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019-07-08 19:58石义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同伴教育内涵特征

石义琦

【摘 要】混合式同伴教育着眼于智慧互联时代传统意义的同伴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研究。在吸收了当今同伴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同伴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四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炼出了智慧互联时代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教育模型与关键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因素、支撑环境与学习平台等成果,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线实践案例。

【关键词】智慧互联;同伴教育;混合式同伴教育;特征;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5-075-03

传统同伴教育的发展与困境

同伴教育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大家对它的认识有时比较狭隘,基本上等同于同伴学习或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其实同伴教育更侧重于同伴学习、交流与分享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并不是一味的知识传递。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小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他们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会成员一起活动、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渐完成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中,学会了做事情,懂得了好多不懂的东西,知道了好多游戏规则和社会规则,他们的智慧增长了,社会化进程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

我国《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同伴教育的典型论述。此外,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记入《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它们无一不是深刻表达了同伴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诠释了同伴教育的两个核心,即人的成长环境与成长同伴。

国外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在教育领域,近些年同伴教育也得到了全球教育专家的关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互联网+”布局中小学教育“新征程”。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趋势。在线教育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同伴教育体系中的同伴面对面学习、分享与互动方式,已经不能保证学校、家长、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教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因此,智慧互联时代如何开展同伴教育,是很值得大家研究的。结合互联网开放性、分享性、互动性,突破时空,来弥补目前同伴学习、分享与互动的局限,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同伴教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混合式同伴教育内涵

同伴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学领域,它从理论上既有学习行为活动的发生,也有教学方法的指导。其实同伴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形态,因此,目前广泛运用的定义都呈现教育视角。吕姿之和高源(1999)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从同伴教育含义和特征讨论的文献资料来看,学术界在此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采用的都是相似的定义和特征描述,只是在具体的表述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

笔者对智慧互联时代的同伴教育产生了新认知,因为互动的平台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的半衰期也缩短了,互联时代让人们的分享与互动更加方便了。因此,传统意义那种线下面对面式的同伴教育机会越来越少,创造条件与机会越来越难,而且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同伴的建立问题。目前研究的同伴教育都強调同伴是“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通过作者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重要,其实“忘年交”这个概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笔者研究得出:同伴的建立核心是“同伴相互认同”,与年龄、性别、地位和环境相仿性关系不大,才出现了生生同伴、师生同伴、亲子同伴、师师同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同伴等同伴类型,他们跨越了年龄、性别、阅历等界限。只有同伴相互认可,才能更好地开展同伴之间的学习、分享与互动,从而实现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目的。

因此,笔者对智慧互联时代同伴教育重新定义,称之为“混合式同伴教育”。混合式同伴教育是指建立在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基于智慧互联的学习环境,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开展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内涵,一方面是指同伴理念的混合,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的混合,还有是学习方式的混合。(1)同伴理念的混合,是指同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认知水平相同的人群才是同伴,更应该是打破这些局限,只要是相互认同的人,在一起都可以成为同伴,即学生与学生同伴、老师与学生同伴、家长与学生同伴,甚至可以是社会人员与学生都可以成为同伴,这是广义的同伴,这样才可以实现不分级教学、引进社会资源进校园等教育行为的开展。(2)教育方式的混合,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式的同伴教育,实现虚实结合式同伴教育,既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同时更需要突破时空的网络分享与互动,解决同伴之间的时空限制、学习深度思考的时间需求,因为面对面交流,深度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空间无法统一。(3)学习方式的混合,即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是以课程、任务、研讨会等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非正式学习是包括信息和内容在内的一切事物,会议、书籍、网站等,或者是非正式的人与人的交流,例如交谈、讨论、会议等。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你都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和事学习。

猜你喜欢
同伴教育内涵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抓住特征巧观察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运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异性交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