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正确认识新时期世情和国情的境遇下,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重大举措。这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探索,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内涵。我们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群力群策、同心同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从1978年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到今天,这四十年,中国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确立和完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每一次的经济改革,都是对接市场和国民的供给与需求为出发和着力点。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学界立足于长期对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发展的理论探索和经济思想的创新,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思想,是“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而后,在多个场合提及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论述,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个层次的活力与生机。为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学界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性改调整。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供给经济学,与他国理论模式相区别。就短期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五大战术任务;长期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特别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困境
第一,从国内来说,结构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长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率上升”[3]。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速度和质量不相匹配,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空间不协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主要是结构性的。要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是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第二,从国际视角,深化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了众多的结构性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促使国际新秩序环境的深刻调整和变革。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减弱,不确定性增多,新兴经济体增长出现分化,整体风险降低。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全球经济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经济对外拓展越来越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不过,已有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NI在从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向1000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迈进时,往往会经过一个十分危险的阶段,即人们说的“中等收入陷阱”。[4]国内消费市场发展迟缓,增长内生动力待需重塑。我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发挥,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力。除此之外,资源与环境瓶颈日益凸显。当前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现状,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以“创新发展”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回归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各类供给实行严格管控,而是“以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通过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来有效化解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5]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是依托新技术与新产业形成新增长创造新供给。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必须用新的技术跨界融合来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同时,不斷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各方面的重新。这样才可以内外联动,使一切可利用的要素充分调动起来,推进经济发展新活力。加强和培育创新能力、创新模式和创新发展,创造创业、创新、创智的良好环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支出密度、研发支出密度人力、资本投资密度、环保投资力度、经济地理密度、基础设施等密度。[6]
第二,以“协调发展”开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领域。
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和人的角度。我们在侧重于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源遭到浪费,环境遭到的破坏,从“人”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福利碎片化。间接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我国经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结构性失衡。
加强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相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供给。[7]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善于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自我调节的不足。利用“”看不见的手“”和宏观调控,两种方法两种模式,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其自主决定生产经营产品供给。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必须要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诚心调整政府的角色、缩小政府干预的范围、调整政府干预的对象。为此,才能通过综合性的手段来减轻企业的负担,放宽规制,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
第三,以“绿色发展”开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境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在追求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绿色革命的出现和兴起,是对人类现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的深刻反思,是对以消费主义为动力、以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破坏为特征的黑色现代化模式的积极扬弃。
推进攻击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以绿色发展的为价值导向。把绿色发展深入到产业的各个方面,以提升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其次,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通过绿色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用绿色技术的标准和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环境压力和环境负荷。不断通过新的发展模式开发新的能源,实现产业集群绿色升级。最后,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各种体制机制,划定生态环境预警红线,真正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第四,以“开放发展”开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格局。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世界的市场,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中国提供的供给与中国的消费需求。开放发展就是要促进我国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开放的姿态,为应大力促进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外贸供给能力的提升,发挥我国对外经济的比较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我国在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附加值、整合全球价值链、全面提升我国各个行业的供给能力,实现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的目标。[8]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也应该把世界市场包括在内。通过加强和世界贸易合作,遵循互利共赢的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制度供给体系。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才能够不断开拓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创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倡导和其他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合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世界金融的稳定。中国在极力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的动能,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不断创新,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开拓崭新境界。中国将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共同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继续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经济包容性发展基础上,贯彻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方案。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中国更愿意与其他国家联动发展,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第五,以“共享发展”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导向。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我国发展一切事业的核心目标,共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共享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倡全民共享,既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倡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其次,是要全面的共享,也就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共建共享,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们要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在共同发展建设经济的能够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最后,共享是一个层次不断发展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正确认识矛盾,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用“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期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最后的冲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肖林.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页。
[2] 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J].理论导报,2016(0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第154页。
[4] 王先庆、文丹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与变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5] 钱路波.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6(03)。
[6]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2)。
[7] 叶双瑜.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15(12)。
[8] 任勤顺.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 吕梁日报,2016-03-27(A02).
作者简介:赵荣锋(1991-),陕西商洛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