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录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终端技术日益成熟。MOOC教学平台的兴起与发展为高校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从传统写作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MOOC理念探索高校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两年的实验和调查,我们发现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写作课程的学习成绩,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84-04
随着通信互联技术的发展,电子移动终端因为其方便移动特点,开始大量涌入大学课堂。近年来慕课(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建设和研究成为国内外在线教育的热点,Coursera、Udacity、edX 等MOOC 平台迅速兴起,国内外顶尖大学纷纷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MOOC以其优质教学资源,带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新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受到了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关注。清华大学前任校长陈吉宁表示[1],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相比较传统的网络公开课,它具有更加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较完善科学的学习评测方式,督导力度更强,能够精简教学安排等优势。目前,高等教育写作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列入大类基础课,借助MOOC创新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轻松获得大量信息,导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信息量巨大,上课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内对知识进行消化和拓展,一味地被动接收信息,降低了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力度。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短短的课堂内不得不讲解大量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不能照顾写作基础知识偏差的学生,导致大量的同学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大多数高校的写作课教学依托“百篇文”写作来辅助写作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写作课堂知识讲解对于学生“百篇文”创作能力的提高的关联度并不高,放羊式的“百篇文”写作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收效甚微,成了学生学习写作课程的负担。这也是作文抄袭现象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传统的写作课堂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导致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难以落实,亟须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 基于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设计思路
通过写作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依托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写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该平台包括课程信息、班级管理、课程资料、教学计划、练习考试、统计分析、笔记、讨论区和公告等九大板块。课程信息:介绍写作课程基本情况。班级管理:每个教师对所教班级进行管理,包括导入学生,导出成绩、定点发布教学信息等。课程资料:团队上传的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相关材料。教学计划:安排本学期写作课程的授课计划。练習考试:发布作业、批改作业,单元测试或考试。整个教学过程均在线完成,学生由教务处导入平台并被各任课教师导入所教班级以后,进行本学期写作课程在线教学,学生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发帖、撰写笔记等,遇到不懂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教师,教师可以在线回答学生问题。整个在线学习课程必须在下次课之前完成,作为线下课堂讨论或案例评析的前期基础。线下课堂教师根据在线学习情况,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或对案例作品进行评析。作业和考试可以设定时间在线完成,教师在线批阅并反馈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写作效果。MOOC写作课堂做到全方位把学习时间和主动性交给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两点,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课堂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谈论的习惯;课下引领学生,指导他们获取和利用学习资源的方法。
(二)设计措施
1 课程体系
首先,依据写作课程大纲安排MOOC写作课程的知识体系。比如写作(1)主要训练文学文体写作,散文是训练重点,那么写作课程的授课计划就围绕散文训练进行设计。写作(2)主要训练实用文体写作,评论是训练重点,那么写作课程授课计划就围绕评论进行设计。做到“依据大纲,参照教材,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要求,完成MOOC写作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其次,依据写作MOOC教学大纲,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每部分教学计划内,根据传统的写作课程知识,安排相应的课题教师拍摄教学视频。根据心理学最佳接受时间要求,每个教学视频控制在8-12分钟,也就是要求教师将传统的知识精简压缩、突出重点进行讲解。最后,上线的教学视频按照教学计划和发布要求形成学生的学习链条,衔接知识结构,形成MOOC写作课程的线上资源体系。
2 课前准备
课前任课教师要公布写作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和考查重点。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或PC观看线上教学视频并撰写笔记、发帖等(考查要求)。线上学习内容是课堂讨论的重点,必须充分掌握。教师要提前熟悉学生课前线上的学习内容,并根据写作相关知识结合案例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比如散文写作,该教学视频一共有三个,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个教学视频的在线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散文写作教学视频中涉及的散文基础知识和散文写作技能知识进行课堂问题设计,并将问题制作PPT课件,以备课堂学生讨论之用。
3 课堂讨论(评析)
任课教师主要根据设计的系列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可以个体启发提问,也可以组建小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让学生总结发言,启发学生对重点或难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完成相关知识的巩固训练,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任课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评析作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必须提前熟悉并掌握教学视频知识;二是必须能够发现和预判学生所面临的难点知识并以问题启发的方式加以解决;三是选择合适的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讲评来理解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思考。MOOC写作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课后任务
首先,教师教学反思。任课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情况,反思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问题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启发学生对难点问题的思考,从而为以后该课题的设计提供改进措施。
其次,课后教师要在线完成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反馈。根据课堂学生讨论的情况,遗留的问题需要线上继续补充和回答。对作业的批阅要及时,不但给予分数,而且还要给予评语,因为评语对改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正如葛丽芳②在对自我评阅、同伴互评和教师评阅三种写作反馈形式的分析中指出,教师的评判反馈能够激发学生感悟写作策略,掌握写作技巧,从而增强自我修改意识并提升写作水平。
再次,学生课后要完成课堂讨论总结,并发帖。教师根据学生发帖情况,选择置顶精华帖(加分),并给出理由和评语。并要求完成下次课的线上教学视频学习和撰写笔记、发帖等课前准备工作。
5 课程评价
学生根据MOOC写作课程的授课计划要求,完成本学期相应的教学视频学习。学习的时间(出勤率)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过程比如撰写、发帖等(课堂表现)都可以由MOOC系统自动记录并给分,作为写作课程最终评价的参考要素。写作课程作业可以通过公告发布的形式发布到指定的班级。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任课教师可以及时批阅并给出成绩和批阅意见。依据学校的教学评价要求,我们设计了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即线上成绩由学习时间、笔记、发帖、作业等项目构成,线下成绩主要由“百篇文”、课堂讨论和考试(试卷)成绩等项目组成。这样的评价模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实践写作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
三 基于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试验与分析
(一)实验设计
1 调查对象
通过两年的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我们对某校传媒与设计系2017级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测试课堂模式效果与满意程度。2017级人数245人,随机取1/2班级写作课程上、下两个学期采用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1/2班级上学期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期采用MOOC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分别在上、下学期期末末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做对比分析。
2 调查测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MOOC写作课堂模式效度与满意度调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MOOC教学模式的差异。两次调查分别发放调查问卷245份,分别收回242和244份,无效问卷分别为2份和3份。问卷主要围绕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和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对写作知识的学习是否有利,是否能够提高有效学习,是否满意教学模式等进行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M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能否达到课堂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
(二)结果分析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实验组学生和对比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均值从5.9提高到了8.1,对比组学生的满意度从5.9提高到了6.0。由于两组上学期均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调查均值区别不大,分别是5.91和5.89。但是在实验组通过下学期的MOOC课堂教学模式后,两组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均值差别非常显著,分别是8.13和6.04。数据显示,对上、下学期末两次测试满意度差值的T检验发现,实验组P=000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组P值0.740(P>0.005),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实验组学生对MOOC写作课堂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是非常高的,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证明了写作课堂教学采用MOOC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显示,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显著优于传统写作课堂模式,有利于写作课堂教学的展开。
2 其他调查项目分析
通过表2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持正面的积极评价。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利于改善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尤其是课堂参与度高达90%,说明问题讨论式的MOOC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数据显示,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 基于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一)效果分析
1 学生效果
MOOC写作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写作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MOOC线上系统可以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自由调配学习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可以交流与互动,可以请教教师问题,所有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几乎都可以在线完成,而课堂教学则成了加深理解、拓展知识的辅助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问题讨论,协助、互助、分析、讨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精神,通过思想碰撞加深知识理解。总之,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学生学习是自由的、课堂讨论是轻松的,它颠覆了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模式。
2 教师效果
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角色。主要任务是:课前发布教学视频,并根据视频知识设计问题用于課堂提问或组织讨论;课中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或者结合相关知识讲评案例;课后主要工作是反思课堂教学,在线答疑,在线批阅作业等。传统写作教学,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前备课、课中满堂灌、课后批改作业,MOOC写作教学模式大大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因为课堂知识在线学习、课堂问题集中讨论、课后作业在线批阅都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大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教师主动教学的能力。
(二)问题分析
国内MOOC在线学习相比西方尚属起步阶段,很多问题需要根据课程实际情况探究、摸索,缺少借鉴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本课题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亟须解决。
1 传统的评价体系与MOOC评价体系之间的冲突
在近两年的MOOC写作课程实践当中,往往遇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措施跟不上新的教学模式步骤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课程评价方式。我们课题组采用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样做实际上有违MOOC在线学习的初衷,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MOOC评价体系应当都在线完成,即MOOC学习完成,MOOC成绩即出。而传统写作课程考试是试卷命题,题型题目、主客观内容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断开网络、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完成,实际上很难达到。
2 学生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业余时间在线学习,课堂时间问题讨论或作品评析”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采用MOOC模式进行写作课堂教学,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学生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线上学习,而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时并没有减少。因此呼吁根据在线学习时间折算成课堂学习时间,从而适当减少课堂课时,达到减轻MOOC课程学习负担的目的。
3 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难以检查监督
MOOC提供的课程成绩,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过程不得而知。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MOOC写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但是某些学生自律性不高,往往应付在线学习,比如挂机做其他事情等,导致课堂上对视频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够完成课堂上的问题回答,或者不能够积极参与小组的问题讨论。因此,如何有效对MOOC写作课堂教学过程的检查监督是课题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 结论
写作课程采用MOOC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挑战,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教学方法的改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通过课题,我们发现,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增强学生互助精神,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课程成绩。虽然“线上+线下”的写作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完善,值得肯定的是,MOOC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写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獻:
[1]唐景莉.在线教育引发重大变革—清华大学加盟在线教育edX启示录[N].中国教育报,2013-05-27.
[2]葛丽芳.英语写作中教师评阅及同伴互评的反馈效果研究[J].济南:山东外语教学,2011(3):54-57.
[3]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3).
[4]沈珺.MOOC 课程与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对比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6).
[5]Cathy Sandeen, Assessments Place in the New MOOC
World,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 Volume8,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