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宁
摘 要: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德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究其原因,是德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其发展。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发展主要是做到了“五动”,即政策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主体推动、人才撬动。借鉴德国相关经验,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要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要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要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交流作用。
关键词: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75-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能够影响一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具备知识技术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产业多、成长潜力大的特征,它不仅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1]。德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近年来一直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德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基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市场需求、产业带动等条件,德国确立了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一是新能源产业。由于能源消费巨大,资源、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德国将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2]。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交通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减排作用,德国在2011年将其列为国家重要战略产业之一[3]。三是光学产业。随着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医学等领域,激光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德国将激光产业列为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产业。四是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已被世界公认是当今最重要战略产业之一,拥有雄厚高新技术的德国十分注重材料技术创新。为确保新材料技术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新材料在经济和国防中的支撑作用,德国将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并在制订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时,将其列为本国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五是生物产业。生物产业为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健康、食品、能源等问题提供了新契机,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因此,德国将其列入战略性产业。六是信息通讯产业。2011年德国明确了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具体目标与具体措施,以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
二、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好。德国工业高度发达,“德国制造”以质量好、科技含量高闻名世界,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天然优势。在新能源领域,2017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达45.5%,同比增长了57%(德国联邦统计局)。在光学领域,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光子学产业,2017年实现产值310亿欧元,占欧洲大陆产值的41%以上,在全球光子学市场上占有约6%的份额。德国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快。德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下页图1显示,2014年德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21 460亿美元,较2000年提高了85.3%,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6%。在新能源领域,2013年德国风电产能较去年同期增长3%,达到47.2太瓦时(商务部网站);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6%,达到29.7太瓦时(英国普氏调查数据),太阳能发电量与光伏发电量满足了用电总需求的4.9%,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总用电量的24.7%。在信息通讯领域,近几年德国信息通讯产业年产值增长较快,2016年突破1 600亿欧元大关,较2013年增长了20%。
第三,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定位高。在新能源领域,德国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实现全国总消费的30%,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和水电分别占到15%、8%和4%。在低碳领域,德国力图建设碳中和、能源高效的城市,通过新技术、新服务,实现低碳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将高效能源应用到建筑、交通等城市主体中,最终建立碳中和城市。在信息通讯领域,德国致力于建设低耗能网络,提出信息领域低能耗计划,试图通过开发新的节能芯片、高效软件及高效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市场化运作,以此降低在信息通信领域的能源消耗。
三、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产业选择符合本国实际且措施得力。具体来说主要是实现了政策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主体推动和人才撬动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
(一)政策带动
通过制定战略性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推动措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
1.制定了完善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战略。2006年,德国政府正式出台《德国高技术战略》,明确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的政策。该战略确立了17个高新技术创新范围,主要包括医疗技术、能源技术、通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2010年德国又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了《高科技战略2020》,积极探索在生态工业、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信息通信产业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德国联邦政府又出台了《高科技战略2025》,涵盖了健康和护理、可持续及气候保护和能源、零排放智能化交通等七个重点领域,为德国未来高科技产业制定了具体发展战略[4]。
2.出台了行业发展重点规划。新能源领域,2009年德国公布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态工业、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在能源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生物质能利用等方面制定措施并积极探索。后又制定了《能源战略路线图2020》,对未来十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了详细规划,提出“国家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计划到2020 年拥有100万辆新能源汽车[5]。信息通讯领域,2010年德国发布了“云计算行动计划”,以实现云计算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
3.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一是通过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如《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规范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了德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2009年《能源输送网扩建法》出台的目的是加快超高压电网的建设,增强对风电的运送能力。二是通过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德国先后制订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定期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资助,推动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确保中小企业研发成果顺利产业化[6]。三是通过制度支持为产业创新提供条件。一方面,政府通过专利保护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激励和约束[7];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主要是对企业研发减免税负、对研发人员进行资助和技术转让支持。
(二)投资拉动
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初期发展瓶颈,拉动新兴产业快速进入成长期。其一,广泛而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一方面,德国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投入金额大、时限长。如2008年太阳能领域获得了政府高达62亿欧元的融资,风力发电获得了23亿欧元的融资。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范围广、方法多。德国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投融资支持几乎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讯等所有创新领域,如《可再生能源法》就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定了详细的补偿标准。其二,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融资。德国战略性产业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其中复兴信贷银行力度最大。一是直接融资。2009年復兴信贷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融资达到525亿欧元,对环保产业的融资达到70亿欧元。二是利率优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兴信贷银行为从事新能源开发的企业提供低于市场利率低一半的低息贷款。三是发行债券。银行帮助有需要的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并通过持有企业股份变相为企业融资,使得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创新驱动
坚持技术领先是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重视技术研发是其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原因。英国《经济学家》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2009—2013年的创新指数为9.94,位居全球第四。
1.研发投入有保障。德国政府研发投入支出稳步增加,2015年德国研发投入高达815亿美元,占到当年GDP的2.88%。由下页图2可知,德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呈稳步提升的态势。新能源领域,德国已累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了10亿欧元的研发资金。光学领域,德国政府累计投入了高达120亿欧元的研究资金。政府还积极设立创新投资基金,为创新产业项目提供研发支持,至今已有200多个企业获得了该项资助。
2.研发队伍有保障。德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强大,目前拥有740余家科研机构,2016年向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数高达48 480件,约占当年申请总量的50%。在应用研究方面,德国致力于吸引高端人才。2010年德国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4%,达到33.7万人。德国的研究机构不仅与高校、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还吸引了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到德工作。
3.科技转化有保障。一是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德国科研机构的专家大都在高校担任教授,使研发与人才培养紧紧与实际结合。德国法律规定,大学有权获得校内科研人员的发明并可以申请专利,科研人员则可以获取收益的30%。这样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和自觉申请专利的积极性[8]。二是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德国政府积极促进研究机构与工业企业的合作,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主要合作方式有合作研发、转让研究成果、人员继续教育等。如慕尼黑的M.P.研究所物质结构所40%的科研经费来自政府资助,20%的科研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
(四)主体推动
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主要有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这些主体在客观上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技术、深层次发展。一是龙头企业在德国战略性产业向纵深发展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9]。2009年德国颁布“电动汽车发展计划”之后,国内各大汽车巨头积极跟进,宝马、奔驰、大众的知名企业都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相继推出电动车新产品。二是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德国目前拥有14万家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其不仅向市场提供创新型产品,还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是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重要纽带[10]。德国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专门出台政策对科研协会组织给予多方位支持和引导,其中AIF作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桥梁为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每年通过工作联合会下发的研究经费高达2.5亿欧元。截至2012年,德国有近6 500家大中小企业和1 600余家科研机构加入创新型协会组织,几乎涉及了所有创新领域。四是高技术园区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载体,为中小企业创业搭建了平台。德国的高技术园区一般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帮助企业获得政府资助。科技工业园还积极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沟通,为其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
(五)人才撬动
德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不仅注重科研人才数量的提升,还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和保护。一是注重研发人才数量提升。2012年德国研发与创新报告显示,德国科研人员数量已经超过50万。二是是注重研发人才培养。德国政府特别制定了“高校公约2020”,计划拿出7亿欧元塑造更有吸引力的学习与研究条件,以保证高等院校竞争力,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三是注重研发人才引进。德国的新移民法,对研究人员申请移民的相关程序进行了简化,促进了优秀人才到德国发展。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思考
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完成发改委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压力很大。基于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德国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引导建立行业协作网络,加强信息交流,既避免了恶性竞争,也有助于形成产业链,保护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在政府政策、资金等支持下,很容易出现“一窝蜂”的局面。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了一哄而上的迹象,许多省份、甚至许多市、县都把发展光伏产业列为当地的重点发展规划,最终市场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倒闭,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因此,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理性发展的前提。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政府对特定产业的扶持,只能是一时之需,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短期来看,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新兴产业的建厂投产、规模扩张阶段,效果最明显,对GDP的拉动作用也最大。但是长远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科技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重要拉动力量,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于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勵机制,引导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环节。只有这样,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可能在我国生根发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德国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一直注重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如在研发纳米技术过程中,将化学、建筑、纺织等相关领域一并纳入其中,使得相关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还要正确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及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促进相关传统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第四,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至关重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防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还要防止脱离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选择必须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突出重点,科学选择基础条件好、能有效拉动需求的未来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如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每个产业又形成很多产业链,仅风能发电产业链有设备制造、整机组装、运营维护等环节。在具体产业扶持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已经实现产业化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税收等激励政策,进一步挖掘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对技术成熟但资金缺乏的产业,可以利用政策性融资或直接融资等方式强化资金支持。此外,还要有取有舍,将人才储备、资源禀赋等指标纳入产业选择考核范畴,对于那些没有资源支撑,没有人才基础等产业要舍弃。
第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交流作用。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研发合作,重点解决研究成果转化难问题。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中介机构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其真正做到为政府分忧、为企业排难。中介机构自身应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致力于整合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政府资源,为中小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本文在分析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笔者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融资拉动为支持,以中小企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着力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 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四大误区[N].第一财经日报,2010-06-14.
[2] 周程,周辉.合成氨何以在德国率先实现了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78-86.
[3] 颜丙凯.从新能源汽车金融的角度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2-108.
[4] 孙浩林.德国“高技术战略2025”勾画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J].科技中国,2018,(11):75-77.
[5] 杨茂盛,李霞.德国竞争力的核心[J].世界经济,2007,(6):58-62.
[6] 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创新推进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51-55.
[7] 巫强,刘蓓.政府研发补贴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6):41-49.
[8] 张志彤,李天柱,银路,马佳.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J].科研管理,2015,(4):73-81.
[9] 迟梦筠,龚勤林.基于创新驱动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37-140.
[10] Li-yan Sun,Cheng-lin Miao,Li Yang.Ecological-economic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Entropy Weighted TOPSIS Method[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73).
Abstract:In the process to deal with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uropean debt crisis,German economy maintained relatively stable.The reason is that Germany tak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s the main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and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Germany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mainly achieved by“five motives”,Learn from German experienc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sic regulatory role of the market,take into account both long-term and short-term interests,give full play to the driving role of relevant industries,determine key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breakthroughs,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Germany;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policy suppor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