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云 孙旭东
摘 要:中亚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能源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石油高校开展与中亚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文章基于中亚的教育发展情况,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从教育交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出发,梳理中国石油高校与中亚地区在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高校、企业、国家教育部门三个主体提出了六点建议,包括加强文化熏陶、发挥国际组织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完善高校培养体系等。
关键词:中亚;教育交流;能源战略;人才培养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东进西出、南上北下的必经之地,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颗璀璨明珠,各种思想、文化、宗教在此交汇。中亚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中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其中指出,沿线各国“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1]。“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能源合作。中亚各国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可观,仅哈萨克斯坦一国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40多亿吨,位居世界第七;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远景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约为世界总储量的1/4[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4月,中国就已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每日740万桶)。我国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给离不开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近邻。
国之所需,校之所重;解决能源问题,人才是支点。国家能源战略亟需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为给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迫切需要相关石油高校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石油高校与中亚地区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是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选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长期以来,为中国石油“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文化理解。[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自1997年开始招收中亚留学生,截至目前已经为中亚地区培养了700多名石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教育),为中亚地区各大油气公司培训2200余名在职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现有306名中亚地区来华留学生,为国家石油战略提供了强有的力支撑。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校留学生共计547人(不含短期学生),中亚地区留学生占留学生总人数约55%。其中,哈萨克斯坦学生数量为127人,占总人数的23%;土库曼斯坦为162人,占总人数的29%;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学生数量较少,共有17人。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经与中亚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联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仅与其中两所高校有具体学生选派项目。
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就石油高校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建议。
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均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十月革命以前,中亚地区处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农业社会,大多数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现代意义的教育事业基本空白。苏联时期,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均衡发展、人力资源分配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完备的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起,苏维埃政府划拨大量资金,迁移工厂设备,派送众多技术人员、专家、教师赴中亚参与建设。同时,大批中亚优秀青年被选送到发达地区进行培养。二战前夕,中亚地区的高等院校达67所,在校生3.8万人[4]。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西部地区的大批科研教育机构撤离到中亚地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的大开发运动促成了中亚地区教育事业的第二次高潮。政府动员全国大批青年奔赴哈萨克斯坦开垦荒地。1959-1970年间,苏联向中亚移民达200万人。[5]
1920年,列寧签署法令建立了中亚的第一所大学(即现在的塔什干大学),20世纪30年代中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随后,其他几个加盟共和国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亚大地上。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每万名居民中有163名在校大学生;吉尔吉斯斯坦有10所高校,每万名居民中在校大学生达153人;塔吉克斯坦有10所高校,土库曼斯坦有10所高校,每万名居民中在校大学生达125人。上述每万名居民中在校大学生数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如当时的英国为90人,奥地利为85人,意大利为131人[6]。苏联政府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为中亚五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变动给中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批教师撤离,教学科研水平大幅下滑,教育体系受损,总体教育水平明显下降。此外,由于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加之学校亏损,此前免费的学校开始收费,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减少。
独立后的各国在逐步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扭转教育衰退的局面,进行教育改革,包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资金投入多元化等措施,但是赶超独立前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给中亚的教育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在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时遇到的问题
由于中亚教育体系的特殊性及其历史复杂性,我国石油高校在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此处的教育交流主要包含“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部分,即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和走出国门与中亚地区的高校合作。
(一)语言障碍
中亚国家师生英语水平较低,对外交流沟通困难,教育国际化发展受阻。中亚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俄语被广泛应用,相对来说,英语的应用较少,还未完全得到普及,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师生较少。独立以后,各国的民族语言成为了官方语言,俄语为日常交流用语。因此,部分教师反映,一些中亚学生到中国留学以后,英语和俄语水平均不佳,不易于沟通。
(二)基础教育薄弱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亚来华留学生为例,中亚学生在其本国高中毕业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进入专业学习,但其数理化水平仅相当于(甚至低于)我国的初中教育水平。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不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每年在土库曼斯坦组织的数理化招生考试中,难度仅为中国的初中水平,在来自土库曼斯坦全国各地几百名学生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学生可以获得及格分数。
(三)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偏低,合作积极性不高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离不开教师互派,联合科研。一方面,中亚国家科研水平有待提升,中亚各国独立后,苏联的大批专家学者撤离,人才流失严重,使得学校学术科研水平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副博士、博士学位数量不断增加,学位贬值现象明显。加之国家经费投入有限,虽比例不断增加,但整体数额较小。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甚至经常需要靠从事兼职来贴补家用,无心从事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中亚国家高校在国际合作方面更重视与欧美高校的合作,与中国高校合作积极性有待提高。具体来说,美国通过广播、电视开办大学,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培养亲美人士;欧盟对中亚教育的援助超越能源等项目,目标是从形式到内容对中亚教育体系进行改造;哈萨克斯坦已于2010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相较而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四)部分高校自主权少,开放程度低
中亚地区部分国家的部分高校自主权少,开放程度低。例如,土库曼斯坦的所有高校均为国有,无本校的对外网站,且有着严格的控制人才流动的措施,禁止在校大学生自费出国留学、限制未婚女生公费出国留学等。严苛的高校管理制度要求学生需无条件服从学校、教师、校长的安排。每年选派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要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政治审查才能顺利入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对外交流,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下针对高校、企业、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六点建议,以促进中国高校与中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第一,一方面要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培训力度,为能源领域培养语言过硬的国际化石油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结束进入专业学习之后,依然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汉语提高课程,尤其是科技汉语方面。针对英文授课的学生,也把汉语列为必修课,夯实学生的汉语基础,这些学生必将为与中国的交流作出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引进俄语人才,为与中亚地区的交流扫除语言障碍,有利于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制定专门针对中亚学生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强化数理化教学,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培养基础过硬的国际化人才。石油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考虑到中亚留学生基础知识较弱的特点,在低年级教学大纲中加入数理化相关课程,为学生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加强中国文化熏陶,构建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奖学金名额,使更多的中亚学生能有机会来华留学,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的人才。当前,中亚共有13所孔子学院。通过孔子学院,9名中亚地区学生得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但奖学金覆盖面太窄,个别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尚未设立孔子学院。此外,应简化孔子学院奖学金的申请流程,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让高校有自主推荐学生的机会。
第四,鼓励中亚地区的中资企业与中国高校和当地高校开展三方合作,让当地高校在竞争的基础上参与到企业可对外开放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当地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当地高校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目前,我国的中资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可借助企业的力量推动两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五,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及大学联盟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更是成为了中亚地区与中国高校沟通的重要桥梁[7]。可吸引更多的中亚地区高校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以促进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國石油大学(北京)于2018年9月牵头成立了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涵盖16个国家的28所能源领域高校,其中包括来自中亚地区的两所高校,未来将借助世界能源大学联盟,促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亚地区高校的深度合作。
第六,我国与中亚地区的教育合作离不开各国教育部的支持。针对个别中亚国家教育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中国教育部与其教育部应达成协定,建立健全合作机制,着实有效地促进两地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及人才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 274679.html,2016-07-15.
[2]张辛雨. 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2.
[3]张来斌.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能源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 2018(11): 36-38.
[4]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3.
[5][6]王振权, 刘闽, 薛山红. 跨越与挑战:中亚五国教育发展及改革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6,33(198):31-35.
[7]彭雯隽.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D]. 广州:暨南大学,201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