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翔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不仅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也有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组织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笔者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意义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政教育
1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分析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纲要》第七部分的民族文化保护中指出《大学语文》应在社会教育中传习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进而帮助社会树立良好风气。早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的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对一个人来说,人文修养和科学知识可谓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同于高中的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染教育、兴趣教育重要基础课程,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其知识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更能够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思政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阶段必修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大学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无功利性、实际上蕴含着更高层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具有美学特征的人物、意象、叙事情感中来濡染接受者。
3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措施实践
3.1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整合,深入挖掘富含爱国教育、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等元素的名篇佳作,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语文学科中蕴含着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屈原《离骚》里蕴含的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切为民情怀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文本和有效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在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的传播,同时还要重视道德的教育。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将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并且要将这些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知识与现代社会与学生生活加以连接,发挥语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与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3.2注重教学教法,做到形式多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已经不适应长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元且创新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审美和思想道德状况,创建与之相关的语文教学模块,以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的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3.3加强思想教育,提升教师素质
语文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舞台之一,而老师大学语文课堂的引导者者,在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所以,思政教育工作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为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培训与指导,除了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好的各种调研、培训工作,还要深入社会层面,关注国际民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做到对思政教育所涉及的信息、理论知识“胸有成竹”,以确保能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顺利开展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