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校史馆建设中档案文化的作用

2019-07-08 03:36周体烨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档案文化校史馆档案

周体烨

摘要:作者参与了校史馆的改建工作,尤其在档案资料利用上体会到了档案文化在校史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论述了档案与校史馆之间的关系,并以大同中学校史馆——大同博物馆为例加以证实,得出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史馆展出内容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校史馆;档案;档案文化

为迎接学校百年华诞,我校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百年大同研究”课题组,拟对百年大同的成长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对学校原有的校史馆进行了全新的改建,冠以“大同博物馆”之名。在此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两年的收集、整理和编研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同博物馆的建设、布展方面,充分利用了学校档案室保存的历史档案,并向社会、校友广泛征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将档案文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在校史馆内展现出来,以档案文化真实可信的特质重现学校百年办学历程的缩影。

一、档案与校史馆之间的关系

档案本身的概念决定了档案具有凭证和情报这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从这两个基本功能可以引申出档案所具备的其它具体功能,例如:教育功能,在社会教育的诸多素材中,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真实性、直观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史馆正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情教育的重要场所,档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在注重档案安全与资源体系的同时,应当着重加强档案的利用体系,实现档案工作與学校工作的良性互动,档案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提升。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所学校展现自身发展历史、办学传统、教学特色的窗口,是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前辈艰苦办学奋发学习的人生经历来激励新一代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爱校荣校的精神品质。校史馆内所讲述的故事,所呈现在参观者面前的各类实物、数据,都要来自档案,档案文化是校史馆内展现的校园文化的主体。

二、档案文化在大同博物馆内的表现形式

档案文化是与档案有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档案特质的文化。其具有原始记录性、法律认可性、社会共识性这三大显著特点,这也是档案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显著特点。

大同博物馆在继承学校原有校史馆的基础上,对100年办学历史线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分设五个展馆,分别是百年历程馆、大同人物馆、饮水思源馆、大同故事馆、今日大同馆。筹建之初,对原先的校史馆内展出的物品及资料进行了甄选,原有的内容无论在数量质量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不能满足新馆的要求,因此筹建小组重点对学校档案室内的档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挑选,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另外还对上海市档案馆内相关的档案也进行了查阅,同时还向社会发出了征集公告,希望得到校内外各届人士的帮助与支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于百年校庆前夕得以落成新馆,在整个校庆纪念活动中,大同博物馆成为学校展示百年文化的一大亮点,也为传播档案文化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一)历经风雨见证百年的界碑

大同博物馆的“百年历程馆”里有一块“镇馆之宝”——界碑,这也是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旧校舍拆迁改造时从旧楼基座挖出得以保存的实物档案。此碑上书红色字体——“大同学院院址,立达学社购置”,这是大同学院购地兴建南车站路校舍的凭证。

1912年,大同学院正式成立,第一任校长为胡敦复先生。同年,创办人之一郁少华等人在南车站路购得校址,即今大同中学校址。此后,无论遭遇多少动荡变迁,这片校址一直都是大同的重要部分,这块界碑正是百年沧桑的见证,是百年历史文化的铁证。

(二)民国时期的自编教材

1923年,大同学院经北洋政府教育部立案,改为大同大学。大同大学的科系建设逐步完善,形成文理兼重、尤以理科见长的专业特色,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自编教材。

当时国内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外语,多半的理、工、财经课程都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致使许多在幼时没有学过英文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针对这一弊端,学校强调教科书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国外的原版书籍。学校为此编写了许多贴近中国实际的教科书,包括算数、几何、物理、化学、英文和历史,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编辑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同教科书是教育界一大知名品牌,内有相当一部分被教育部定为部颁教材,被社会广泛采用,胡敦复等人所译《积分方程式之导引》等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这些珍贵的老教材作为学校历史档案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研究学术,明体达用”的办学宗旨,成为厚重的大同文化的组成部分,令参观者无不对此惊叹。

(三)群英荟萃的人物馆

百年老校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大同人物馆内重点收录了39位两院院士、75位各届精英人士,包括政届、商届、艺术体育届等各领域,另外还有10位中华英烈。他们是大同百年办学历史的成就,更是学校永久的财富。

学校早在2002年起就建立名人档案归档制度,对享誉教坛的名师以及知名校友的档案进行了专门的分类管理,逐步完善了对这些名人生平事迹、在校生活、社会贡献等方面材料的收集。近年又逐步扩大了知名校友材料的收集范围,收集了110位各届知名校友的材料,组成名人简档。大同博物馆内的人物馆在建设工作中大量借鉴了这方面的档案资料,在人物介绍方面就省去了多方查找的麻烦,此外档案中还提供了一些原始珍贵的记录,比如华君武先生写给母校的信,校友们的著作等。

(四)两段影像带来的变化

现代展馆除了传统的纸制媒介外,都会加入多媒体影音系统,校史馆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旨在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一些信息给参观者,加深了解和认识。

学校声像档案的建立并不久远,较为系统的整理编目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隔20多年的光景对于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突飞猛进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我们选择了两段具有代表性的视频,一段出自1987年声像档案收录的名为《今日大同》的录像档案,一段出自2010年声像档案收录的名为《大同欢迎您》的录像档案。前者是录像带,后者是DVD光盘,两种不同介质记录了不同时期大同的影像,通过现代化的整合,成为大同博物馆内重点播放的一段影片。

三、社会档案资源带来的档案文化延伸

校史馆的建设注重还原历史,将学校发展走过的路、培养的人、重要的事都能一一呈现其中,让来到这里的人了解这所学校,让师生校友能重拾记忆的片段,回顾母校生活的点滴与精彩。要达到这样一种要求,除了对馆藏档案的利用之外,还需要整合社会档案的资源来扩充展览内容,更是对原有校内档案文化的一种延伸。

(一)公共档案馆查阅获取的档案资源

学校馆藏档案有限,档案室内保存的档案来看大多都是建国以后的档案,建国前的档案占据的比例很小,因此对于学校建国前的历史研究则主要依靠市、区档案馆收录的历史档案。学校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曾是大学建制,下设附中一院与附中二院,后經改制成为现在的大同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档案都移交至了市档案馆,历次校史编撰都曾通过查阅取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在这次博物馆建设中,也通过市、区以及各高校的档案馆获取了相当多的校史信息。

(二)社会征集实物、档案文献获取的档案资源

为了能够在大同博物馆内收录更多的历史实物,反映大同百年发展文化的脉络,学校在报刊媒体上发布了“征集令”,向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征集有关的实物和档案文献资料。两年内共收到社会各届人士提供的实物、文献资料共计350余件,其中许多都是学校之前都不曾保存的珍贵档案,为大同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949届校友李永基,提供了1949年大同大学附中一院的毕业证书,清晰的学生照片配以校长平海澜的签名,保存得相当完好。1950届校友曹鸿儒,作为大同大学上世纪40年代土木系的学生,他将自己保存了60多年的大学教材及作业本赠给了母校,作业本上公整的字迹及漂亮的作图,体现了那个年代学法扎实、学风严谨的教育环境。1950届校友徐学成,将其在1955年荣获的上海市劳模奖状及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纪念章捐赠给了母校,用以激励当下的学生学习前辈的优良品格,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大同中学走过了100多年的办学历程,培育了众多享誉海内外的优秀学子,所有与学校有渊源的人都希望看到学校的成长与未来,所有来到学校的人都希望能够走进校史馆——大同博物馆,去看一看这里的过去,去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与青春,去了解学校文化。学校档案所凝聚的档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中的浓墨重彩,是百年历史的真实写照。被收录在大同博物馆里的种种实物与档案文献,它们中的许多曾是档案柜里不为人知的秘密,曾是私人封存在内心的记忆,现如今,它们都与这所历史名校共存共荣,以开放的姿态存放于校史馆内,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盛雅萍,马学强主编.《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2]郑新月.《档案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浙江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档案文化校史馆档案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力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高校档案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