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河南传统图式的传承与当代转化

2019-07-08 03:16金婕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

金婕

摘要:针对河南传统图式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对河南传统图式进行梳理、了解当下的传承情况与文创转化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现状,分析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意产业发展机制,使得包括传统图式在内的河南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河南传统图式;文化创意;当代转化

文化创意是基于多元文化元素与相关学科,与不同媒体或载体相结合,进行再创造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和最大化提升人的创造力,并通过现代科技整合文化资源,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成为商品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部分就是“文化元素”。

传统图式是中国多元文化在历史更迭中经过长期融合的外化表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并被保留和传承,审美价值极高。河南传统图式作为中国传统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丰富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回归常态化的发展速度,整个产业的发展日趋融入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延伸至销售终端。而“十三五”期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文化战略必将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河南传统图式为我们的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源泉,也成为河南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学者对于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如龙门石窟石刻艺术、浚县泥塑、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部分学者对于文化创意发展模式亦进行了探索。不容忽视的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及其影响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众多研究成果中鲜有基于河南传统图式特色,结合河南省文化创意发展进行详细而有深度的探讨的。

河南是我国文化大省,文化积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图式成为传递优秀文化的视觉语言,在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追溯河南传统图式的历史渊源,通过对河南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建筑装饰等艺术表现形式中留存的传统图式进行归纳与研究,了解河南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探讨如何将其与河南文化创意有机结合,使河南传统图式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一、河南传统图式的发展与现状

河南传统图式,主要包括以河南民间民俗传统图案为主的民俗图式,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等,亦可涵盖河南地区其它艺术形式中的装饰图案,如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邙山古代墓室群中的墓室壁画、古建筑中的装饰手法等,皆包含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民间美术的代表,通过高纯度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手法、饱满紧凑的构图形式再现了百姓的生活场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河南传统泥塑浚县泥咕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夸张粗犷,以黑为底,施高明度色彩绘制图案,单纯艳丽、大方随意;

(三)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由历代王朝不断修建,规模十分庞大,拥有大量佛教题材造像及图案,如佛教人物、佛像背光、藻井花卉等;

(四)洛阳地区出的土大量古墓,由于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加之早期盗墓情况严重,对文物的破坏十分严重,但即便如此,残存下来的墓室壁画与墓室随葬品以及附着其上的装饰纹饰,仍可见各具历史风貌的墓室壁画、墓室形制,显现出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此类绘画题材包括传统故事中的各类人物、动植物形象、或由多种题材组合而成,是对现实生活原型的提炼与升华,其造型简洁,笔触厚重,线稿打底,依形设色。

除此之外,如淮阳泥泥狗、秀山泥人李以及古建筑遗存中出现的各类传统造型、装饰图形皆属具有传统图式特征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人们都会将含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图形装饰在器物上、墓室内或出现在建筑结构上,可以说,凡是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祝福几乎都能从各类装饰纹饰中反映出来。

然而,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甚至是文化遗产遭到冷漠与破坏,现状堪忧。尤其像浚县“泥咕咕”等传统泥塑,在玩具产品不断涌现与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处于生存困境之中;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虽留存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但值得关注的是,其石刻艺术中包含的丰富传统图式依然没有从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得到充分的展开与推广,仍停留在摄影图片、转印、复制等较为粗陋的工艺品状态,缺乏系统规划与整体设计,较难与龙门石窟极高的史学价值及艺术价值相匹配,难以体现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无法迎合观众的审美口味,不能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所以,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中可见:河南传统图式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创新缺乏艺术性与传播价值,整体状况堪忧,亟待转化。

二、传统图式语言转化的难度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图式”可理解为人们对现有的图形、表现形式的积累与认知。它的存在方式多为依附于某种器物之上,起到美化与装饰的作用。一方面,“图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另一方面,传统图式的使用、发展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传统图式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百姓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各类艺术形式的重构与融和。

当下,传统图式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衰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图式的式微

首先是传承者的青黄不接。由于很多传统图式是附着于器物之上,作为承载物的传统手工艺制品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老一辈手工艺人在逐渐离世,因此,如果想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制作,就变得越来越无法可依。其次,河南传统图式缺乏系统化的素材整理与研究。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针对某一个领域或某一项工艺进行研究,并没有真正从制作工艺、图像图形特征、符号化语言等展开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第三,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工艺,如民间绘画、石刻、木刻、剪纸、泥塑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而其表达的内容是古代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或是宗教传播的印证。传统图式随着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变革,这些原有的模式被打破,现代的表达方式逐渐替代了原有的表现形式,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是一个瓦解与消亡的过程。但是,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进行传承与保护,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当下社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传统艺术中能够提高附加值的部分进行提炼,使其融入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传统文化元素、起到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提高对河南传统图式感知的能力,增强敏感度。理清河南传统图式的基本类型、表现形式、分布范围、题材内容等,明白传统图式的形成过程、制作工艺、发展状况,不能简单地复制、嫁接与挪用,而是要在延续河南传统图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创新与转化,这也是传承与转化的难度所在。

(二)创作与表达思维内核存在差异

因承载物的多样化,河南传统图式的呈现方式各有不同,看似复杂实为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主要以附着于器物之上的形式存在,使得器物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功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适应的。无论是造型、图式、色彩、材料均体现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文化内涵。而当下的艺术创作或相关艺术设计,更多是观念的传播、价值观的表达,是在全球多元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它需要兼具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本土文化信息、促进国际交流的新诉求,这是传统图式局限性的一面。

(三)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差异

传统图式以装饰图形呈现,与其产生的原因密不可分。在古代,无论是劳作之余的手工艺制作活动,还是家庭式作坊亦或是官造工程,传统图式的设计者与受众者基本是同一地区同一时代的人群。这些同地域的人群身处相同的时代背景,对审美的要求较为相近。而当今社会对于设计与审美的要求与古代大相径庭。首先,当下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祈福、教化、喜庆等传统内容,而是寻求观念上的新突破;其次,当代的艺术设计更多是对当今社会的反映,是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做出艺术化的处理,以寻求共鸣。与此同时,审美者的构成群体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地域的人群,受众人群从某一地区或国家扩展至全球范围,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都有可能涉及,面对这样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何使河南传统图式转化成为具有河南地域特征的视觉语言,出现在不同的文化创意产品中,是十分必要的。

(四)社会价值观影响下的创作模式

以往,河南传统图式的设计与制作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创作内容多为吉祥图案,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图形进行描绘,或是以神话传说作为主题进行人物与场景的综合刻画,形成一定的图式规范。这样的制作模式,是出于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具体制作的内容,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是根据当地庙会的需求而决定的。与之不同的是,当下的艺术设计目的不是为了单一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要传达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视觉语言,传达有意义的价值观念,其创作形式不拘一格,不会遵循某种固定模式进行重复。因此,突破传统方式进行创新重构是当下文化创意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河南传统图式在当代的艺术转化,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背后还需要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与其相适应。比如原创团队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创产品在传播、展示、流通等方面对于媒体与商业模式的依赖,是建立在多种行业综合架构上形成的完整产业链。

三、转化的可行性

当下,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不仅能够生产出创意产品,还能够传播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文化创意,简单地理解就是基于文化元素創造新生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原创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即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大背景下,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语言的创意产品,以达到宣传本土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的多重目的。

河南传统图式与当代艺术设计手段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寻找一条自身发展的出路,使传统图式得到保留与传承;另一方面,文化创意设计本身不能脱离本土元素,河南乃至中国的当代文化创意设计,需要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图式中寻找创新的可能性,是不可回避的。

传统图式的创新转化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化与图式的视觉语言转化。第一,思维方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改变的。思维方式的转化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固有的,守旧的思维模式在经过长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后,会逐步向积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化,设计形式与制作工艺也随会着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提升;一种是既有的思维方式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止步不前甚至衰退。第二,传统图式视觉语言的转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其选料与工艺有着特定的要求,具有特定的图式语言与地域色彩。河南传统图式在转化创新过程中,可以在原有图式风格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设计手段,对传统图式的各类元素进行提炼与重组,以适应审美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改变。

四、转化方式的突破与创新

河南传统图式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需要通过视觉语言和载体形式的转换来传达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与地域性传统文化内涵,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增长点,使河其由衰落转为蓬勃,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化,也是其实现自我重建的关键。

(一)河南传统图式视觉内涵的延伸

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艺术被众多设计师、艺术家重新审视,他们希望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地标。设计者们逐渐意识到传统艺术在文化创意领域的重要性,那些抽象化、变形化、理想化的图式语言,能够使人们产生审美上的共鸣。传统图式在与文化创意设计的融合中我们既要保留其纯真质朴的拙,更应该重视其精神理念的智。

(二)河南传统图式视觉语言的创新思路

当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图式虽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却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境地,设计者们制作作品越来越忽视原有图式的属性及适用范围,不能以适宜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河南传统图式需要通过对于原始题材的充分研究,提炼出具有当代特征的视觉语言,打破传统图式原有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性的创意设计让传统得以延伸或再造,创制新的载体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有模式,这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

首先,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规模的内在要素。任何艺术作品或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皆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在良性环境下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河南传统图式创新与转化,同样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原创者的传承制作、设计者创新转化的相关成果,皆涵盖其中。

其次,发挥城市区位带来的便利条件,为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园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如省会城市郑州,既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型综合交通枢纽、多渠道构架的国际商贸口岸,又是众商云集的商贸物流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与自身的文化优势十分突出。在此基础上,带动区域内的优势城市,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群,进而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城市体系。

同样,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河南是文化大省,将优秀的河南传统图式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体现传统韵味,弘扬传统文化,让河南传统图式“活”起来,实现优秀传统元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此外,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也需要加强推广与宣传。在互联网+的新机遇下,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广泛传播、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展示方法、利用电商平台调整营销策略,利用共享经济带动闲置资源。总之,从原创团队到生产厂家,从落地门店到电商渠道,从地方特色到区域文化标杆,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赋予河南传统图式以新的内涵,唤醒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反思,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倡导之下,使河南传统图式的转化成果成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一条有效渠道。将传统图式进行当代转化最深远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现代创新设计对于河南传统图式的视觉形态转换,不管是进行形态的提炼重塑,还是打破其固有形式,都要与当下的人文观念相结合,从审美文化资源的自觉和对传统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开掘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才能借传统图式创造出符合当代人文精神的作品。

五、结语

总之,河南传统图式的当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使河南传统图式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与发展;其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凸显出自身价值;其三,从传统艺术资源中汲取营养从而实现对传统艺术进行当代转化,为当代文化创意设计注入深厚的传统文化理念,成为河南区域文化與经济的新的构建方式,同时也将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
“互联网+”与服饰产品设计人才培养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迪士尼主题乐园的创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