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送课到校”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9-07-08 06:29张雯雯张晓凤袁凤周羲玲朱云
丝路视野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志愿者大学生

张雯雯 张晓凤 袁凤 周羲玲 朱云

摘 要:“送课到校”活动是教育志愿者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有很大意义,也给参与送课的志愿者带来诸多益处;目前,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设施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送课到校”活动,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同时也应不断反思。

关键词:送课到校 志愿者

“送课到校”活动是教育志愿者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这类活动不论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送教一类的活动中,常见的形式有“送教下乡”“送课上门”等,而高校开展这类活动主要采用了“送课到校”的形式,主要帮助一些缺少课程和专业教师的中小学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促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會公德, 倡导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志愿者是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需要的、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不难看出,志愿活动的内涵即为:自愿、无偿和公益性质,此外,志愿者活动还具有教育性、稳定性、创新性等一系列的特征[1]。

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通过参加“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让困难群众减少忧虑;通过帮助孤寡老幼、残疾人、军烈属、五保户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孤寡老人身边有儿女,军烈属身边有亲人,伤残者身边有兄弟姐妹,特困户得到关怀和照顾,让祖国大家庭更加富有凝聚力,促进了社会保障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高校开展“送课到校”活动的现状

“送课到校”是送教活动的一种创新形式,是由高校的指导老师组织志愿者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教学的活动,该活动主要弥补中小学的部分课程以及专业教师的空缺,以帮助部分中小学完成教育资源的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送课到校”活动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实践方式,但这一活动的普及程度并不高。问题在于高校“送课到校”活动所“送”的课程并非考试课程,一些中小学对此并不重视,因此一些中小学选择不接受这一活动在其校内开展。由此可见,“送课到校”活动的开展并不十分顺利。

三、“送课到校”活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虽然“送课到校”活动目前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但是这一活动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实践方法,所以,对于这一活动的实践,更多的是在探索与发现错误中前进,通过对志愿者以及指导老师等人的访谈结果,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问题

一方面,“送课到校”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中小学,这类学校往往地处偏远,志愿者会在交通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保证良好的状态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学校周边,一些安全保障措施并不完善,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二)志愿者的经验问题

在志愿者的经验方面,由于志愿者大多是首次参与此类活动,所以送课志愿者虽然经过选拔,也有老师进行指导,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仍有不足。一方面,志愿者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所做的准备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会有所偏差,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志愿者面对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管理失范等一系列的情况。

(三)态度问题

“送课到校”活动所“送”课程大多并非主要课程,一些学校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从而将“送课”时间移作他用,同时,志愿者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重视态度很难树立教师威信,导致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在“送课到校”志愿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志愿者经验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所以,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这一活动的开展。

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以帮助志愿者解决在“送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其次,在志愿者的实践经验方面。从高校角度出发,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实践内容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从志愿者角度来看,可以参与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外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最后,在“送课到校”一类活动的相应课程的知识普及等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端正态度;同时,高校也应该保障志愿者的“送课”质量,以此获得人们的重视。

四、“送课到校”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开展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志愿者活动是一项自愿、公益的活动,通常都是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利他主义精神以及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坚毅的性格特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推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凯,陈霞.评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及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6,3(27):218—220,223.

[2]付盈.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6—10.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8年贵州师范学院校院联合研究项目:乌当区送教志愿者志愿活动参与动机(编号2018DXS039)。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