尔班江·泰吾力克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武汉市基础教育现有西藏中学、市49中、洪山高中,市第1中学新疆班、汉口铁中新疆班、江汉区汉口回民小学、武昌区回民小学、江岸区爱心幼儿园等11所民族教育学校,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5万余人,全市基本形成民族学校集中接收少数民族学生,普通学校分散就近招收散居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机制。学校一贯秉承“最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办学理念,以“知礼端行、自信担当、包容大气、志趣高雅”为德育目标,以活动体验为实施路径,构建起“习美、创美、传美”的德育课程体系,从思想引导、灵魂塑造、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性德育教育。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学和共乐,推进混班教学,选派部分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分批次、按步骤插入本地班级,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娱乐,共同健康成长。
在新疆内高班和武汉西藏中学,注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广泛开展学生互帮结对子、魅力中文秀等活动,帮助新疆、西藏来汉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通过语言关。同时,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服务管理、社会实践中广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爱党爱国。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完善入学录取政策,优化师资力量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武汉市西藏中学从2007年至今保持高考上线率达100%,成为全国内地西藏学校高考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武汉一中、东湖中学、汉口铁中新疆班近三年高考上线率均超过9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在武汉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