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珍
摘要: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回应更能给双方创造积极情绪,从而增加人际互动幸福感。
關键词:谢谢;不用谢;积极语言;积极情绪;幸福感
中考第一天结束了。L老师跟我描述她在中考考场上给学生发卷子时,学生都表现得很有礼貌,都在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她很震惊,也一一礼貌回应“不用谢”“不用谢”。随着她的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的脑海里呈现了一连串的“谢、谢、谢”和“不、不、不”的声音和师生那种仅限于礼尚往来层面的互动画面。
L老师听到孩子们一声声“谢谢”时心情很高兴。她为学生懂礼貌讲礼貌而欣慰,更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有意义。我想到了助人为乐,想到了自我价值体现。L老师跟我分享她用“不用谢”一一回应学生时也很自豪。她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说到这里根据惯常思维,这样的一问一答师生互动已经很得体了,尤其是在考场上,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家都是习惯“不用谢”来回应“谢谢”。
可我总感觉她的回应还可以更有深度。我不由自主地质疑:老师听到“谢谢”难道不是真高兴吗?难道真的不需要学生说“谢谢”?老师不愿意接受学生的谢意吗?那为什么要说“不用谢”呢?这明明是违心说话吗?说到这里我也会对自己说你这是与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对抗。我承认我的确是在思考这个对抗。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恩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学生有感恩心说“谢谢”,而老师说“不用谢”,假以礼貌回应实在是淹没了人际之间真实与真诚,与当代感恩教育相悖。一句“不用谢”瞬间就把充满热度的喜悦和欣慰的积极感受降温了,无意间起到了否定孩子的感恩之心和标榜道德的暗示作用。这正是中国文化中用礼貌压抑真情实感的一个例证。这种“口是心非”会让双方的情感链条打结,说严重了就是培育虚伪人性。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不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非精华部分,应该去除,不必再礼貌而违心地说“不用谢”。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回应更能给双方创造积极情绪,从而增加人际互动幸福感。积极语言定义为: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
根据以上积极心理学理论,发生在考场上的“谢谢”的回应方式怎样才具有积极语言效果呢?英语回应“thankyou”方式,却惊人发现其实尊重原文翻译就很合适:“Its my pleasure”意为这是“我很愿意做的事儿”或者“Thats all right”那是“正确的”;亦或“OK”意为“这是好的”;甚至“thankyour thank”意为“谢谢你的谢谢”。
考场上时间和场合都有特殊性,如何回应学生的“谢谢”会更合适呢?毕竞这些学生即将面临他们一生中第一次重要考试,如何让他们感恩的美德在考场上发挥更大价值呢?反复讨论,最后还是确定用“微笑”并且配以“0k”手势回应更适合,更有积极意义。仔细剖析这无声语言,不拿体会到它能表达多种含义:我收到了你的“谢谢”很高兴、我为你有感恩之心而感动、我会更愿意为你服务等等。这样的回应会不会有一种由“礼貌式”浅层回应升级为“肯定式”深层回应?其实具有积极语言的功效。一是希望学生能够把这种感恩的品质得以巩固。
其实只要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切都是教育,越是点滴平常小事儿越是意义深远。中考考场不熟悉的师生也可以产生教育。
L老师跃跃欲试,她说明天考场发卷子当学生“谢谢”我时,我不再说“不用谢”,而要微笑看着他们,并且做一个0k手势肯定他们鼓励他们。我让了L老师想像一下这样回应自己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她说她的心情会变得更愉悦。考场上监考老师发卷子时在不违背监考纪律前提下回应给学生的一个笑脸和一个肯定手势,孩子们的积极情绪可能就会被激发,思维会变得活跃,答题会变得顺畅,中考成绩会得到突破。礼貌之举、感恩之心的“谢谢”发挥了深层次意义。
中考第二天也结束了,L老师第一时间打电话汇报她的尝试,她说一切都如愿发生,孩子们依然很懂礼貌知感恩,她以她最美笑脸积极回应,当学生看到她打一个OK手势时,表情瞬间变得轻松。她说这场中考监考她收获了如何运用积极语言技术,她敢于向“不用谢”说“Bye-bye”,用“微笑”呈现真实感受,用真心回应学生们“OK”,暗示出“我很愿意为你做事儿”“听到你的谢谢我很开心”等积极语言。感觉漫长的监考变得很享受,因为她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仅仅给学生一张笑脸一个肯定的手势就可以帮到学生,可以遇见监考场上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