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制和编排

2019-07-08 03:56曹卫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能力

曹卫星

语文教学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研制,因为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每一项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通过对一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来实现的。“语用型课堂”是指以语言为中介,以言语为对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探讨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转换的过程和规律,并通过具体语境中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基于这样的目标和过程,“语用型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鲜明的语用特征。那么,“语用型课堂”中该如何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合理地进行编排呢?

一、“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制

1.以语用知识为内核研制教学内容

语用知识即如何阅读、如何交际、如何表达的知识。“语用型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研究如何阅读、如何使用语言的课堂,其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是关于如何阅读、如何使用语言的策略性知识。如阅读中如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如何理解词语、体会句子思想感情,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阅读策略知识。再如领悟文本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凸显主题、运用语言等方法技巧和表达规律性知识等。以语用知识为内核研制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阅读和表达,探讨言和意的内在关系,并通过语用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言语智能的发展,实现“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为例。以往很多教师都是以“课文中讲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怎样认识这些文字?”为话题来研制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显然把这篇课文上成了一堂科普课,忽略了其作为语文教材应有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以两个语用知识点作为内核来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一是领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围绕这个语用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先明晰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然后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这些文字的,并探讨作者为什么介绍了天上的文字,还要介绍地上的文字,从而领会作者在选取材料、谋篇布局上的智慧。二是体悟作者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表达方法。围绕这个语用知识点,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通俗易懂并且生动有趣的句子,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接着和《百科全书》上的表达对比,体会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魅力,写给不同的对象,文字的表述也有所不同,感受语用表达的得体性;最后让学生用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身边的大自然的文字。以这些语用知识为教学内容,找到了科普类课文的语文元素,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2.以语用能力为内核研制教学内容

语用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思、评等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有了这些关键能力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交际,更好地表达,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听、说、读、写、思、评”不仅是语用能力还是语用实践的主要方式。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也只能通过反复的语用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语用型课堂必须以语用能力为核心内容,并且以语用实践为主要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教学为例,这是一段相声剧本,通過相声形式告诉学生打电话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这篇课文可以以学习“相声表演”这一语用能力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体会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同时,通过分角色表演,学习相声的表达技巧,诸如吐字要清晰,要让观众听明白,表演要轻松自然,可以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等。同时,也要在学习相声表演的过程中懂得打电话须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学生整合信息和转化表述的能力。

3.以语文问题为内核形成教学内容

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依学情而教,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学生的困惑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研制教学内容时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即“谁在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文问题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所在,学习的过程本是一个不断“解惑”的过程,因此,以学生的“语文问题”为内核形成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基于学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将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课堂实施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缩短“教学落差”,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教学为例。课前老师设计了相应的任务导学单,运用“3—2—1”策略开展前置性学习。“3”指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写出三点主要学习收获;“2”指提出课文中两处有趣或者两处特别难以理解的地方;“1”指提出一个读了课文之后仍然想知道的问题。通过任务导学单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归纳学习收获时主要涉及的是课文内容、人物形象。而学生提出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竖井开凿法”“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学生还想了解的问题比较多,如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还发生过哪些事情?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嘲笑、阻扰、要挟清朝政府的?课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帝国主义嘲笑、阻扰、要挟清政府?基于此,我们结合学生的语文问题,对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的教学内容:一是抓住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所叙述事例、社会背景与表现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和表达;二是用示意图理解竖井开凿法、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人字形路线;三是补充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詹天佑不畏艰难,修筑铁路的决心。这样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生想知道的,教学生有所困难的,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二、“语用型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

1.整体性编排

整体性是就整个单元教学而言的。无论是以语用知识为内容还是以语用能力为内容,语用内容在编排上都应该注重整体性,一个单元整体围绕一到两个语用知识点或语用能力点,充分展开教学,强化语用目标。当下的教材在单元内容安排上往往是以人文主题编排的,而语用型教学可以打破这样的人文主题编排,以语用目标为主线重组、调整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选文,并巧妙地设计各个读写练习,实现新的单元编排。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以春为主题安排了5篇课文。其中有2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个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早》一课中有一段关于蜡梅的描写,喻指鲁迅先生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和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海棠花旺盛生命力的描写暗喻儿童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如果以“借物喻人”这一语用知识为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可以融入更多的相似文本的阅读,如《白杨礼赞》《落花生》《桃花心木》等,引导学生将这几篇文章组成一个新的语用单元,形成群文阅读,领悟文本中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举三反一中发现借物喻人这一语用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一个类的概念,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可以把借物喻人这一语用知识融合到相应的读写练习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地领会、内化。有了这样的整体意识,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扎实地落实语用教学。

2.序列性编排

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在编排上还要有一定的序列性、层递性。序列性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比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等。教学内容按一定序列安排体现了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对某一语用知识、语用能力都不是简单地通过一次性的教学就能达成的,能力的发展历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先教什么,再教什么,都要建立在科学的认知规律基础和这一知识、能力的结构基础之上。否则难免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散乱,甚至是倒退。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勤于搜集资料”为例。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在这一册教材中做这样的序列编排。第一階段,开学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养成勤于搜集资料这一习惯的好处以及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二阶段,期中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课文尝试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如结合《我们爱你啊,中国》搜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结合《最后的姿势》搜集2008年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进一步感受大灾面前人们的大爱行为。第三阶段,期末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进行“剪报设计”,围绕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搜集并处理信息,选择性地整合有价值信息资源。以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浅层次的知识教学,是基础,但不是目标;第二阶段属于实践应用阶段,促进知识的转化应用,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三阶段属于高阶应用阶段,是知识内化为素养,形成稳定习惯的阶段,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此,形成了能级递进的序列,促进学生有序发展。

3.融合性编排

融合性编排是指将本学段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语用知识、语用能力巧妙地编排在具体的文本、练习之中。无论是语用知识还是语用能力,都必须有所依托,而这依托便是具体的教材选文和一项项言语实践活动。对编者而言,要明确教材选文的功能,依据语用目标,对语用内容作出整体性的、序列性的合理安排;对教师而言,要能参透教材编者的意图,围绕这些知识要点与能力点,善于从教材文本信息中挖掘出语用内容的要素,设置合适的教学环节,精准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如中年段阅读教学要重点训练学生“能理清文章、段落的条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发现这一训练点融合在哪些具体的文本或练习中。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叙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这样融合既引导了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概括,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条理,为高年级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学段还要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时能“体会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而这一语用点同样渗透在多篇的课文中,如《泉城》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让学生站在语用的角度去感受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再如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根据表达需要准确运用”,这一语用点主要渗透在《郑成功》《卢沟桥烽火》《姥姥的剪纸》等课文中,学习时要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创设语言环境,搭建语用平台,强化语用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教师在独立设计读写练习时,也要紧紧围绕语用目标,合理地编排相应的读写材料,将语用目标融合在具体的内容中,使练习更具针对性。

目标依托内容,内容承载目标。语文教学除了关注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之外,还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研制,特别是要站位在语用本质角度上,站位在学情基础上,以语用知识、语用能力及语文问题为内核形成教学内容,并能进行整体性、序列性、融合性的设计编排,才能实施精准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能力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